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及传承策略

2021-03-16 02:41殷敬淇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殷敬淇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记忆档案”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是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也是人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发展。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资源丰富,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多源性的特点。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契机,以承德市为例,探究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数字化发展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1-0036-03

基金项目: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202006A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承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几百年来积累了丰厚且深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从神话故事到宫廷传说、山水宫殿传说,从庙会祭祀到节庆礼仪、民族风俗,从“二贵摔跤”到燕山大板、热河皮影,从满族剪纸到彩绘艺术,从驴打滚、平泉羊汤到“满汉全席”,从烧锅酿酒到桑蚕种养、板栗栽培……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承德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截至2021年,承德全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9项,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1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7项[ 1 ]。

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和三百年的“山庄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承德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非遗传承、传播意义重大。截至目前,承德市共有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46人,市级传承人165人。

面对非遗传承人年龄老龄化趋势,技艺无人传承的困境,承德市开展多项举措,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力所能及为传承人提供人力、物力、经济上扶持。同时,“大力推进实施非遗‘七进工程(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进家庭),精选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开展大力推进‘七进工程,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了解非遗、熟悉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近几年,先后在全市3 000余场活动,参与人员达到10万余人次。”[ 2 ]

承德当地高校将育人目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机融合,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育价值,创新教学模式,围绕非遗项目开发特色课程,促进非遗进校园,引导在校学生在参观、体验非遗项目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认识和体验,间接实现了学校德育育人的目标。坐落于承德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开发非遗课程群,聘请非遗大师进校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项目研究引领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立体教学传承。如承德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宁满族剪纸、霸王鞭、珍珠球、二贵摔跤、布糊画等,在该校音乐舞蹈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学院均开设了相关课程,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承。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们根据满族非遗表演项目,经过改良、加工、编排、精心创编后行成的舞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非遗表演艺术类节目近20项,演出预约供不应求,有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七进”工程。

承德市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工作,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促进承德从“文化遗产”大市转变成“文化产业”大市。

2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

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高效、便捷、海量、生动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重换新机。承德市从2006年启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重在保护,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推动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显著。

2.1 运用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摸底建档

早在2006年承德市政府就启动了关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工作。历时三年之久,完成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和普查,资料汇总整理后形成了38万字的文字记录,170余小时的录音、影像记录。2019年编制出版的,展现了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组织编撰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史资料和书籍,编辑《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集萃·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系列书籍出版。实施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录音、视频资料,整理口述文字稿15万字,这些丰富宝贵的资料,初步形成了承德市三级(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对三级名录体系进行整理归档,不断更新、扩展,构建起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2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

2020年新建成的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研学基地),占地5 200多平方米,展出作品3 000余件。该中心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全息投影、扫描和3D动画等数字化技术展演、展示承德非遗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以传统佳节、假日为契机,通过组织系列非遗节庆活动,让受众充分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些举措,使民众认识、了解并自愿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大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承德市非遗项目申报的质量和入选的数量位宇全省前列。

2.3 数字化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

承德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诸多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前来旅游的游客众多。承德政府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文化产业,通过演出表演的形式将非遺同演艺产业结合在一起,把民间故事、民族文化、非遗元素融入到承德知名的旅游表演中,打造非遗品牌文化。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帝苑梦华》《梦入避暑山庄》《木兰秋狝大典》《满秀》等实景演出,运用VR、3D等数字化技术投入到演出中,大大开拓了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3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承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虽有一定成效,但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3.1 数字化应用开发程度不足

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开发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的形式和功能相对简单,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数字化技术局限于视频、影像、声音和文字资料等,停留在静态的展示形式上,缺乏动态、多维的展示形式,缺乏沉浸式的体验感。仅停留在文字、图片、视频的简单展示上,无法满足当今年轻人的娱乐化体验需求,项目吸引力不足。

虽然承德市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但这仅仅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缺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没有形成三维立体的数据化资源。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亟待运用VR、AR、3D建模、交互设计、虚拟重现等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数字化呈现。

3.2 数字化传播渠道单一

目前,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宣传展示、公益讲座、展板展览等线下活动为主,缺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由于传播渠道单一、新颖性不强,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影响力、吸引力不足。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搜索“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鲜有内容。

目前,承德还没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网站和线上推广平台。众所周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成本低,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与新媒体传播优势有效结合,通过网站、公众号、微博、App、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多媒体形式,打破地域限制,构建“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传承非遗文化。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进行网络营销,借助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赋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数字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齐全,但受资金、人才、资源以及技术的限制,承德非物質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内容零散,缺乏设计、尚未形成体系,无法实现全面数字化。目前承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和相关产业结合形成互相联动效应,应充分挖掘非遗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效果,探索开发“非遗+旅游” “非遗+文创”,打造相关产业文化衍生品,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相融共生。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南京大学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和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等,对非遗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3 ]。

4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

4.1 传承有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工作

政府部门要立足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状况,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统筹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精心制定方案以及实施细则。地方政府部门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记录工作,并以数字化的手段上传云端进行保存,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规,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完善配套机制。

同时,应尽快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馆与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线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云参观”,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4.2 创新有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IP”

承德作为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旅游业是地方支柱产业,也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应统筹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既能供给旅游,又能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实现传承,开辟“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研学”形成联动效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承德的旅游线路中,在游客游览景点的同时,融入非遗文化,增加文化内涵。非遗成果产品化,发展非遗旅游开发和非遗数字化产业,打造“非遗文旅IP”产业链。

4.3 宣传有方: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既需要传统媒体的宣传,也需要依托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形式多样、受众人数多、互动性强,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地方政府要考虑运用好互联网、“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如利用“非遗+直播”的模式,在直播过程中,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美食制作过程时,直播中实时项目进行讲解,观众沉浸式体验实时参与互动并进行购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驻抖音、知乎、小红书等平台,运用好直播、短视频、H5、Vlog、弹幕等传播技术,结合新时代传播特点,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曝光度,提升地方非物质文遗产知晓度。

4.4 技术赋能: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品

非物质文遗产中重在传承,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落在青年人肩上。由于代沟,青年人对非物质文遗产普遍存在疏离感,而科技赋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品,符合青年人的兴趣点,以简单活泼的方式吸引青年人自觉加入传承的队伍中。从视频到VR,从全息投影到沉浸式体验,依托新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品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手段于一体,打造场景,创设情境,营造“个体在场”的临场感,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人们形成文化认同,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5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技术支持,不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活力。“互联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更强的可塑性,为其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5G、VR、A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承德市人民政府: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即将对外开放[EB/OL].[2020-08-26].http://cd.hebei.com. cn/system/2020/08/26/100428490.shtml.

[2]中国旅游报:河北承德探索“非遗+扶贫”路径[EB/OL].[2020-10-28].http://www.ctnews.com.cn/paper/ content/202010/28/content_51681.html.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时代号角[EB/OL].[2021-07-11].http://www.ihchina.cn/ luntan_details/7926.html.

猜你喜欢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温暖一下土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