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化是企业特有的思维方式

2021-03-11 04:18李顺军
企业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维文化企业

文|李顺军

任何一个组织,只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正如沙因所讲:“任何一个拥有共同经历的社会单位,都将形成某种文化,文化的强弱取决于它存在的时长、团队成员的稳定性和他们实际经历过的情绪的强度。”

组织文化其一般的定义是:“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简单而言就是企业在日常运行中所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组织文化理论之父沙因的定义是:“在解决组织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团体习得的共享的基本假设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良好,非常有效。因此,它被作为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授予新来者。”

我把组织文化简单定义为:组织文化是组织一切管理活动的根基,是组织的根本思维方式,是组织的基因,是组织关于一切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假设。它就是组织的思维方式,是组织运作的基本假设,所有的组织经营活动,都由组织假设外显出来。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基础,是灵魂,制度是文化的一种延伸,企业外在的特性是文化的一种彰显。组织文化会体现在组织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几句口号或标语。

组织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组成。精神文化是组织的基本理念,包含愿景、价值观、使命、企训等,是企业运行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制度文化是企业的制度流程,如奖罚、晋升、考核等,是企业成员干什么及如何干的规范;行为文化是企业日常行为、礼仪等,是企业成员的行为展现;物质文化是企业的形象、环境、事迹的展示,是所有企业外在的表象物质特征。

解读完组织文化的基本定义后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组织文化不等于老板文化;二是组织文化不等于概念。

组织文化不等于老板文化

组织文化不等于老板文化。很多人把组织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包括一些学者都这样解读。这是传统工业时代,老板一人独大时可以讲得通的观点。因为企业就是老板自己的“私属物品”,就像一辆私车一样,所以在组织运营中什么都是老板说了算。这个时代的组织文化,当然等同于老板文化。今天是互联网时代,合伙人制正成为主流,组织文化一定不再是老板文化,它是企业家和合伙团队,对企业发展的系统思考,及过去经验沉淀的综合结果,是一套价值理念系统,是企业的系统思维方式,是团队对组织运营、发展的共识性假设,能指导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果老板个人对组织文化的影响过于强烈,甚至老板把个人的喜好、特征往组织上转移或嫁接,都是一种不健康的组织运作模式。有人会说:“马云不就是将个人对武侠文化的喜好,嫁接在组织上吗?因此阿里巴巴的会议室,用武侠地名命名,或企业高层用武侠化名,这都是马云个人嫁接武侠文化的体现呀!”但大家别忽略了,不是嫁接就一定错,关键要看谁嫁接,能不能与现代企业治理很好地融合,很多老板一不小心就嫁接偏了或嫁接歪了。今天,企业老板仍然把自己的价值理念强加于团队,把自己的思考等同组织文化,去指导整个企业的发展,那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发挥集体智慧成为企业家最大的考验。组织文化也将变得多元而不是单一,任何单一封闭的文化都是企业危机的先兆。

当然,组织文化的源头是企业家自身。一个企业的老板,如果没有把企业运营的相关问题弄明白,那么形成的组织文化,也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比如,老板喜欢越级管理,企业就会形成“屁股朝向客户”的文化;老板事无巨细,企业就会形成人浮于事不作为的文化;老板朝令夕改,企业就会形成无原则、随意性的文化。在企业梳理文化进行文化建设中,必须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把过去好的经验传承,把劣质的经验剔除,同时对未来进行充分的深度思考。老板必须带头,对自己的价值理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回答清楚以下问题:企业向何处去?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客户?如何看待员工?如何看待管理?如何看待产品?如何看待服务?如何看待利益?企业的底线是什么?

组织文化不等于概念

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东拼西凑,照搬一些概念和流行的话语。例如:客户是上帝、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还有的企业把别人的文化模仿过来。比如:抄袭海底捞的双手改变命运,抄袭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学习和模仿本来没有问题,如果说你的企业团队根本没有这样的基因,或者没有想明白话语背后的逻辑,或者完全没有行动支撑,那么这些抄来的东西,就会成为时髦而无用的概念。

表面上的概念与团队的内在假设不一致,往往就会导致整个组织显得拧巴。像一些老板宣扬自己做企业就是为了更大的使命和目标,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在行动上他们不愿意投入研发,不愿意投入人才梯队建设。有的组织到处张贴“客户是上帝”的标语,但当客户真正有问题时,他们往往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自己吃亏。这些“拧巴”的组织,就像一个:“拧巴”的人一样显得很难看。组织文化是组织的内在假设,并非表面上那些好看的概念和花哨的标语,它需要通过组织行动体现出来。你说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

文化不等于概念,再好的概念如果没有行动支撑都会成为最大的谎言。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企业内部,找到符合自己企业的价值理念体系,挖掘组织内部共享和共识的假设并通过行动扩散。搞一堆概念再让大家去背,这是特别愚蠢的行为。而很多企业在组织文化建设上都是通过背诵来完成的。文化建设靠行动而不是背诵。真正的组织文化是不言自明的,它一定会体现在组织成员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上。

组织文化进化

组织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的生存结构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最终又形成企业的遮蔽效应。就是说,当你的文化一旦强化和固定下来,就会具有排他性和遮蔽性,而这会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变化,最终面临生存危机。组织文化随着企业进入成长期,很多价值观和理念慢慢固化,一些潜规则或文化纲领会直接影响着大家的决策和行动。

