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任务视角下的政治高考主观题解题策略

2021-03-15 07:08林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主观题解题策略高考

林芳

[摘   要]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凸显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与学科思维并重的考查要求,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科任务视角探讨政治高考主观题的解题策略有助于考生提高备考效率和学科能力。

[关键词]学科任务;政治;高考;主观题;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7-0062-03

近年来的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政治试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一核四层四翼”为核心,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与学科思维并重的考查要求。据此,考生需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学科任务,实现增分提效。如何把握学科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和要求,提升完成学科任务的能力成为提高二轮复习效率的关键。本文将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从学科任务视角,围绕描述与分类、解析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个部分,介绍学科任务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現,帮助考生找到主观题解题策略,提高学科能力。

一、提高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完成“描述与分类”学科任务

描述与分类,是指针对具体问题情境,按照某个要求(如性质、表现、特征等)进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类。

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39题,设问要求说明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生依据必修2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围绕试题情境,也能基本完成考查任务,但难度较大。试题情境中,政协的界别组成和2018年全国政协召开的各类会议的统计数据,为运用学科内容提供了背景和桥梁。结合材料第一段中的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思考回答政协的性质、地位;结合材料第二段中的政协的界别组成,可以思考回答政协的构成特点及其优势;结合材料第三段中的各类政协会议的介绍,可以思考回答政协的职能作用。这一分析解题的过程既完成了对政协相关知识的考查,又依靠对材料信息的描述与分类,实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主观题中,“描述与分类”学科任务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要求对具体问题情境的性质、表现、特征按某个要求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这一任务是基于具体情境展开问题探讨的,情境信息较选择题更复杂些,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问题情境的推敲和把握,提高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问题的答案常常会蕴含在情境中,需要考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切记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来答题。

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完成“解析与论证”学科任务

解析与论证,是指针对具体情境与问题要求,运用学科方法与技能分析原因、探究关系;运用理论和实证材料,对探究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简言之,就是对现象进行解释、对结论进行论证。

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2)问,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观点“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加以说明。按一般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过审设问明确知识限定和问题指向。可见本题属于演绎说明类题目,其解答的关键在于:一是准确把握知识点“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的逻辑层次,二是针对“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这一观点,对材料情境信息进行分层分析,并与知识逻辑层次相匹配。据此,在分析具体材料时,应紧扣问题中限定的知识逻辑范围,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分析,增强文化自觉,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从改造世界的角度分析,增强文化自觉,有助于人们克服错误观念,把保护、传承与利用传统村落有机统一起来,避免破坏性开发。在答案的组织过程中既要结合材料解释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又要恰当地运用其方法论要求加强论证,要形成正确的意识,摒弃错误的意识。

在主观题中,“解析与论证”学科任务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整合筛选出与之相匹配的知识要点,作为理论分析根据,并结合具体情境和论据材料等进行解释和论证。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对问题情境的推敲和把握外,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合理梳理,构建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选准知识关键词,准确把握某一知识模块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个考点,我们在复习中往往只关注到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忽略了它前后联系的知识点,它既与前面的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相联系,也与后面的人民群众如何创造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问题相联系。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就考到了这样的知识关联。把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形成了“群众观点”,把“群众观点”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就形成了“群众路线”。因此,只有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答题过程中才能看得懂、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全。

三、提高选择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完成“预测与选择”学科任务

预测与选择,是指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事物、问题或行为的影响与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约束条件和目标目的,设计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比较不同建议方案的利弊并做出合理选择。

体现“预测与选择”学科任务的主观题大多是开放性试题,有统一标准、无标准答案,但答案并不是无穷尽的开放,考生需要围绕主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方案,同时要注意数量的限定。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3)问,结合材料就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出三条建议。该试题材料中提供了我国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的一些事实和现象,信息量较大,但其从正反两个方向提供材料,结构清晰有序。该题的任务主要是根据约束条件和要实现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方案。围绕材料信息,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古民居建筑、民俗节庆等均可列为思考方向,但必须强调的是,好的建议要体现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统一,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在主观题中,“解析与论证”学科任务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考生需要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从试题提供的具体情境材料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并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或新的假设。这一任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新颖性,考生难以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直接搜索出现成的答案。要完成這样的任务,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培养问题探究的意识;在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在构建知识框架时,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迁移、整合、运用的能力;在解题训练中,注意结合设问的要求,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观点明确、建议方案可行,切忌天马行空、瞎编乱造。

四、提高阐释和论证事物的能力,完成“辨析与评价”学科任务

辨析与评价,是指结合具体问题情境,根据某一限定要求对理论、现象、行为的价值与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辨识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不同观点与立场、不同利益诉求进行价值判断和辨析。

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1)问,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观点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加以评析。这题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真实情境为载体,从文化生活角度要求对以此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评价。解答此题,第一步是通过对评价观点的初步分析,明确评价所需的理论依据。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中的核心概念向上追溯(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文化),可以发现该观点涉及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明确所需的理论依据。第二步,依据理论,分析观点,找出观点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明确“辨点”。分析该观点后可知,该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它只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但忽视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第三步,针对“辨点”,依据理论做出判定,并据此运用学科术语合乎逻辑地进行表述说明。本题答案的表述过程具有明显的三段论色彩,大前提是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前提是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属性,其结论部分从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两个方面展开辨析: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另一方面对传统村落创造性地进行保护和利用,既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主观题中,“辨析与评价”学科任务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难度较大,既要注重对问题情境的推敲和把握,获取与解读有效信息,又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最后还要用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注重整合学科知识形成关键核心知识网络,又要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对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全面阐释或评价论述。这样在完成“辨析与评价”学科任务时方能既准确辨别判定,又充分说理评价,做到看得懂、说得出、写得全。

又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38题,设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积极影响。根据设问中“国内经济”“积极影响”的限定,对材料信息进行分类可知,中国进一步扩大进口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两类,根据所学知识考生可以推断出此题分析过程可能涉及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中的生产和消费这两个环节。根据设问中 “国内经济”的限定,结合材料情境,可得出以下两个答题要点。首先,高新技术产品扩大进口主要促进了生产。结合第二段信息,按由近到远的影响分析思路可以联想高新技术产品扩大进口对生产的积极影响:促进新产品研发、产业转型升级等,从而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日用消费品扩大进口主要影响了消费。结合第二段信息,按由近到远的影响分析思路可以联想日用消费品扩大进口对消费的积极影响:加大高质量消费品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等。通过对经济生活知识的整合以及对设问、材料信息的归类分析,考生能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对我国经济内外联动、开放发展理念的逻辑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能依据材料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不再是简单地考查考生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哪些答题模式,而是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设置关联性问题,考查考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一道试题可以同时涉及多项学习任务,任务之间相互关联。在备考过程中,考生既要重视抓关键词,整合知识体系,又要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在解题时尤其要注重从读懂设问和材料出发,准确运用知识对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找出材料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答题指明方向。在二轮复习中,通过反复充分研读高考真题,通过合理的训练,不断提升关键能力,为学科任务的完成做充分的准备。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友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2):4-7.

[2]  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32-37+57.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主观题解题策略高考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略谈整体性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实践应用研究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