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诊断腰骶神经根变异分析

2021-03-09 00:28王潇偲秦大攀刘云霏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腰骶同层变异

王潇偲,秦大攀,刘云霏

腰骶神经根管指腰骶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后在椎管内行经的通道,包括“盘黄”间隙、侧隐窝及椎间盘。首次报告腰骶神经根变异的学者是解剖学家Zagnoni,之后腰骶神经根变异引起了骨科医生的注意[1-3]。从当前腰骶神经根变异看,其在临床上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较大。目前,常规的腰椎CT检查方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提高其检出率,本次研究在常规CT扫描基础上通过采用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因腰腿痛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腰椎检查的55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25~80岁,平均(65.26±10.57)岁。纳入标准:①来自我院门诊和(或)住院的患者;②检查均有明确的腰腿痛症状;③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批准此次研究,在研究中不会额外增加放射剂量;④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腰椎检查资料及相关病史资料,参与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腰椎手术治疗史患者;②有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者;③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者;④因肿瘤或炎性病变造成的腰腿疼痛者[3]。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进行腰椎CT检查,此次检查采用的是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患者按照规定在入CT室前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拉链、手表和钥匙等,以免产生伪影,干扰图像。在入CT室之后,按照检查医师的指示,采用仰卧位,头朝上进入设备的一端。在具体扫描过程中先确定扫描范围,即T12椎体上缘到S2椎体下缘水平,其中,螺距设置为0.870,层厚为3 mm,层间距为3 mm,扫描视野数值设置为250 mm,电压数值为120 KV,电流数值为160~300 mA,管球转速为1 s,扫描时间为8.8 s。而薄层重建中层厚设置为1 mm,层间距为0.5 mm标准,并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在(360.50)软组织窗下采用平均CT值法重建,其中层厚为1.4~2.0 mm,重组双侧L2-S2神经根。

1.3 观察指标与神经根变异分型

由经验丰富的CT操作师观察常规CT图像,之后阅读图像并选出变异的神经根。在此过程中如存在有争议的图像,经协商之后统一意见。对神经根变异采用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标准分型:神经根丝在硬膜内走形异常为Ⅱ型,根据神经根点异型情况又分为高起点型、低起点型、高低混合型及神经根融合型;患者硬膜外神经根吻合为Ⅲ型;患者硬膜外神经根存在分叉为Ⅳ型;患者神经根直径存在变异为Ⅴ型;患者神经节存在异位表现为Ⅵ型[4-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临床医师统计学助手V10.1-注册版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表示,检验使用χ2,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CT图像与神经同层图像发现神经根变异情况比较

经过一系列的CT扫描,55例患者中有3例椎间隙严重变窄,使图像观察受到一定的限制,剩余的52例患者神经根得到较好的显示。其中在神经同层图像技术下患者各神经条索状结构为发自硬膜囊,且与肌肉组织密度相比较低,但比脂肪密度要高,神经节呈现的总体状态为梭型膨胀。常规CT图像发现神经根变异者有2例,而CT神经同层图像技术发现神经根变异者有7例,显示率分别为4%和1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常规CT图像与神经同层图像发现神经根变异比较(例)

2.2 7例变异神经根患者分型情况

对这7例变异神经根患者,按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标准分型,其中Ⅱ型变异6例,Ⅴ型变异1例,各占86%与14%。典型病案举例见图1。

图1 3例患者的CT神经同层显示图像。A:患者斜矢状位于高起点型变异,左侧S1神经根向头侧移动位置,与左侧L5神经根相近。B:患者斜矢状位于高低混合型变异,右侧S1神经根向下移动位置,与左侧S1神经根位置正常。C、D患者Ⅴ型变异,C示斜矢状位于左侧S1神经较右侧S1神经增粗,并且见L5/S1椎间盘压迫右侧S1神经;D示CT横断位图像,左侧神经断面比右侧增粗。

3 讨论

神经根是指周围神经与脑或脊髓的连接部,是人体各种反射调节必须经过的部位。每一对脊神经都有一对前根和后根,其在椎间孔处汇合为脊神经[7]。临床上常习惯地特指脊神经根,每一对脊神经在椎间孔处汇合[8]。其中,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当神经根受损后,可出现感觉和(或)运动功能的障碍。目前,腰椎间盘、椎体骨质等情况比较复杂,根据神经根本身情况,在观察分析常规图像时以双侧位为基础,兼顾所对应的神经根变异情况,在观测过程中若缺少对比,对相邻的神经根位置关系就很难作出判断[10-12]。

近几年,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腰骶神经根变异却比较少见,这是由于受检查观察方法的限制,导致其存在较大的差异。杨月萍等[13]的研究显示,3D STIR SPACE序列CE-MRI腰骶神经根成像在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价值明显。也有研究报道显示,影像学检查中的MRI对腰骶神经根变异发现率较高,可达到17.60%[14]。关于骶神经根变异原因的分析,多认为与患者胚胎发育中神经根移动不全、硬膜囊自身变异等有关。对骶神经根变异患者是否会引起临床状况意见并不统一,有关文献显示变异是由于神经根活动度较差,受压难以移位,使其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刺激[15-17]。临床上关于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方法较多,其中,CT神经同层模式可进行常规定位,但在轴位置确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情况合理区分轴位。而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与其他方法表现不同,其界定需要将一条或多条神经的起止点及走形作为基础,经过某一段神经重建后可在同一层面上进行显示,这与实际解剖学相一致[18-19]。该技术与常规扫描图像不同,可准确地显示出患者腰骶神经根走形。李文军的研究认为,高分辨CT(HRCT)重建技术在腰骶神经根病变的应用价值明显,可清楚、具体地观察与分析神经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其中在神经同层图像技术下患者各神经呈现条索状结构,比肌肉组织密度低,但又高于脂肪密度,总体上神经节呈现梭型膨胀状态[20]。

本研究显示, 55例患者中有3例椎间隙严重变窄,使图像观察受到一定限制,剩余的52例患者神经根情况可以良好地显示。常规CT图像发现神经根变异者有2例,而CT神经同层图像技术发现7例神经根变异者,显示率分别为4%和13%,而按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标准分型,7例变异神经根患者中Ⅱ型变异6例,Ⅴ型变异1例,各占86%和14%。

神经根畸形出现后,对患者后续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该病多使用手术方式治疗,而在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以及时分析患者神经根畸形情况,避免损伤。由此,CT检查方式作用明显,对患者腰骶神经根变异情况的分析,同层分析很关键。总之,对因腰腿痛行腰椎检查的患者,采用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可对患者神经根的变异形态、走形等完整、直观地显示,可首选在临床上诊断腰骶神经根变异。

猜你喜欢
腰骶同层变异
脊髓腰骶膨大扩散张量成像参数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损伤程度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易木同层
易木同层
易木同层
变异危机
变异
腰骶移行椎患者腰骶交界区冠状面倾斜畸形发病特点的临床研究
变异的蚊子
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同层仿射分形织物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