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黄金分割比”
——以沙溪古镇为例

2021-03-16 12:30赵晓晨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沙溪戏台民居

赵晓晨,王 锐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享誉世界。在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辽阔疆域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有不同,差异化条件缔造了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各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纵观我国传统建筑与装饰,上至宫殿、坛庙、佛寺、陵墓,下至园囿、庭院、民居邸宅等各式传统建筑的营造装饰,都少不了“黄金分割比”理论的应用,其理论造就了无数伫立千百年的优秀传统建筑瑰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的信仰,方与圆之间的关系被古代匠人称之为“方五斜七”,作为当时的营造准则广泛应用,而这一比例与西方所推崇的“黄金分割比”几乎相同。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造型艺术就脱离不了“比例与尺度”的法则,“黄金分割比”作为被人类偏好的比例尺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营造及装饰之中,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

1 云南传统建筑装饰的特点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虽然有山川高原为阻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逐渐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连接的陆路通道,同时也使这里成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丰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经历漫长岁月的融合,最终孕育了云南传统建筑装饰博采众长、类型丰富、多民族融合、多元地域化的风情。云南汇聚了26个民族,传统民居最能体现多元地域风情的特点,俗语说“一地一风景,一族一习俗”,就是用来形容云南16个地州少数民族风情之多元,他们的民居建筑及装饰自然而然体现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装饰、环境艺术氛围等几个方面。在古时候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当地匠人们在规划营造住所时,智慧地选择了就地取材、因材施艺,使得建筑装饰材料在适应当地条件的情况下,又在色彩和肌理上保有了当地的特点。常见的有取自本地的乡土材料,如木、竹、土、石、草、人造的砖瓦,以及一些更具地域特点的另类材料(海草、贝壳)等。不同民族地域特点对其装饰风格也有很大影响,衍生出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就很具代表性,他们就地取材设计出了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的土基墙、茅草顶和竹木架,再组合架构成房屋,形似蘑菇的哈尼族传统民居建筑沿坡布局,在连绵不断的哈尼梯田上,顺应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布局,与云海、梯田融为一体,从远处眺望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哀牢山景象;位于洱海东岸的传统民居,则会将晒干的螺丝壳、贝壳等铺在屋顶或土基墙上,不仅起到隔热作用,还可作为装饰点缀。

2 建筑装饰中“黄金分割比”的应用概况

2.1 “黄金分割比”与“方五斜七”

尽管“黄金分割比”理论是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系统提出,并建立起的比例理论,但纵观人类发展史,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世界,人们对黄金分割规律的偏好都是有据可循的,其实际的应用比公元前4世纪还要早很多。至今为止,可考据的最早的黄金分割比的应用是英国巨石阵,大约是公元前20世纪至16世纪期间的产物。此后,“黄金分割比”的应用不断扩大,文艺复兴时期是黄金分割比的高速发展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将其大量应用在装饰、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不同领域的艺术设计中。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是黄金分割比的完美验证,头到肚脐与肚脐到脚的距离之比就约等于0.618黄金分割比。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为研究人类对黄金分割比例的美学偏好反应作了一系列调查,他找到了数以万计的书本、纸箱、橱柜、建筑等人为创造的矩形体,进行了精细地测量并取平均值(图1),最后得出了一项结论,几乎所有的矩形物体的短边与长边之比都接近0.618,并且大多数人都更偏好喜欢那些接近黄金分割比的物体。

图1 矩形偏好曲线图

在与西方国家隔着整个亚欧大陆的古代中国,比例与尺度早就被应用于建筑及装饰营造上。北宋时期的古代中国最完整的建造艺术著作《营造法式》中曾引用:“万物周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或毁方而为圆,或破圆而为方,方中为圆者谓之圆方,圆中为方者谓之方圆也”,其中所记录的《方圆圆方图》(图2)直观地点明了方圆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古代工艺家和匠人所遵循的建筑规矩“方五斜七”。“斜七”与“方五”之间的比例大约为1.4,用今天的数学方法来表述,方与圆之间的关系就是“根号2”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古代中国的“黄金分割比”。

