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 蒋介石是如何从骊山下来的

2021-03-11 03:05范文通
世纪 2021年1期
关键词:杨虎城西安事变下山

范文通

“搭车穿洞”去看“杨虎城”

1956年春,我随父母由上海移居西安,住小南门外张家村。当时的西安,出了城门都是乡村。没有公交车,到城里全靠步行。当时班级同学岁数都比我大,知道“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城抵抗刘镇华的故事,也从大人口里知道“西安事变”,对我初来乍到的却是新鲜事。

一天放学后,同学相约去南院看“杨虎城”,我欣然随大家一道去。在“领头”学伴的安排指挥下,五六个同学分别向泥路上行驶的骡马车奔去。两人一组趴在骡马车后板上,双脚腾空,免费搭车。

到了小南门附近的城墙根,发現护城河水大都干涸,有的则是发臭的浅薄绿水。护城河与城墙之间是一片树林,里面是野生动物的天地。只见“领头羊”熟练地拨开一丛乱草,有一米口径洞口出现。大伙鱼贯而入,在黑暗里徐徐缓行。出了洞口就是繁华的市井,与南院门几步之遥。得知如从小南门进城,需多走半个小时。

我心里疑惑,杨虎城在哪里?大家走到一家照相馆橱窗前,见陈设一位威严的军人照片。下面说明词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将军遗像。在当地,去“看杨虎城”成了耍南院门的行话。(西安方言,玩叫耍)

众多令人疑惑的权威观点

阅读唐人著的小说《金陵春梦》,是我在1961年前后,就读于福州格致中学的时候。读到西安事变的描述,说蒋介石从五间厅越窗出逃,翻墙跌落腰背受伤,由侍卫背到骊山一大石后躲藏,被东北军发现后由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官、29岁的孙铭九背下山来。该小说中还有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受陈其美指使,去广慈医院刺杀陶成章的描述,“一个瘦小的身影越出病房窗户”,两处描述给我的感觉是蒋介石个子瘦小,在骊山上负伤被人背下来合情合理。

“文革”结束后,重庆会谈中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公开了,蒋介石个子与毛相比,矮不了多少,这使我对蒋介石被人背下骊山产生了怀疑。于是开始留心西安事变蒋介石下山的文字。一般人云亦云者不必费眼力,但有权威性的如是说,却使疑窦更深。

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生动地叙述了蒋介石是被背下山来的。尤其是1936年担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在西安事变发生次日,蒋介石就叫他去谈话。邵按常理应问及蒋负伤后如何下山,在1956年12月邵力子发表的《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一文中,也称蒋介石负伤后是被人背下山的。

亲历者孙铭九的叙述

上世纪80年代,我从上师大转到上海文史馆工作。当时文史馆与参事室在一个大院里办公,有幸见到市府参事孙铭九,当时已八十出外了。第一次见面感到惊讶的是,孙的个头不到一米六。于是心里的疑问更大了,矮個子背高个子,何况下山比上山要困难。

一次在文参大门口见到孙铭九从汽车上下来。他发现我用手招呼我过去,从皮包里掏出几页纸。我看抬头是全国政协提案专用。孙告诉我即去北京参加政协会,今年他提案的主题是,骊山“捉蒋亭”应改名为“团结亭”或“兵谏亭”,问我哪个合适?我回答说,捉蒋亭是带贬义,团结亭带褒义,兵谏亭中性的。他听后约我到他吴兴路寓所再聊聊。

孙家客厅墙上挂着照片,是叶剑英元帅与孙握手的情景。孙告诉我,西安事变时叶剑英在他家住了几个月,又说“捉蒋亭”改名为“兵谏亭”为好,他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才决定这项提案。我顺势问到西安事变情况,尤其是许多文章说是孙背蒋下山的。听我说到这里,孙铭九从沙发上略起了身,昂头挺胸似的,操着浓重的东北腔说道,那些书尽胡扯!当时骊山没有路,尽是碎石,又是漆黑不见五指,不好背,还不是弟兄们你推我拉把蒋弄下山来。是的,冬天西安到早晨八点才蒙蒙亮,我当时上学都是摸黑去的。

以后我又看到蒋介石撰写的《西安半月记》,自述从骊山下来的经过,是被众人拥簇下山。途经五间厅时,因疲乏要求入内休息。而押送军官称张副司令在黄城等委员长,催促早些入城。

孙铭九清楚记得,在圣诞节送蒋回南京的前一天,即1936年12月24日,下午三点钟许,张学良单独与孙谈话。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想不到阎百川(锡山)这样不够朋友;二是想不到杨主任(虎城)的部队这样差劲;三是想不到莫斯科(斯大林)对咱们态度这样坏。

阎锡山在事变前曾表态支持张杨行动,并可把蒋介石送到太原。杨虎城手下的军长冯钦哉当时在潼关被中央军收买。而斯大林的态度,则成为研究“西安事变”的一项课题。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退休干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杨之立

猜你喜欢
杨虎城西安事变下山
胖虎下山
过年好
双下山
下山的路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杨虎城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角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
杨虎城之孙杨瀚披露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