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与实践路径

2021-03-08 06:25李姝仪马君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优势价值

李姝仪 马君

[摘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端正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锤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高职院校在强化劳动教育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所以应该通过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動教育、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优势;路径

[作者简介]李姝仪(1996- ),女,甘肃陇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马君(1979- ),男,宁夏同心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国家一般)“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发展变迁与制度重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A190287,项目主持人:马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3-0028-08

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现实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我国的劳动教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活动都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大地的实际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走过了从模仿探索到实践完善再到创新创造的演进历程,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根本教育制度、基本教育制度和具体教育制度,而作为党的教育方针主要内容之一的劳动教育理应属于根本教育制度的范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目标。可见,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已从理论层面上升到了战略层面。高职院校本身就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理应基于其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但是,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比较优势有哪些、在实践中应如何加强等问题,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价值: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高职院校应当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意见》以及《纲要》精神,重视劳动教育,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端正高职学生劳动价值取向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端正学生劳动价值取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学轻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职业观畸形发展,而新兴文化中消极懈怠的“佛系文化”呈蔓延之势,对青少年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双重制约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身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抱着消极的心理一味逃避劳动实践活动。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劳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鄙视体力劳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未能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加强劳动教育则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正是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养成。莘莘职教学子只有在勤学苦练中深切领会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才能端正劳动价值取向,体认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树立起职业平等观和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职业荣誉感,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指引下,结合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和个人职业兴趣爱好,合理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不是盲目追求社会认同度较高的个别职业,从而以崭新的劳动精神面貌迎接未来,并且带动全社会尊重劳动、崇敬劳动人民。

(二)培养高职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良好劳动思维和习惯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安全事故频发,给学校、企业和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敲响了警钟,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和劳动习惯。一方面,学生对设备操作规范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因而在实习初期容易发生违规操作设备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在劳动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不够深入,往往将劳动安全教育归于对方的责任范围内。强化劳动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思维和习惯,帮助他们及时规避一些可防范的安全风险。

一是要依托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如让学生完成一件劳动作品或解决一个劳动问题。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经历拟定计划、预设问题、选用方法、实际操作、反思总结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和动手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能及时发现在使用劳动工具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反思自身劳动实践的不足,为纠正学生的劳动方式和思维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各种劳动工具的特点和操作规范,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在遇到技术难题时能够沉着应对。

二是要注重多方协同建立劳动风险管控和分散机制。一方面,从体制机制上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劳动安全教育合作提供保障,避免双方推卸责任。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的劳动安全教育,降低相应的劳动风险,为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提供基本遵循,由此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风险思维,养成安全劳动习惯,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锤炼高职学生劳动能力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锤炼学生劳动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整个教育領域窄化了职业教育的内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教育,以专业能力作为职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致使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成为短板,劳动能力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劳动教育则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在以实习实训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统筹下,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人格能力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不同的劳动环境,最终完成复合型劳动任务。

一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当中,同时获取行业企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劳动技能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形成赖以谋生的专业能力。

二是由于对劳动环节的总体把握,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方式,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则掌握了相应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富有创新精神,在传统劳动形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劳动。

三是集体劳动占据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很大一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结成劳动群体,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彼此优势互补。在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融入劳动群体必需的能力,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四是劳动教育的回归是为了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优势互补,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梯级发展,提高职业生活的质量,在高质量的职业生活中促进个人的人格完整,强化自我意识和价值,最终拥抱幸福生活。

二、优势:强化劳动教育的基础扎实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劳动大军的重要基地,加强劳动教育于学校有益,于学生有利。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骨干校建设计划、优质校建设计划以及“双高”建设计划等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为加强劳动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是其加强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办学理念是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个体特质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有利于形成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共识。

一是办学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总体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把社会的人才需要和个人的职业需要作为办学基调,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必备素养;而普通教育力求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其办学目标是以升学为导向。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更加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曾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演进历程。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积极回应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努力让学生广泛参加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为落脚点。而劳动教育的目标从主观意识层面来看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精神,从客观能力层面来看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除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教师群体共同的能力愿景外,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关键目标就是具备“双师”能力,即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兼备,“双师”能力和教学能力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劳动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从主观意识层面来看是培养劳动意识,从客观能力层面来看是培养劳动教育实施能力。这样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也比较贴近劳动教育内涵特征。