2.2 建筑装饰中的“黄金分割”运用

无论是中国的古建筑还是世界上众多优秀的现代建筑,尽管其风格迥异,但在构图布局设计方面,都可以观察到黄金分割比的原理应用。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古建筑之一佛光寺就可以准确地印证黄金分割比“方五斜七”之说(图3)。观察这座佛光寺的大殿建筑可以清楚地发现:以佛光寺建筑底部中心点作为基础,以建筑物的高度作为准点而画方形,再将两个方形的对角线连接在一起,以其中的相交点作为圆心而画一个圆,方形的边缘恰恰是建筑物地基的两个边缘;从中间开始用建筑物的高度画一幅方圆圆方图,方与圆的相交点恰恰是大殿两端屋脊上的吻兽所在处。再者如山西应县木塔,如果将塔底的基座视作一个方形,以同样的原理找准圆心画圆,则会发现塔身的边长与塔身的高度比为“根号2”,整个塔身则与方形对角线恰恰相等。

3 沙溪古镇的传统建筑装饰

3.1 沙溪古镇的现状

云南大理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是一个传统的白族聚居区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四周群山环绕、山水相间,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风水格局。沙溪古镇寺登村是茶马古道交汇地,繁华的历史造就了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繁荣,寺登四方街是古镇的灵魂与核心地带,保有较完整的寺庙、戏台、魁星阁、商铺、马店和古寨门。当地的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本土材料,如原木、红砂石和红土之类。四方街及古巷道的建筑是前商铺后马店,均为两层木质青瓦建筑,底层临街,临巷的房子做成商铺,沿古巷道看去,红砂石铺就的石板路与巷道两旁的木质建筑相映成彰、古朴有序。寺登四方街上的古戏台是最有特色的建筑,其主体建筑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敬奉魁星的地方。茶马古道衰落后,寺登村经济发展曾一度停滞,居民无力拆旧建新,古村风貌得以保存。整个古镇空间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较为静谧,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自然山川风景优美,共同构建出一幅美丽乡村图画,赋存有大理白族独有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3.2 魁星阁与古戏台

四方街的魁星阁与古戏台是整个沙溪古镇的核心地带,位于沙溪坝中心位置,也是沙溪的集贸中心。据当地老人介绍,魁星阁与古戏台是相伴而生的,先有魁星阁,再有戏台,其建筑规矩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着沙溪悠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魁星阁的顶层敬奉着魁星,民间传说建造魁星阁的前提是村中必须有举人、贡生之类的文人;此外,魁星阁所在的方位必定是选址在村落中风水最佳的位置,像寺登村的魁星阁就位于四方街的中心位置,且位于鳌峰山鳌头位置,与兴教寺两相遥望。沙溪古镇受汉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崇文尚德的观念不仅推动着沙溪本土文化的发展,也对整个沙溪建筑装饰的风格产生影响。因此,当笔者闲庭信步于寺登街时,不论是古戏台或商铺遗址,还是在茶马古道上发迹的马锅头欧阳家所留下的古院落,所感受到的都是浓浓的历史人文气息。

3.3 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是现存整个沙溪古镇上保护最完好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院落,建于民末清初。过去,它既是欧阳自己的宅院,也是马店,坐落在沙溪古镇茶马街西段的一条小巷里。在对欧阳家大院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欧阳家建筑的每个细节都追求精细雕琢。环顾院落就看到题写“瑞蔼庐陵”家训的照壁,有雕刻“庐陵世系”的屋瓦,以及能展现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技艺的神龛等,这个代表沙溪匠人精湛雕刻技艺的神龛被摆放在欧阳家一进院的正房一楼,与墙壁连在一起,整个神龛为木质结构,整体比例严谨优美,也是迎合了人们的黄金分割偏好所建造。神龛多处雕画龙凤,其中昂头雕成龙头、凤头模样,凤在上、龙在下的排列格局,传说与修建时慈禧太后当政有关;柱子、垂头雕成葡萄、松鼠或福寿图样,喻示主人家希望多子多孙、多福多寿;其中神龛上方镶嵌着3块玻璃,据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送给当时的“马锅头”的礼物,欧阳家在沙溪的名望以及在寺登街集市贸易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功能结合到一起,并且“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木雕彩绘到装饰布局等都体现了白族精湛的传统技艺,被中外建筑师称为是茶马古道上的“五星级马店”。

4 沙溪古镇传统建筑装饰中的“黄金分割比”分析

4.1 魁星阁古戏台的“黄金分割比”

