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线上展览:数字技术引领的档案利用新途径

2021-03-15 06:59张秋妹
档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档案馆

张秋妹

一、档案线上展览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随着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档案工作已揭开神秘的面纱,档案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领域,被越来越多的百姓所认知。档案部门利用馆藏资源,依托数字技术在网上展示档案,使越来越多的百姓喜欢走进档案网站,体验线上档案展览,感受档案文化所呈现的魅力。档案线上展览开始走进社会、走向百姓,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一)在线档案展览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VR等多手段结合的方式,将原有的档案展览进行转化,并导入PC或移动端进行在线展 。

(二)展览采取云展览的模式,具有跨时空性和虚拟性,参观者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享受到沉浸式的线上观展体验。

(三)对社会公众而言,足不出户,便可以从网上档案展览中获取更多的档案信息。参观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随时随地进入网站页面参观。参观者可以是社会公众的任何人,不受文化层次、种族、年龄的限制。参观次数也不受限制,可以反复参观。

(四)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举办线上档案展览不需要进行场馆装修和日常维护,不需要解说人员现场讲解,节约大量经费。

(五)档案线上展览可以通过与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的交互使用,通过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流动,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与公众参观者进行互动。

(六)线上档案展览可以设置相关知识问答、讨论区等交流平台,让参观者参与其中,抒发感想,提出意见,拉近档案与观众的距离。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利用档案网站开展档案线上展览已成为世界各国档案利用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疫情期间各国举办档案线上档案展览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档案文化食粮。如: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档案馆与荷兰、法国国家档案馆相关合作的网,在脸书等社会媒体上发起“档案在家话题,推出话题展览,儿童和历史活动等专题”。美国国家档案馆举办的奥斯丁档案集市。将欧洲“集市”习俗与档案结合,让参与者在活动中感受档案的乐趣。

2020年6月9日,疫情后第一个国际档案日活动,我国各地档案部门改变以往线下展览的习惯开展了一系列的以线上档案展览为主的活动,展现我们生活里的档案文化。如:北京档案馆以线上活动为主,依托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北京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及主流媒体,开展“云游北京市档案馆”网上活动。

二、档案数字化为档案在线展览开辟了广阔天地

档案数字化为我国档案部门进行在线档案展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2月6日《中国档案报》的一组数据就是有力佐证,该组数据显示,在中央一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完成800万件约8000万页档案数字化工作,占馆藏资源总数的80%。在省一级,浙江省档案馆完成近6000万页,占馆藏资源总数超过70%;云南省档案馆完成1.12亿页,占馆藏资源总数的80%。

数字化档案为线上档案展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档案部门应利用好这些数字资源,以大众的视角选择专题,通过技术手段将它们进行数据整合后,开发出一个个专题的档案線上展览,不断向社会输送档案文化。

从疫情后的国际档案日活动,可以看到我国档案部门已启用线上展览这一利用新方式,以应对疫情期间的复杂人群社交关系。如:天津档案馆推出“岁月流转看建筑——解放北路的今天”网络展,新旧照片对比,描述今昔的变化;北京各级档案部门以“档案见证小康路,聚焦扶贫决胜期”为主题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档案宣传活动,观众可以通过看直播和线上展览、参与知识问答,无接触体验档案魅力;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档案见证北京”等三个线上展览,并将档案修裱技术、老照片修复和档案仿真复制技术播出,还有网上专家讲座、有奖答题、问卷调查等一系列活动。

档案部门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转变思路,积极开展线上档案展览活动,拓展了档案部门宣传政策、传播文化的新途径。

笔者统计了上海信息网公布的《2020上海市“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宣传表》,线上活动有38项,包含线上档案图片展览、视频课程、线上知识竞赛电子书阅读版、宣传、咨询、征集等一系列线上活动。以线上展览为主的档案线上活动范围正在扩大,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三、档案线上展览的形式

(一)从观众的视角选择展览内容

信息爆炸时代,引起观众对档案展览的兴趣是档案工作者的难题,线上档案展览必须选择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公众兴趣的展览主题。档案线上展览只有与观众产生共鸣吸引住观众,才能具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从而使档案展览发挥出效能。如:上海城建档案馆推出的“我们的小康之路,影像见证旧区改造图片展”。该展通过馆藏影像档案资料精选三十余处经典地标,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展现城市沧桑巨变的历史。上海奉贤区档案馆“把幸福装进档案”等都是以普通人生活中的视角看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大家对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的感悟。

通过相关档案解读生活中的档案形成过程。如:北京档案馆的“票证的记忆”线上档案展览,这些票据档案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时它有货币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它的产生,记载着新中国初创时期的艰辛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曾经包罗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的票据在我们生活中消失了,但被保存进档案馆里。通过这些票据展览,让参观者知道我们的生活也是与档案息息相关的。展览以文字做简要的说明,配有大量票据图片辅助介绍,让人们看到它们就感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幸福的来之不易——这就是档案的社会记忆功能带给人们的魅力。

(二)具有地域特色的线上档案展览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各地以本地社会、历史、人文为切入点所选择的线上档案展览内容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各地档案部门利用馆藏资源,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将当地名人的手稿著作、证书、实物作品等珍贵档案线上展览,地方特色浓厚,会引起本地观众的关注。如:北京档案馆的“故事爷爷孙敬修”,保留了孙爷爷讲过的故事的录音档案。听过孙爷爷讲故事的观众会唤起童年的记忆。

福建档案馆的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网上展厅”,展示了当年远渡重洋去海外谋生的侨胞通过海外民间机构寄回国内的,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这些侨批档案真实的记录了当地一代侨民的生活状况,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沈阳档案馆的“皇姑屯事件档案资料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档案资料,展示了发生在当地的历史事件的原貌,这些事件亲历者的后人再看到展览,会引发共鸣,展览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会大大提高。

