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营造手法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14 03:06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线拙政园观展

张 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1 苏州园林意境的营造

(一)山与水交融

山与水的追求从古人就开始延续下来,文人墨客将天然景色和心理感受通过山水画中的诗情画意进行艺术性的表达,意境是山水画的艺术性之一,有着从情感到诗文气韵和风格境界的寻求。春秋时期苏州园林便开始兴建,明清期间到鼎盛,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和技法,而苏州园林便是物化了的山水画,与山水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山水画将客观与主观、景和情结合,追求笔墨变化,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使画面的空间更宽阔,更丰富。这给园林“意境”提供了思路,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一幅幅画面,园林将山水画转换成有形元素,如图(1-1)假山、石阶、石桥、亭阁与水的相互交织,寄情于“山水林泉之乐”,营造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苏州园林的假山为“骨架”,假山有土山、石土、石山,其造型具有山水写意画的特点,山围水转,山因水活,水为“血脉”贯通整个园林,水的布置有静态动态之分,各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水光倒影,视觉听觉的融入,给人身临世外之意。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的手法既有分隔无形空间的妙用,又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

图1-1 拙政园某视角(图片来源自摄)

(二)窗与景呼应

窗的巧妙设计是苏州园林意境氛围营造中的另一大特点,犹如点睛之笔,升华了园林在建筑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拙政园为例,窗类型大可分为漏窗、空窗、长窗、半窗等,通过窗的借景、框景、来实现室内外空间虚实互用,空间似断非断,增加园林空间的渗透性。如图(1-2、1-3)拙政园的听雨轩有一侧开有漏窗,窗外是大量芭蕉,将外面景色通过窗的框取定格成了画面,成了室内空间的点睛之笔,尤其是在下雨天雨滴打在叶子上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使人身处厅内而又似在窗外,听雨、赏景,可谓怡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苏州园林中的门窗造型有矩形、扇形、圆形等,它将外面的景色通过窗框框为一幅幅画面,随着视角的移动,窗外景色不断变换,将人的思绪向窗外延展。使得空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无不体现着意境美。

图1-2 拙政园的听雨轩

图1-3 扇形石窗

2 园林叙事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一)苏州园林空间布局技法

1 对比

苏州园林的每一块林区的占地面积有限,但园林设计出的空间尺寸给人感觉却是无限放大。这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苏州园林正是通过人的感受来实现空间感知的扩大。园林空间上的设计常采用对比的手法,把两个相距较大的大小空间相邻设置,空间大小的强烈对比,其次配合明暗对比,由暗到明,由视线距离狭小、模糊到开阔、明亮、清晰,产生豁然开朗的空间心理感受。如园内会设置一些狭窄曲折的长廊,侧面墙壁开有漏窗进行透光,长廊忽明忽暗,外面景色通过石窗给这条通道增添了趣味,过道尽头是洞门,洞门外景色若隐若现。穿过洞门,无限景色映入眼帘,产生了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的空间艺术意境。如图(2-1)

图2-1 长廊

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法大量运用“隔则深,畅则浅”的法则。利用墙、叠山、树木将空间隔离,将景似漏非漏的藏于背后,避免开门见山,增加空间层次,如图(2-2)拙政园内某亭建在石山上,周边被假山树林遮挡,若隐若现,只留了一条假山石阶通向亭子,它根据游客渴望未知空间的心理特点,利用“隔”的手法,使园林空间层次变化多样。创造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空间意境。

图2-2 拙政园放远亭

3 分隔与联系

苏州园林的空间与空间联系密切,墙体的分隔与石窗的联系相互作用渗透,园林空间分割的墙体开了许多的石窗,如图(2-3)拙政园中的梧竹幽居亭,石墙充当亭子的四个立面,并且每个墙面都开了门洞,四个门洞相互呼应,既阻隔了亭内外的空间,同时各空间又相互联系,当人站在亭外任意角度欣赏时,重叠交错的景色不断变换。在亭内欣赏四周,每一面风景各具特色。还有几处空间对应着的墙壁石窗开在同一轴线上,使相隔的空间相互融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目光与所有窗洞持平时又带来强烈的景深感。

