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比较△

2021-03-11 00:32谢守宁韩生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椎间单侧变性

谢守宁,刘 伟,韩生寿

(青海省人民医院骨科,青海西宁81000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构成椎管的骨性和纤维结缔组织退行性改变所诱发,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病因[1]。目前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能够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以及节段固定融合效果,但该手术对组织损伤较大、出血多,且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影响了临床应用[2]。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侧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逐渐应用于临床,此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康复快等优点,克服了传统TLIF的不足[3]。为进一步了解其治疗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2)经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

排除标准:(1)先天性椎管狭窄症;(2)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3)中重度以上腰椎滑脱症;(4)既往有脊柱手术史或者脊柱外伤史。

1.2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6月,104例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单侧MIS-TLIF组:取俯卧位,腹部悬空,给予全麻。取责任间隙中央旁为直切口,长度约3 cm,于最长肌与多裂肌之间隙内钝性分离至关节突,置入定位导针,通过C臂机显示位置良好后,置入逐级扩张套管,之后置入Quadrant通道系统并适度给予撑开,连接冷光源,向内侧牵开多裂肌,使上下两个椎弓根进钉点与上位椎板充分暴露,切除同侧小关节突、部分上位椎板、黄韧带,充分暴露手术侧神经根以及硬膜。保护神经根,切开纤维环,处理椎间隙,在减压过程中取下椎板和关节突骨粒修剪为米粒大小,将剩余的骨粒进行椎间植骨,置入椎间融合器中,通过C臂机观察确认融合器位置满意后,置于连接棒,锁紧。置入引流管,结束手术。

常规TLIF组: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给予全麻。取后正中切口,暴露上下小关节突以及上位腰椎的人字沟,通过C臂机确定上下椎弓根螺钉的进钉位置,清理进针点处增生的骨赘和皮质骨,开路器沿椎弓根进入椎体,放入定位针,确认位置满意后置入椎弓根螺钉。之后暴露硬膜囊外侧缘于同侧同节段神经根至椎间孔间隙出口位置,将整个神经根走形区减压,进入椎间孔区域,完成椎间盘切除,选择合适尺寸的融合器置入椎间隙,最后拧入螺钉,安装钛棒。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骨科护理,术后放置引流管24~48 h,术后12~14 d拆线,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术后1周佩戴腰围可下地行走。术后定期随访,以了解椎间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等情况。

1.4 评价指标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内脏及血管损伤。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单侧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常规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TLIF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手术时间(m i n)术中出血量(m l)术后引流量(m l)单侧M I S-T L I F组(n=5 0)8 3.5 2±1 3.5 4 1 7 4.4 3±5 2.5 3 6 5.3 8±1 8.4 3常规T L I F组(n=5 4)9 7.4 3±2 1.5 4 2 9 5.4 9±8 3.4 3 1 5 3.5 4±3 7.4 3 P值<0.0 0 1<0.0 0 1<0.0 0 1

2.2 随访结果

单侧MIS-TLIF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6.42±4.23)个月,常规TLIF组为(27.42±5.21)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结果见表3,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单侧MIS-TLIF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TL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随访结果(分,±s)与比较

表3 两组随访结果(分,±s)与比较

指标V A S评分O D I评分时间点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单侧M I S-T L I F组(n=5 0)7.1 2±1.0 3 2.6 3±1.3 5 1.8 7±0.3 2<0.0 0 1 7 0.1 1±1 2.8 7 2 3.1 3±7.2 5 1 2.6 5±3.4 2<0.0 0 1常规T L I F组(n=5 4)7.2 1±1.0 8 3.4 5±1.2 3 2.2 4±0.7 3<0.0 0 1 6 8.4 2±1 1.9 3 2 8.3 8±8.7 2 1 6.8 2±4.5 3<0.0 0 1 P值0.6 6 5 0.0 0 2<0.0 0 1 0.4 8 9<0.0 0 1<0.0 0 1