(三)视频故事的运用

档案线上展览通过数字技术讲述档案里人们的故事,配以与故事相关的视频等技术手段,使情景再现,更能打动观众。

国家档案局网站推出的“去地球南端上抹一道中国红”讲述了南极站的建成经过。在极地的暴风雪中中国科考队员们肩挑手扛,终于使中国人在南极有了话语权。画面中暴风雪肆虐,科考队员们就在冰原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着……故事让人心生敬佩。“藏族生态档案员卓玛加”的故事讲述了生态档案员走遍青藏高原观察保护区里的藏羚羊迁徙活动、记录湖泊、山川、花草的变化,直到成为那片土地的活地图的故事。随着故事推进,观众看到山川、河流、动物、花草勾画出的大自然的美丽画面,更能理解生态档案员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凭着这份爱春夏秋冬走遍山山水水,记录高原生态档案的故事。可见,线上档案展览运用视频将场景再现,把观众拉进了故事里,增加了对观众的感染力,有助于提高档案展览的效果。

(四)加入VR“云展览”模式的线上展览

精彩的内容通过生动的体验才能深入人心。线上档案展览,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虚拟展览等多种传媒进行档案展示,营造氛围,能提高感染力。如:上海档案馆的“我们的小康之路,影像见证旧区改造图片展”精选了上海三十余处经典地标,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感知城市的变化。展览采取VR“云展览”的模式,“720全景+全媒体阅读”的全新方式,实现了经典地标“可看、可读、可听”,让观者在720度全方位感受城市面貌变化,了解这个城市的独特时代印记,感受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档案线上展览对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大胆运用,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展示了数字技术的运用前景。

(五)学习教育功能服务

上海普陀区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推出“我的小康家庭全记录”家庭档案制作网络版微课程,教社会大众制作自己的家庭档案,档案展览开始推出网上教育服务,同时,普陀区档案馆还发布《上海普陀城区史》线上阅读版。该书以普陀区形成、演变为线索,对普陀区的历史脉络做了系统的梳理,是一本反映普陀区历史的地方性史书。该书可通过下载阅读,这种学习方式值得提倡,为今后开设网络课堂、推送大量有深度的学习资料,并进一步将档案教育和档案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打开了通道。

线上档案活动中还出现了挑战答题、线上有奖知识竞赛、教育知识竞赛等观众参与性强的学习项目。有利于吸引青少年观众的加入。

四、线上展览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关于展览的技术含量

目前各档案馆的线上档案展览,仍以图片为主,配以文字简要说明。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线上档案展览,是数字档案通过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可视化技术、VR/AR 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的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

档案中可供展览讲述的内容很多,線上档案展览借助先进的数字科技技术,可完成数字档案由数据到图形或者图像的转化,实现由静态档案到动态影像的转换,实现历史场景的重现,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能使档案与档案馆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发生根本改变,是一种新形式的档案利用途径。

如: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息视频形式再造往日城市繁华景象,展示历史群像,带给人们沉浸式观感体验。这些技术运用在今后开发的线上档案展览专题中都可借鉴。

(二)关于界面设计

各地档案网站的在线档案展览界面设计不明显,有的档案网站在网页首页,导入方式简洁,方便操作。让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都可以在线浏览。如:国家档案局网站、北京档案馆网站等,有的档案馆要通过档案文化等栏目进入,需要不断改进。

(三)关于社交媒体链接

各档案馆的在线展览的文件、图片上方都设置了社交媒体分享,观众可收藏分享相关的链接。但是,没有设置这些图片和档案的来源链接。限制了对该档案有兴趣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公众的知识服务和体验服务。希望将目录、文字、图片链接深入下去,做好深度了解,讲出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提示所展档案实体馆藏的位置或电子书资源,如果没有,可以提供其他档案馆的馆藏信息,方便其查阅利用。

(四)关于多层次观众服务

参观在线展览的观众可以是社会上的任何人,不同层次的观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同。“数字技术成熟可为同一档案版本做多个不同版本线上展览的可能,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档案展览的受众更广阔,服务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加深远”。

在观众中,有些人需要第一手翔实的档案文字图片信息进行专业研究和参考。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做一些高分辨率的图片。教育视频可做成满足不同年龄儿童学习需要的版本。也可做一些虚拟展览满足青少年的体验需要。如:制作一些战争题材的游戏等。而目前,各地档案线上展览都没有这类的展览及附加产品出现。

(五)关于建立大众互动平台

观众在看完档案在线展览后,仍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建立一个大众与档案馆与社交媒体互动的平台,由档案馆派专人在官网上提供咨询服务。普通观众可通过专业人员得到相关问题的解答。也可与其他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专题讨论,分享心得。

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和技术手段,从社会公众的视角出发,发掘更贴近社会生活、民生、教育等方面专题,举办高水平的线上档案展览,是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更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柏德.有“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档案利用服务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媒体,2019(5):84

2.方华,陈淑华.从“缺味”到“有味”: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档案味”初探[J],档案与建设,2020(7):11-12

3.刘炜,叶鹰.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5):32-41

4.郑爽,丁华东.数字人文对档案记忆功能的启示【J】.档案与建设,2019(7)23-26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猜你喜欢
档案馆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唐山市档案馆获批“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近年我国智慧档案馆的研究现状
档案馆展览的“走出去”和“引进来”
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when与while档案馆
新论公共档案馆功能及其实现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北京市档案局召开创建国家级档案馆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