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市大型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021-03-16 09:18赵明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公立医院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公立医院的应急管理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公共安全保障需要。建议应从网络布局、管理机制、常态化防控能力建设、学科人才建设,推动建立整个卫生体系协同合作、高效响应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关键词:公立医院;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管理

分类号R197.322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确诊病例数已过亿,“外防输入”形势呈现出严峻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的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人员国内外流动频繁,大大增加了重大传染病、核化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防控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国内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模式比较

1.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模式

全球现代应急管理理论始于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关于政治和组织机构层面的应急处置。国外应急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为主的集权化管理模式,注重面对危机统一指挥,强调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及集中性;以及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主的分权化管理模式,强调多部门协同合作,注重权责分明、各司其职。近年来,国际上趋向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四阶段进行全过程系统化管理,以实现危机监测、资源调配、机构联动等流程一体化整合。

2.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

2003年SARS爆发以后,我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逐步实现由分散协调、临时响应的应急管理模式向综合应急管理模式转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第一时间成立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32个部门组成的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行医院分诊“两张网”以及CDC、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三位一体防控网络相结合,把好“入口关”和“出口关”,打好疫情攻坚战,并实行省-市对口医疗救助,全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文件,并相继制定疾控体系现代化、公卫三年行动计划、公卫人才队伍建设、应急科技攻关、应急物资保障等5个配套文件。市人大启动应急立法,出台并实施《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本市公共卫生“1+5+1”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从而构建起公共卫生体系新格局。

二、我国公立医院应急防控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公立医院为中坚力量的医疗卫生系统有序、有效、有力地打响抗疫狙击战,为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重要经验,但也暴露出在应急处置、院感防控、重症救治、院区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发热门诊建设存在堵点。部分公立医院发热门诊空间不足,负压病房不够,检验设施设备陈旧。二是门诊预检筛查和住院陪护管理等环节压力陡增。复工复产复学稳步推进,来院就诊病人日益增多,对医院门诊预检和流调筛查的人力配备和筛查效率提出新挑战;全社会防控级别下降,住院病人及其陪护人员疫情防控意识减弱,说服患者及家属严格执行探视规定难度明显上升。三是核酸检测能力尚待提升。部分医院场地、空间不足,新建PCR实验室有困难,部分专科医院核酸采样点场地也需改造。此外,还有医院建议目前仅用于临床研究的“二代测序技术”经论证许可,成为正式临床诊疗项目,提升临床精准诊疗能力。

三、完善公立医院应急防控管理的建议

(1)完善应急防控与救治网络布局。构建架构完整、定位明确的多层次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网络。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应急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基地建设,建设若干个市级感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全面建成长期使用、标准化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感染性疾病门急诊,切实发挥发热门诊监测哨作用;做好公立医院传染病重症病房和应急备用病房建设,优化传染病救治床位资源空间布局。

(2)强化公立医院应急防控运行与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组织架构和应急防控运行机制,按照平战结合、医防融合、分级分层要求,制定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预案、快速腾空及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响应迅速、科学精准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处置、救治为一体的管理与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模拟演练,切实提升多部门多学科协作的应急响应与综合防控能力。二是完善定点医院集中收治工作机制。坚持“四集中”原则,根据救治需要及时抽调市级专家组和公立医院精锐临床骨干、调配救治设备及物资支援定点医院,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坚持中西医协同,完善专家查房、联合会诊、重症救治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加强早期预警监测,积极防止轻症转重症,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建立市级定点后备医院整体转换机制,确保出现极端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落实批量征用、騰挪转换、集中收治的转换收治要求;三是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人员和物资储备。组建公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战斗队、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预备队,建立公立医院应急救援人员储备库;建成覆盖全部公立医院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建立公立医院应急设备物资储备、统筹及调拨机制。

(3)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常态化防控及救治能力。一是加强公立医院发热、肠道、感染性疾病门急诊的常态、长效、规范化管理。配足配强具有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护力量,建立相对固定的发热门诊工作人员队伍。完善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和多学科会诊制度,设置足量独立留观病房,严格落实分区管理和“六不出门”要求;二是提升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检测质量。加强公立医院病毒核酸检测的PCR实验室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和储备,提升实验室快速检测能力;组建市级新冠病毒检测队伍,建设国家级公共检测实验室和公立医院核酸集中检测点,并配备移动实验室,确保短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大规模检测任务;三是强化公立医院应急防控培训,建立面向全院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临床救治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制度,重点加强发热门诊等重点环节的人员培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四是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化建设。建立重大传染疾病筛查诊治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与全市防控多部门的数据联动和业务协同,构建公立医院传染病患者治疗的全链条、全周期数据库,实现“一网统管”下的智能化防控筛查、精准防控数据跟踪、精细化防控管理,提升公立医院疫情监测、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及处置能力;五是推动高层次传染病研究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华东地区生物安全四级(P4)实验室,争取新建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建立开放共享新机制,大幅提升重大传染病研究能力。

(4)大力加强感染、重症医学、创伤急救等公共卫生应急救治相关学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科规划,从学科布局、人才队伍、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强学科投入,建立多学科合作综合救治的应急救治团队,建立健全平战结合、多学科合作的应急救治机制;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完善流程布局。加强公立医院感染科门诊、病区及辅助科室硬件建设,优化就医流程。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症抢救中心标准化改造。完善急诊急救与重症ICU的功能布局、医疗流程、设施设备配套。支持公立医院在保留必要的急诊和专科ICU的基础上,建立全院级的综合ICU,加强“急诊-ICU”一体化管理,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公立医院感染、重症医学、创伤急救等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感染性疾病学科,未开设感染科、传染科的专科医院结合自身专科疾病特色加强相关感染性疾病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5)推动公立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合作,建设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立医院是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和医疗应急救治的中坚力量,要在全面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能力的同时,推动提升整个卫生体系的应急响应水平,重点是提高敏感性准确性,强化三个环节间的衔接。在发现环节,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重大风险分析研判能力。在应急响应环节,强调快速有效响应是控制重大疫情的关键。着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在協调指挥环节,做到系统有序、上下联动、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参考文献:

[1]锁箭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实、国际经验与未来构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0,22(3):17-22.

[2]温晓燕.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的策略[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33-35.

作者简介:赵明(1982.11—),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学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职称: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医院管理。

3869501908229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公立医院
2型糖尿病应用社区公共卫生护理的研究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分析
公立医院文化对党建政工的有效促进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卫计委:鼓励地方探索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改革
公立医院总医疗费平均增幅须在10%以下
医药:3500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公共卫生
医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