图2-3 拙政园中的梧竹幽居亭

(二)园林意境美在展示空间设计上的应用

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化有形为无形,每个人的感受各异,营造特殊的心理境界。园林的不同分隔手法,扩大空间尺寸,增加空间层次,营造园林空间氛围,借景生情,以视觉带动情感的变化,展示空间就是空间承载的信息与观展者之间产生互通,展示空间的注意力不该仅放在展品的展示上,应该多在展品与观展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下功夫。这跟园林寓情于景的手法类似,在展示空间内加入场景化元素,借景传递,使参观者沉浸其中。如图(2-4)“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上海站,此区域为迪奥真我香水系列服装。Dior 的这个词的组成形式分别是法语中“上帝”与“金子”两个词。此空间内不只是将服装简单地摆放让参观者浏览,而是将周围环境打造成金碧辉煌,紧扣“上帝”与“金子”两个词。小景装置是金字塔顶着月球仿佛是金色的神庙又仿佛像通向月亮的阶梯,体现女性的神圣,以此来宣传服装产品。此设计手法与园林异曲同工,借景抒情,借周围环境的营造,抒发服装设计所体现的情感,与观展者产生情感上的互动。

图2-4 “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展览——迪奥真我香水系列服装

展示空间的划分也跟园林的疏密对比有相似之处,为观展者提供舒适的空间阅读量。展示内容疏密度要有层次变化,同时兼顾休闲区的设置,让观展者适当放松休息。

如图2-5 《感知香奈儿》香水展——中庭

园林的分隔形式,常采用各种类型的对比来产生别样的效果,展示空间的划分也可采用园林意境美设计手法进行大小空间的组合,配合着明暗变化,运用空间对比造成观展者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层次变化,提高观展者的兴趣,也能减缓观展疲劳。如图(2-6)感知香奈儿香水展入口处,与前文所谈的空间的大小对比极为相似,通过狭长的空间进入宽阔的中庭,心理豁然开朗。利用空间与空间的联系渗透,展示内容的藏与露,使得原本展示空间的划分跟随着一个一个独立展示、没有关联、空间交界的布置内容,变得相互联系,相融的意境丰富空间变化,提高游客观展体验。

图2-6 “感知香奈儿”香水展——入口

展示空间设计还可以从园林石窗、门洞和景的呼应中得到启发。展示空间实体空间比较多,可以通过模糊界面来扩大展示空间,利用借景、框景的手法将展示空间打通交融,给参观者带来新的观展感受。如图(2-7)苏州博物馆内部空间改变了传统博物馆沉闷气氛,在屋顶设计了天窗,相间分布,使室内充满光与影的变化,墙壁开了透窗,让相连接的空间相互渗透,室内空间充满趣味,丰富空间层次。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后一次改革。到了这个时期,由于以往历次改革都是局部性的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可以说已是积重难返,到了这个时期主要来自政治体制方面的阻碍机制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戈尔巴乔夫力图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十分困难了。正如《冷眼向洋》一书中说的:“70—80年代,苏联体制病入膏肓”,“待到80年代中期,一代新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已然为时晚矣”,“当这久病不愈的机体已经溃败,而手术台边又缺少这么几位高明的医师时,一场毫无把握的手术的结果,就是把病人送进太平间”①转引自《同舟共进》,2007年第 11期。。

图2-7 苏州博物馆

3 苏州园林游线的设计在展示动线上的融入

(一)观景流线的多样性

1 曲径通幽

苏州园林的动线就像空间大小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一样,空间的平面布局因为路径的变化而变化,曲径通幽,让原本直线便可过去的路径变得丰富起来。其一“曲”为曲折的意思,增加空间的延展性,同时增加在参观者的停留时间,充分感受园林带来的情景交融。其二“通”,有直通之意,字面上与前面的曲互为相反,实则指不同含义,这里的通是指动线的设计要避免无效的路径,空间与空间的衔接不要出现盲区,流线要节奏。其三“幽”通道相对狭窄,周围景色不断变化,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小窗幽静,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图3-1)

图3-1 拙政园小道

苏州园林局部零散的景色通过游线串联起来,组合为一个整体。苏州园林的游览动线多样,不止一条游览动线,参观者在同一个道路中来回多次,但让人感觉不到已经走过,这体现了园林移步异景的效果。

