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机制在烧伤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21-03-11 01:01廖凤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烧伤科医患医护人员

廖凤

德阳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四川 德阳 618000

医疗风险系指患方或医护方遭受伤害的可能性,在有效防范下可降低医疗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医疗风险一直是全球医疗界关注的重点[1]。 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是提供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2]。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烧伤科,烧伤患者多为大面积开放性创伤,烧伤患者存在创面再伤、感染、恶化风险,易引起医患纠纷[3]。 而烧伤外科属于特殊性质部门,易出现患者大量增加导致诸多治疗环节被忽视,造成手术安全隐患,分工脱节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准确沟通引起纠纷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严重威胁。 风险预警机制是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及防范的安全管理手段,通过对风险的监测、汇总、分析,提出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4]。 因此针对烧伤科室的特殊高风险性,该研究在常规安全管理中密切进行风险评估与鉴定,比较2020 年1—12 月总治疗人数2 061 例实施风险预警机制及2019 年1—12 月总治疗例数1 979 例实施原有管理模式后患者安全相关指标,观察风险预警机制在烧伤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从而达到促进医疗治疗与全面保障患者安全的目的。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院烧伤科2020 年1—12 月实施风险预警机制,总治疗人数2 061 例为观察组,将2019 年1—12 月实施原有管理模式,总治疗例数1 979 例为对照组。 2019 年度该院烧伤科医务人员共23 名,护士16 名,医生7 名;其中实习医务人员3 名;工作年限≤5 年12 名,6~10 年6 名,>10 年5 名。 2020 年度该院烧伤科医务人员共22名,护士16 名,医生6 名;其中实习医务人员2 名;工作年限≤5 年10 名,6~10 年7 名,>10 年5 名。 两组的科室情况及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科室一般安全及医疗安全措施。一般安全包括:①对科室各设备严格管理,防止设备出现损坏;②医务人员做好防盗、防破坏工作。医疗安全措施包括:①严格遵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的各项规定;②各科室对会诊、就诊、治疗需按照患者轻重缓急,不得推诿延误救治;③施行手术、特殊治疗、特殊检查、麻醉等医疗操作之前须严格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履行告知义务,取得当事人或家属签字同意;④科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病例管理规定》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护人员不得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例资料,防止任何人抢夺或盗窃病例资料;⑤临床值班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⑥加强进修、实习及试用期医务人员管理;⑦医疗抢救及治疗设备完好,加强医护人员急救技术培训。

观察组在科室常规医疗安全措施基础上实施风险预警机制。判断风险:烧伤科存在风险包括医疗管理、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等。医疗管理因素包括医疗技术流程复杂、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难执行、医护分工脱节、缺乏反馈及监督机制。 医护人员因素包括:①医护人员责任不清等问题为医护工作和患者带来安全隐患;②缺乏严谨法律观念意识、自身专业素质及医疗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预警措施:①建立科室风险预警管理组织:成立由1 名主治医师和2~3 名护士为组员的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接受医疗风险预警、安全防范等相关概念及风险已经机制特点,理解风险预警机制于科室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②风险预警小组通过调查、收集既往医疗风险事件,分析常规及潜在医疗风险问题:对收集医疗风险进行系统地归类,结合医护实际工作对科室医护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操作、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及应对能力等综合方面进行潜在风险来源分析,将医疗风险安全信息化。 按照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后果严重强度排序,高强度、高频率医疗风险优先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行处理,改进医疗质量,杜绝相似医疗事件再次发生。如高危患者看护,在高危患者一览表上对发生意外伤害评估做出标示,医护交班重点观察患者机体及心理状态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安全隐患发生。 ③健全科室安全监管体系:为科室建立流程的系统培训,做到科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显性地对医疗风险进行预防性、持续性、过程性全面管理,并监测管理过程。如增设防滑垫、对治疗器械督查、落实医师及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性,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治疗及康复环境。④科室贯彻落实风险预警、安全反馈干预:医护人员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合理利用医疗风险预测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时对医疗风险进行预兆,提醒管理小组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发现问题责令整改、干预并进行总结,杜绝安全隐患。⑤加强医护工作安全教育、法律意识:制订相关培训计划,强化安全风险意识,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相关法律知识学习,积极参与医院基础教育工作,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使医护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并在学习中不断增强个人工作责任感,提升业务技能和风险防范能力,对患者进行所需治疗、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宣讲,从“人防”的角度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隐患。 如护理人员在现场急救过程中需迅速消除现场致伤因素,以保证医务人员安全及防止患者再受伤;去除致伤原因后首先处理窒息、开放性气胸、大出血等危急情况防止患者休克,尽早转运,转运过程中保护患者创面避免创面受压,以免再污染加重损伤等。 ⑥保障医疗器械运行正常:给予定期维护与保养,减少因机器原因导致的医疗风险。⑦医护人员全面发展:除专业知识、法律意识、安全教育的学习,还应积极参与心理、沟通技巧学习,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反应者,积极帮助患者表达情感,梳理恐惧、抑郁情感,使患者精神放松,避免非医疗性损伤。