(二)劳动教育资源丰富

没有资源保障的劳动教育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而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切实加强自身的劳动教育工作,并且协助各层次普通学校开展劳动启蒙教育、劳动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

一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其潜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厚植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合。高职院校积极吸收企业文化成果的精华,将工匠精神与岗位劳动密切联系起来,主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连接点,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使地方特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最终在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联通联动的过程中形成开放包容的高职校园文化。这种多元文化能够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作为加强劳动教育的文化支柱。

二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原有的基础设施及其共建的基础设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高职院校的劳动基础设施、行业企业的劳动基础设施以及校企共建的劳动基础设施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劳动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企业和工厂的生产设备、学校的模拟仿真教室以及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这些劳动基础设施便于学生开展智能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加强基于新业态的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三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导向之下,高职院校历来重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锻炼,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技能大师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极大地拓展了师资来源。这些具有复合能力的教师具备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的专业素养,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三)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劳动实践和劳动体验中达到教人和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接触实际劳动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正是在劳动实践中造就人才。

一是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是工学结合,“工”指企业实践,而“学”指学校学习,工学结合的实质就是企业实践和学校学习的融合,特点是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实训等。在该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与生产劳动实际有机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实现知行合一,通过对劳动过程的亲身体验学会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提供基本组织形式。

二是把证书获得情况和参赛情况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课证融通、以赛带训,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并以此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严格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可以确保劳动教育的水平。

三、实践路径: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有裨益,而高职院校本身又具有加强劳动教育的扎实基础,理应在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矮化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异化劳动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技能评价、专业劳动、传统业态劳动等。这显示出高职院校在发挥劳动教育主导作用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高职院校在深刻把握其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优势之后,应当回归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群建设、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方面重点着力,让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均体现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校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彰显劳动教育的特质,最终构建起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要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劳动教育元素,适应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一是在培养目标中渗透劳动教育因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对“高、精、尖”型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体现劳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性,体现劳动教育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迫切性。

二是在课程设置中渗透劳动教育因素。各高职院校应明确设立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在公共基礎课程中适当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专业技能课程要以培养目标为指向,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实习实训环节要突出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总之,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实习实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衔接,共同助力劳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会贯通。

三是规定劳动教育时间。高职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的学时范围及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可采用集中学时或者分散学时的形式,灵活协调劳动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防止劳动教育的学时受到变相占用和挤压。

四是突出劳动实践。高职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由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织,按照培养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争取和创造参加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机会;要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乡村服务活动等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接受劳动的洗礼,在劳动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五是把劳动素养水平纳入毕业考核评价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规定劳动素养考察是毕业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全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职业技能大赛、家庭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确保学时和学分达到一定的标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评价主体的综合评定才能顺利毕业。

(二)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在逻辑要素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本身就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但是这种学习对劳动教育来说是无意识、不系统、不规范的,最终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将有意识、系统、规范的劳动教育融入专业群建设中。依托专业群建设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在专业群的规划设计中加入劳动教育要素,并由劳动意识强、劳动教育能力高的教师团队通过系统课程的实施实现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一是找准专业群定位。就专业群的组群逻辑而言,专业群不能只是某几个有相关性的专业的简单组合,专业群内各专业逻辑要素要高度一致,专业发展要相得益彰。就专业群的服务面向而言,专业群要面向市场,对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综合考量区域的自然状况、经济水平以及文化底蕴,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构建体现专业群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同时利用专业集群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深入开展贫困阻断工作,在利用专业优势扶贫的过程中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也是高职学生与社会互动建构关系的过程,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属性;对内服务学生,把专业群的生命周期作为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的依据,将未来劳动实践所必备的劳动技能加入专业群技能组中。