2.3 影像评估

影像测量结果见表4。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术后1个月无显著改变(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单侧MIS-TLIF组的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间前凸角均显著大于常规TLIF组(P<0.05),但两组间椎间孔前后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指标椎间盘背侧高度(m m)椎间盘腹侧高度(m m)0.7 3 3<0.0 0 1<0.0 0 1椎间孔高度(m m)P值0.8 9 4<0.0 0 1 0.0 0 2 0.8 4 0 0.7 7 6 0.8 6 8椎间孔前后径(m m)椎间孔面积(m m 2)椎间前凸角(°)时间点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单侧M I S-T L I F组(n=5 0)5.8 7±1.8 7 9.4 7±1.9 5 9.2 3±2.0 3<0.0 0 1 9.1 2±2.0 5 1 3.9 1±2.1 4 1 3.4 5±2.1 1<0.0 0 1 1 6.1 6±3.5 2 2 1.8 3±3.4 2 2 1.6 4±3.2 6<0.0 0 1 9.0 3±2.4 2 9.4 5±2.3 3 9.4 1±2.1 2 0.6 0 1 1 5 2.5 3±2 7.4 3 1 9 7.7 3±3 6.3 2 1 9 4.1 2±3 4.1 2<0.0 0 1 1 4.5 3±3.5 4 2 8.1 2±4.5 3 2 7.8 1±4.1 3<0.0 0 1常规T L I F组(n=5 4)5.9 2±1.9 4 8.3 2±1.2 3 8.1 2±1.4 5<0.0 0 1 8.9 9±1.8 3 1 0.4 3±2.0 3 1 0.5 6±2.1 1<0.0 0 1 1 5.9 3±3.2 1 1 9.6 7±2.7 8 1 9.1 3±2.5 3<0.0 0 1 8.9 4±2.1 2 9.3 2±2.3 2 9.3 4±2.1 5 0.5 6 8 1 5 3.4 2±2 5.5 1 1 8 2.1 2±3 2.9 2 1 8 0.4 3±3 0.1 5<0.0 0 1 1 4.7 4±3.1 2 2 3.1 3±4.2 8 2 2.7 8±4.1 7<0.0 0 1 0.7 2 8<0.0 0 1<0.0 0 1 0.8 6 4 0.0 2 4 0.0 3 2 0.7 4 9<0.0 0 1<0.0 0 1

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椎间融合。单侧MIS-TLIF组有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内固定系统未出现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

图1 患者,女,62岁,下肢放射性疼痛6年,腰椎管狭窄,行单侧MIS-TLIF治疗 1a,1b:术前正侧位X线片示L4/5节段椎管狭窄 1c,1d:诊断术后正侧位X线片示螺钉位置良好

3 讨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老年人慢性腰腿痛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4-5]。临床发现,长期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普遍伴椎间盘突出、退变性脊柱炎等,还有可能合并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普遍认为退变性病变是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发病的主要机制,多项研究显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有效增强腰椎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从而缓解其疼痛,改善功能[6-7]。

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疗效确切,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青睐,但有文献显示,传统TLIF手术切口为后正中入路,显露时会对椎旁肌造成损伤,从而影响其术后恢复[8]。且另有研究发现,传统TLIF手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从而导致术中出血量大,严重者还可引起肌肉水肿、形成瘢痕等[9]。MIS-TLIF是目前微创手术的代表,可实现微创、减压、固定及融合之间良好的结合,此手术不仅降低了对肌肉的过度剥离,同时可缓解术中肌肉的承受压力,从而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10]。采用单侧钉棒系统,缩短了手术时间,且创伤更小、出血少、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更加突出。本研究结果显示,MIS-TLIF与传统TLIF相比,患者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较低。

本研究末次随访时发现,两组患者椎体融合率均达到100%,提示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能够取得确切的椎体融合效果。患者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较传统TLIF,单侧MISTLIF术后VAS评分、ODI评分更低,说明单侧MIS-TLIF较传统TLIF在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相关研究显示,单侧MIS-TLIF在治疗时不需要暴露对侧的小关节,因此不仅使创伤减少,同时也降低了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11-12]。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单侧MIS-TL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同时对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破坏程度较低,使其稳定性更高,从而近一步降低ODI评分,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3]。虽然有报道显示,传统TLIF在脊柱抗轴向旋转以及防止侧屈等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14],但另有研究显示,过度的内固定不仅会诱发置入骨被吸收,还可能引起融合间隙骨质的变化,从而出现椎间隙手术侧高度恢复较差[15]。本研究通过测量患者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孔高度发现,单侧MIS-TLIF术后其高度均高于传统TLIF术后,与高忠文等[16]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单侧MIS-TLIF与传统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椎体融合率均较高,但单侧MIS-TLIF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创伤、术后恢复速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猜你喜欢
椎间单侧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关于单侧布顶内侧安装减速顶的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的思考
征兵“惊艳”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同期双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部疾病的临床比较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