1.3 观察指标

①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前后安全隐患。观察并记录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前后烧伤科治疗患者例数及治疗中安全隐患例数。

②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随机选取风险机制实施前后接受治疗患者各100 例,对医护人员操作技术、医患沟通、心理教育、健康指导等进行满意度评价。满意度评价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5],“非常满意”为5 分,“满意”为4 分,“一般”为3 分,“不满意”为2 分,“非常不满意”为1 分,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③安全管理效果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出现意外伤害、并发症、医患纠纷、医护差错等常见安全风险发生例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前后安全隐患比较

观察组安全隐患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前后安全隐患发生情况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操作技术、医患沟通、心理教育及健康指导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医护人员操作技术医患沟通心理教育 健康指导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 值P 值4.23±0.54 3.16±0.72 11.889<0.001 4.14±0.81 3.28±0.76 7.743<0.001 3.97±0.92 3.01±0.53 9.042<0.001 4.18±1.24 2.98±0.87 7.922<0.001

2.3 两组安全管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意外伤害、并发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风险预警机制实施前后安全管理效果比较[n(%)]

3 讨论

医疗安全是指在患者诊疗过程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发生法律或法律规章制度以外从机体结构、功能障碍或心理上发生的损害或死亡[6-7]。 随着现今社会发展,患者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造就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8]。 医疗风险在诊疗过程客观存在且无法完全避免,是引起患者不良后果的重要因素之一[9]。烧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创伤,患者皮肤受损失去保护屏障,易引发局部及全身感染,对人体损伤大,因此大面积烧伤患者存在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且常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0-11]。在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是导致医疗风险发生的重要因素,多由于护理工作的不足或缺陷引起[12]。 相较其他高风险行业,国际上对医疗安全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普遍起步较晚,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预警机制,医疗安全研究及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13-15]。风险预警机制应用于医疗安全管理,其通过涉及医疗法律制度、科室管理体系、医护人员运行模式的建立查寻缺陷,并制订相应的具体改进方法和干预措施等[16]。

该研究结果中,观察组安全隐患例数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可有效降低烧伤科安全隐患。原因为医疗风险预警机制的实施将诊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归纳和全面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性,有效掌握风险的特征和性质,估测风险主要产生因素及后果的严重性, 评价该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及相关处理程度,从而降低安全隐患例数。该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对医护人员操作技术、医患沟通、心理教育和健康指导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风险预警机制应用于烧伤科安全管理中能有效加强医护人员操作技术,促进与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沟通及健康指导,提升对特殊患者的心理辅助。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烧伤科应用风险预警机制设立安全管理小组,对已出现医疗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从而更系统地杜绝类似医疗事件再次发生,改进医疗质量。同时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系统性培训力度,提高烧伤科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培养防范风险意识、医患及护患沟通技巧、相关法律法规及医学新进展等知识,以提高全员综合素质,因而提高患者满意度[17-18]。该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意外伤害、并发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风险预警机制可有效降低诊疗过程中意外伤害及相关并发症、医患纠纷发生率。 原因是风险预警机制目标明确,使医疗质量控制能达到安全、实用、及时、平等。 安全指避免诊过程中发生医源性伤害、拖延治疗及在就诊中发生非医疗相关性损伤,如由于医患沟通不到位、纠纷引起的不必要损伤或由患者不安、躁动心理引起的再次创伤;实用是指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救治或护理必须具有相关科学理论依据,治疗所产生费用必须合理,降低纠纷发生,保障医护及患者安全;及时是指诊疗过程中尽量减少患者候诊、检查等过程,减少手术治疗等待时间以免延误治疗及住院时间, 同时利用信息化为患者预后提供更便捷、及时的服务;平等指尊重患者选择、需要,建立平等医患或护患关系,通过沟通营造友善、和谐、谅解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安全管理效果[19-20]。 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对各项理疗安全风险措施及制度的实施和制定,最终提高了科室医疗风险防范,做到“未病先防”,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

综上所述,风险预警机制应用于烧伤科安全管理并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发生,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伤害。

猜你喜欢
烧伤科医患医护人员
优质护理在烧伤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有效性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PDCA循环法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应用效果
烧伤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方式及价值评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