组织文化看似是虚的,实际它是实的。它是企业的一套思维系统,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封闭性,成也文化、败也文化,创业期的一些观念,如果不及时更新,直接进入成长期,那么就会让企业碰壁。组织在每个成长阶段,需要的组织文化是有区别的,组织文化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文化一旦固化下来,就等于固化了企业的认知,自以为逻辑自洽的东西,必定存在某些逻辑漏洞。像生物进化一样,组织的文化也得进化,就是根据环境和市场的变化,根据人群结构的特征,根据组织发展的阶段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组织不能将过去成功的假设,用在接下来的组织发展中,组织内部关于组织发展的假设,必须结合组织发展进行迭代升级。一个优秀的组织一定要像生物一样,不断自我进化。生物学上的进化,给我们组织文化进化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在生物学上“进化”的意思是发展,这个词被用来描述,所有生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现象。其理论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是变异,所有生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力量都不同,世界没有任何两只动物或两棵植物完全相同;第二是适应,适应会影响生物能否继续生存和繁殖;第三是遗传,帮助生物生存的适应性如颜色和形状,可能会遗传给后代。正是这种进化,使今天的地球上有了几百万种不同的动植物。组织也一样要变异,没有任何两个组织是相同的,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刻意地模仿谁,同时不能固化过去的组织模式,你必须结合你的组织特性,及时代情境不断进化;要适应,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才能得以发展和延续,这就提醒我们要打造,具备极强的适应性组织;要遗传,把具备极强适应性的一些发展经验遗传给下一代经营者。要做到变异、适应、遗传,就需要组织不断进行文化进化。生物进化靠基因,而组织进化靠文化,组织文化就是组织发展的基因。

组织文化要进化,需要不断进行更新迭代,这就需要组织具有极强的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接受质疑的能力。人需要自省,时刻反省自身问题才能让我们不犯大错。企业也如此,尤其在一片叫好声中更需要反省企业的行为,因为这时最容易傲慢、浮躁、不务实。成长期的企业是最容易被叫好的,像一匹黑马一样搅动市场让人刮目相看,往往使企业自我认知不清,把认可当实力,把赞誉当资本,不时翘起尾巴失去敬畏心。自省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缺陷,收集顾客和员工的不满意点,是组织自省的第一步,也就是收集差错信息。很多时候,我们自大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出了问题或者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让差错信息充分流通起来,就会引发组织的觉醒。第二步就是对差错信息进行处理。差错是制度导致的要优化制度;差错是人员技能问题导致的要培训技能;差错是人员态度问题导致的要强化考核;差错是文化理念导致的要优化文化理念。第三步就是形成企业案例库,让那些曾经的失误和问题时刻警醒我们。

组织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每一次问题的出现都非偶然,通过自我批判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甚至可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别人批判时再后知后觉,更糟糕的是别人批判时还不接受。如今有很多企业,当别人不断质疑和批评时,他们依然在捍卫自己的荣誉和面子,不停地辩驳、解释和掩盖。当别人批判时还没有危机意识,那就是自寻死路。只有主动、自觉自发地进行组织的自我批判,才能真正推动组织文化进化。通过自我批判来建立当事人思维,凡事找自己的问题,向内寻求突破,这不但有利于企业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团队的成长。差的企业一定是法官思维,都是在找别人的问题、审判别人,把指头指向别人,以此来合理化自己的问题和失误。通过自我批判打掉法官思维,建立起当事人思维。即凡事找自己的问题,能在企业形成良性的文化。同时,能堵掉一些组织黑洞,让问题浮现出来。

组织要有接受质疑的能力。一言堂的企业,必定无法高效,也无法进化。创业期可以,成长期要坚决杜绝一言堂。在今天这个时代,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企及团队,让企业内部形成,充分表达观点的氛围,就是集合众智打破一言堂。这也是建立多元文化的基础,能让组织更开放。文化的进化,就是要打破已经固化的企业认知,人人称好只能强化原有的认知,而质疑才能打破这种固化认知。

形成“质疑文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以身作则。管理者带头质疑自己和上级,敢讲、敢干、不端不装,让团队看到榜样。一个爱装的领导是很难让团队形成“质疑文化”的,只能让团队形成官僚文化。二是修炼格局。敢让别人质疑自己这是需要格局的,小心眼儿的人是没法接受别人挑战的,别人稍有异议他就会急眼。怎么修炼呢?首先,要每日反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其次,要敢于当着员工的面认错,别把面子当回事儿,里子(内涵)才重要;三是能干会玩。平日里如果只是工作,大家不免有隔阂,不免有所顾忌,面子、人情等会阻碍一个人真实的表达,也会让一些领导无法走下“神坛”。因此,除了能干外,还要让大家会玩,在玩中修炼一些领导让其无法装,在玩中消除大家的隔阂和芥蒂。四是制度建设。关键还是要有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将“质疑”形成组织习惯,重奖敢于质疑的人,并制度化地营造质疑的氛围。比如:一般企业开会都是领导先讲,如果想让会议更有效,那可以在领导讲完后,开放质疑时间,让大家就领导的言行进行质疑,由此改变一言堂的局面。把这个写进企业的会议流程中,通过制度,改变领导一人独大的局面。五是激励导向。激励团队发表意见,而不是打击异见者。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大家发表意见,完善管理者的认识和思考,避免个人局限和自我倾向。

猜你喜欢
思维文化企业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企业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