2 高低错落

在苏州园林中,游览动线不拘泥在水平方向,在垂直动线上也在不断的变化。园林中,地形的高低变化会丰富人们的视平线的变化,如图(3-2)拙政园波形廊打破园林水平流线格局,高低错落且依水而建,利用水面倒影,加大空间的纵深感与层次感。如果地形平坦,会将平路故意设置成高低起伏的状态,使园林充满着自然的趣味。

图3-2 拙政园波形廊

(二)观景路线的导向性

1 空间上心理牵引

前文提到园林空间“藏”和“露”对比手法,游廊侧墙上漏窗的设置,如欲露而先藏是激发了人们对其内容得探寻兴趣,在这过程中园林就发挥着它的导向作用。如园林游廊一种既狭又长的空间形式,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暗示人们长廊尽头有人们所期待的事物,牵引人们向前行走。这正是巧妙之处,运用人们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理,把人不知不觉地引导到景点所在的位置。

如图(3-3)水平方向园林中地面会有花纹铺出的线路引导前进,如图(3-4)垂直方向有石阶,高处有若隐若现的亭子。无形中就形成一条指引标志,牵引游客前往游览,这与前面平坦的路相比,后者空间导向性更强烈。如图(3-5)两岸之间有石桥横跨,同样具有暗示作用,引导人们从岸边走向另一边。苏州园林处处充满着导向性,利用人们求知的心理,指引着人们到达造园师提前设计的位置。

图3-3 地面花纹

图3-4 拙政园放远亭

图3-5 拙政园某处小桥

2 指示标牌的设置

苏州园林内路线多变,在合理的游览动线的设置情况下在关键园林节点处也设有地图指示牌,让游览者在路线交界处及时确定自己的位置,做好心中有数,不会因为动线的多样而影响对园林叙事秩序的混乱。如图(3-6)

图3-6 拙政园知示牌

(三)多元的展示动线

动线的划分与空间分隔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前文园林动线的多样性的分析,展示动线的空间流线组织中,也要保证空间动线能串联在一起,在空间浏览内容的叙事上序列有秩,对各个空间的节点进行串联。空间与空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连接,让游览路线具备随意性和往复性,动线多而不乱,能够让观展者拥用多次不同的观展体验。另外游览动线的多样性可以让观展者具有选择性,展示空间设计要考虑针对的人群,不同类型的观展者根据自己的游览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如图(3-7)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入口可以从一侧木梯进入,也可其他两个立面开口进入,不同的动线会营造不同的观展体验。木梯会设置洞口与内部空间相联系,观展者从外向内或由内向外望去,视野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景。

图3-6 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

在展示动线设计中,可像园林一样起伏错落,从垂直空间上加入动线的设计,打破水平上的游览动线,具备强烈的导向性,让空间的形式多变,提升观展者浏览兴趣。如图(3-8)

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的动线在垂直空间上进行设计,木地板与原生态相联系,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了转折叠加与回廊曲径延续,也是一个将园林创意为原点的展厅。吸引观展者登高游览,增加趣味性。

图3-8 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

在三维展示空间的不同面上设置导引元素,如曲线线条,利用观展者游览心理,引导观展线路,如图(3-9)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地面木质线条,既可以与空间氛围呼应,也可作为指引线路的标志,暗示观展者可以跟随这条线路浏览。展示空间也可在关键节点设置指示标志,及时让观展者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让观展者在设计师预想的空间叙事线路下进行观展。

图3-9 久盛木地板展厅——《叠园》

苏州园林的游览线沿途上会设置大量休息石凳,让动线“暂停”一下,让人们舒缓疲劳,在休息的同时也可以观看景色,这要求展示动线上要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尤其是观展动线设置较长的展示空间,要有一定的休息区域,方便观展者驻足休息,也可为特殊的参观者如家长带着儿童提供休息。

4 总结

苏州园林的造园技法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其园林空间意境美的营造和流线上的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园林造景设计特征,提取苏州园林设计技法运用至展示空间设计中。苏州园林在设计上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当代设计师要不断地研究学习,为展示设计的发展突破新方向。

猜你喜欢
动线拙政园观展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观展指南针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参观美术馆
风雨拙政园
你的动线在哪里?
动线思想下的商业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