整个魁星阁架构有3层高,采取前戏台、后高阁的建筑形式,各层内部都题有不同时期的牌匾,最上层挂着题词为“文光射斗”的横匾;整个建筑装饰富丽繁杂,挑檐叠角,双层飞檐,细数下来竟有十四角之多;二层为戏台,两侧有商铺依次排开,构成了戏台的两翼;戏台顶部的藻井造型庄重,无论是结构形式还是装饰纹样都层次分明、生动有序。由魁星阁古戏台建造形式可以观察到,不论是规划建筑结构还是装饰手法,都是在“方五斜七”黄金分割比的营造准则上因地制宜进行建造,从笔者根据规矩绘制的魁星阁戏台圆方图(图4)可以看出,圆与方的交汇点正好是建筑正脊的顶端,方形的两边也正好是建筑檐角的两个最外端。

4.2 欧阳大院门楼的“黄金分割比”

沙溪的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糅合了尊卑有序的营造理念,空间分为正坊主体和次坊主体,白族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形式布局在沙溪都有体现。院落良好的封闭性给人以深宅大院的感觉,再加之有条不紊的空间布局能满足白族家庭几世同堂、大家族聚居的需求,整个民居建筑主体装饰丰富、秩序井然,完美呈现了沙溪民居建筑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欧阳大院是一个以土木结构为主、红砂石铺就的豪华院落,装饰极富白族特色,房子的檐柱均为木雕,进入正坊首先注意到的是有刻着100个结构各异的“福”字、“寿”字的木门,门上的木雕漏窗采取外方内圆形制,方圆之间刻有精致的动植物木雕,圆窗格内又有多重变化的方形几何纹样,窗格整体镂空,复杂精美,俨然就是匠人按照“方五斜七”的黄金分割规矩所设计,除了满足作为窗棂的功能需求外,还具备丰富的装饰欣赏性。

欧阳家院落的大门(图5),当属沙溪古镇里最气派的,朝向西南,有别于其他白族传统民居。大门为拱形,门洞之内是木质门扇,拱门两侧是敦实的土墙,由红砂石砌成,土墙由木质的中槛连接,中槛上嵌有一对圆形门簪,土墙和梁共同支托门头,门头为砖石结构,其上建有重檐。其中,以中槛到重檐顶端的高度与整个大门的高度作对比,其值正好接近0.618的黄金比例,因此能给人以视觉与感觉上的舒适美感。大门装饰图样既对称工整又生动活泼,有工艺精洁又寓意美好的字画,每一幅字画各不相同,意境也各有所分。土墙的墙基上雕刻马、羊、虎、犬4种动物像,石像周边有代表忠、孝、节、义4种道德价值观的题词;大门两边的浮雕壁画左为“农耕图”,右为“勤读图”,尽显欧阳家的“耕读”文化氛围;门拱上雕有莲花纹,代表“净土”、象征“纯洁”,门拱上绘有云雷纹,有“吉祥”“高升”的寓意。看到这扇大门,就能感受到白族是一个尊重传统、崇文尚德的民族。

图5 欧阳大院的门楼

5 结 语

经过时代的更迭演变和民族文化融合,沙溪的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状态,礼制教化、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当地建筑和装饰的样式。传统民居的门楼和照壁上常见关于人伦道德和家风教育的装饰书画,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身的高道德标准要求。通过对沙溪古镇的调查研究,我们看到了传统建筑装饰根植于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和美学因子,其研究价值和意义影响深远。古代中国受易经风水学的影响,所崇尚的理念是“两仪生四象”与“天圆地方”,对建筑装饰的影响即演变为“黄金分割比”与“方五斜七”此类营造比例。通过沙溪古镇我们可以看到,小到门楼的装饰细节比例,大到建筑建造形式比例都完美地体现了“黄金分割比”的营造理念。随着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与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黄金分割之说已经不仅仅在绘画与建筑领域被发现,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透过“黄金分割”的角度来研究云南传统建筑装饰设计,探究云南地域文化传统建筑与装饰的特色,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将其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加以融合,为古人的智慧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必定可以为未来的建筑装饰设计提供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沙溪戏台民居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绘画篇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沙溪旗袍
圆明园戏台考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