二是打造团队协作式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仍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充实和完善,而团队协作式的教师工作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团队组建机制、团队激励机制、团队对外合作机制等。就团队组建机制而言,应聘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大类有针对性地优化组合专兼职教师,减轻教师的兼课备课负担,形成结构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就团队激励机制而言,一方面要以优厚待遇吸引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校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为学校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和创造参加培训与深造的机会,定期派遣专业教师进企业锻炼,学习先进劳动工艺,向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就创设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取经,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等开展自主学习,打造出劳动教育水平高、创新性凝聚力强的教学创新团队。就团队对外合作机制而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联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非遗传承中心等劳动技能创新机构,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以及文化传承等活动,推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对外合作,全方位强化团队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就制定专业群课程标准而言,应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安排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确定劳动教育课的核心是知行并重,把实习实训课的劳动实践和专业课的劳动实践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探索劳动教育与“三教”改革和“三全育人”的结合点。就优化专业主干课程而言,一方面,要主抓实习实训课的劳动育人质量,发挥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指南作用,帮助学生在积累劳动经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融入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内在动机,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要把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除了专业理论课程之外,还要狠抓落实专业实践课程,密切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技术和产业前沿动态,帮助学生不断熟悉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应用,把培植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和跨专业劳动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对未来的劳动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就优化专业配套课程而言,要以学科课程和主题活动为辅助,根据各学科课程的课程内容有侧重地设计含有劳动教育元素的教学计划,以劳动教育为主线把各学科课程串联起来,劳动主题活动的主题可以来自新闻报道、身边先进劳动事迹、劳动节日等,从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的校风深入师生的内心。

(三)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的是劳动形态的新旧更替,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层出不穷,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倡导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其实校企合作也是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意见》就明确提出,行业企业对开展劳动教育来说是一种可挖掘的资源。建立校企劳动教育共同体就是要把企业作为精准把握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趋势的中介,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让学生零距离地认识新业态下的劳动模式,在劳动教育中注入职业因素,最终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是校企实习实训合作。高职院校要把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现代学徒制、冠名班等实习实训形式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在学校和企业二元的劳动实践场所中锤炼学生的劳动能力,传递企业文化,实现劳动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实习指导人员要通过言传身教对高职学生起到精神引领作用。因为各个企业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榜样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由此可以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乐观的劳动精神以及正确的劳动习惯。此外,企业要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规定,根据学生实习或当学徒的劳动产出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這对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校企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组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依据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办学特色以及企业生产实践编写劳动教育专题必修课校本教材、宣传手册等,重点在于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宣传国家劳动政策。为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可以收集关于企业劳动模范的新闻报道,录制企业规范化生产视频和优秀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教学视频,将这些电子资源分类上传到校级和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实现校际劳动资源共享。

三是校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合作。高职院校应密切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合作,引企入校建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无论是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还是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都要大量引入企业的真实劳动生产项目,让学生对劳动现场有切切实实的感受,在劳动实践中应用知识、操作设备、掌握技能,自觉地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引领,在真实项目和案例的实战中适应工作世界的规则,最终形成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配合补充发展机制,更好地为劳动课程体系服务。同时,应在利用政府政策红利的基础上,借鉴企业的管理和运行经验探寻劳动实践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市场化。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

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教育新的时代意蕴,它既是创新创业的目标,也是创新创业的成果。前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是创新创业的特点,创业者将自己头脑中的新观点、新想法转化为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劳动产品,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要点是让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联系,体验创业的艰辛,增强创新的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就是要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机制,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文化。

一是孵化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基于专业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高职学生的真实创新创业项目或虚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确保学生在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与个人努力之下成功完成项目,并定期评选出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给予奖励,为学生步入社会就业、创业积累劳动经验,为专任教师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积累劳动教育经验;在校外积极引导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融入社会,借助众创空间和新媒体等平台助力精准扶贫等社会工作,发挥“双创”项目的社会效应。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以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向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如举办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分析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等;同时,定期邀请创新创业专家和成功人士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向学生分享创新创业市场需求、创新创业经验和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等方面的前沿资讯。

三是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积极拓展办赛参赛的视野和思路,在校内定期举办校级创新创业比赛并且确保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等,把劳动素养作为校内外比赛的重要评价参考标准,通过创新创业比赛这个广阔的平台展示高职院校师生良好的劳动风貌,从而把创新创业比赛打造成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满足新时代培养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诉求,优势在于其办学理念和实践与劳动教育相契合。但即便存在一定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也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充分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结合、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品牌化、层次化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体系,实现劳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在未来的实践中,如何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发展机制仍是高职院校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刘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4(7):4-8.

[2]吴军.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8-23.

[3]檀传宝.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三大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19(17):34-35.

[4]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0-05-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1-362.

[7]周俊.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N].光明日报,2020-03-27(11).

[8]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Z].2019-06-05.

[9]赵伟.试论劳动、劳動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11):103-108.

[10]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11]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8-81.

[12]陈永清,陈小华,王笑.高职院校应建立纲维有序的劳动教育新格局[J].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9-23.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优势价值
画与话
一粒米的价值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给”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