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体验课程基地促进“长江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1-03-13 23:04邹小玲
人物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邹小玲

摘   要:依托生态体验课程基地创设的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内容的模型建构,以及跨越课程边际的课程体系,大力促进“长江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突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彰显课程资源的现代性和传承性,探索课程整合的新路径,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体验课程基地;长江科技课程;开发与实施;核心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如皋市长江镇如皋港区,毗邻长江,因水而名,依水而兴。长江之水哺育了一方儿女,长江文明润泽出此地风光之秀美,生态之灵动,物产之丰富,人文之韵致,也为我校建设省级生态体验课程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提供了极大便利,更为学校依托课程基地建设促进“长江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支撑。

一、互融共通的研究目标,促进课程实施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校“长江科技”课程,是以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为视角,以培养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受、科学研习”的学习素养为路径,以生物、物理、化学、地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关联学科的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开拓教与学的平台,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激扬师生活力,挖掘并形成“兼有学科思维、校本特色和示范辐射作用”的相关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是利用学校毗邻长江的地理优势,利用学校的省级生态体验课程基地和省级“智慧校园”所提供的便利的实验设施设备,形成的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教学物质环境;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生物、化学、地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传统独立的学科科学重组,积极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在再现情境、动手实验中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提升发现、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这与我校生态体验课程基地的建设目标——以“生态”为视角,以“体验”为路径,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科学思维与生态道德的共同发展,不谋而合。

二、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构建课程浸润体验的场域。

创设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为长江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营造了学生浸润体验的场域。一方面,学校极具特色的校园生态构成了优异的育人环境。主题化设计的绿化区域,种植着具有地域特色的花草果木;校内占地近三十亩的“湿地”,以长江干流为设计载体,仿建缩微长江水系、重点工程、地貌与植被;设置水质、气象监测项目,融合“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元素,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课程基地的实验室建设,打造了具有鲜明主题的实验阵地“一馆四室”(生态体验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大分子生化实验室),形成了充分展现科学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教学物质环境,强化了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在再现情境、动手实验中,提高探究自然兴趣,也为长江科技课程中学生开展跨学科研习提供“在场学习”的可能,为学生充分构建知识习得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海洋里充分体验,不断实践,形成科学思维,将天赋潜能转化为成长和发展的优势。

三、具体规范的模型建构,培养科学理性的课程思维

“长江科技”课程的实施,积极探索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活动化。一方面,对生物、物理、化学等传统独立学科进行重难点的筛选、梳理和科学重组;一方面,着意将“体验”的观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教师原有的“以本为本”“以讲代思”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老师跨单元、跨学科进行主题研究的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能力,形成具有学科思维、适应学生学情的“体验”教学新模式,使国家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焕发学科光彩。

我校课程基地“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型的构建,通过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强调课堂的“问题导向”和“生本意识”,以及学习的“合作”意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研习,互助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质疑、探究、讨论、尝试等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程基地构建的教学模型有助于学生在“长江科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有效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四、丰富互补的课程资源,助力长江科技课程深化

学校生态体验课程基地按照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需要,注重课程融合,从生态与生活、生产、生命的和谐共生的角度出发,整合国家课程,开发和实施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注重理科知识的融通,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的结合。这与长江科技课程“基于核心理念、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资源社会化、学习组织社团化”的实施理念相契合。结合长江区域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课程基地校内外课程资源,我校开设了《认识身边的特色物种》《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长江水质检测与保护》等八门校本课程,编印了二十多本校本教材。依托学校“臻美”社团建设,学生实现学习内容自主選择,多元发展。利用课程基地校外课程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具有长江地域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如无籽西瓜的培育、生态农业技术体验、蘘荷的组织培养、505水稻种子培育等,促进学生在再现情境、动手实验中激发保护长江、关注科技的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为将来振兴家乡、服务社会而努力。

对人的尊重是至高的伦理道德,对生命的关注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学校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首要考虑目标。依托学校生态课程基地建设,大力促进“长江科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所追求的并非是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形成。课程的设计关注的是实践活动中对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养成,强调科学与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指向学生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形成生态意识,崇尚科学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个教育人的时代使命。

2193500511372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