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样态与对策

2021-03-17 14:41张克林
江苏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立德树人

【摘要】做好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事关教育大计和民族发展未来,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存在心理认同上的“价值敷衍”、制度依存中的“价值失衡”、专业质点中的“价值虚化”、管理方式中的 “价值缺位”等问题。基于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确立“立德树人”价值理念,从价值认同、制度建设、专业质点、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管理,能够有效破解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难题,驱动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开创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立德树人;价值认同;专业质点

作者简介 张克林,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教育局(江苏连云港,222042)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高级教师。

中小学教师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力量,由于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处于萌发阶段,更具有模仿性,中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课堂内外会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成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探寻

1.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事关民族发展未来。如果说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是当今中国教师要扛起的历史担当。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根本任务,必须方向明确,毫不动摇。

2.党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转接者。习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依靠。要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战略领域,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具有什么样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决定了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核心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3.教育行风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学校党组织是学校政治工作的核心,担负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把舵领航”的意义。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夯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教育行风、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服务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这是主业主责,必须思路清晰,毫不懈怠。

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然状态

1.心理认同上的“价值敷衍”

从工作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者及教师普遍存在对党的教育方针领会不全,对“立德树人”价值理念的认识不足,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相关论述理解不深,在贯彻落实上级相关工作要求时存在畏难情绪或应付了事、方法单一等问题,以此价值认同中的敷衍心理,驱动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注重智力因素培养,忽视开发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不到位。

2.制度依存中的“价值失衡”

改革開放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与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成正比,教师对自身的职业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职业倦怠感增强;学校管理者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淡化,不敢管理、怕得罪人的思想较重,管理制度失之于软。尤其,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调查取证难度大,影响问责处理等相关刚性制度的落实,很难形成震慑等诸多因素,造成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一定程度的存在,个人的道德问题逐渐形成教师群体的风气问题。

3.专业质点中的“价值虚化”

“专业质点”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修订了被视为师德“底线”、“红线”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办法》,连续出重拳整治中小学教师队伍,持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当成为教师发展“专业质点”中的核心要素,但是在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中,这个“质点”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和虚化。

4.管理方式中的“价值缺位”

长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认定,对升学指标和竞赛成绩等可量化数据关注的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评价和教师个人的师德表现考虑的少,使得学校党建和师德建设工作逐渐沦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也造成学校党建和德育工作“找不到人做”“没有人愿意做”的尴尬境地,相关工作日渐缺失,形同虚化。

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寻绎

(一)加强理论指导,实现价值认同,增强政治教育吸引力

1.思想理论与学科建设的相联结。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支部建在学科上,统筹安排支部生活与学科活动,解决好党支部与行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做到思想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统一,党员的教育与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激发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科建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思想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相联结。

突出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远程教育学习,融入微视频、“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手段,灵活创新“三会一课”和教师政治学习形式,变“你讲我听”为“互动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引导中小学教师关心国家政治大事,关注事业发展要事,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明确民族复兴教育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

3.思想理论与文体活动的相联结。

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经常性开展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文艺表演、摄影展、健步走、羽毛球、乒乓球等文明修身活动,通过各类高雅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师德师风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强化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引领,增强政治教育领导力

1.制度约束。

健全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健全思想政治组织领导机制和健全绩效考评制度是增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必然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不仅仅是党员干部,而且应该引导非党员老师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校要健全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引领中小学教师的价值取向

2.模范带动。

发挥师德模范的典型引领作用,定期进行评比表彰和事迹宣传,持续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分享会、“点赞我的好老师”宣讲会、优秀师德报告会等主题宣讲宣传活动,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发挥师德模范的典型带动作用。发挥骨干党员的放样带动作用,坚定率先垂范的恒心和“向我看齐”的决心,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自律促他律,营造浓厚的崇尚师德氛围。

3.团队引领。

坚持鼓励、自愿、无偿、量力原则,建成相对稳定的教师志愿服务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化宣传、扶危济困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互鉴互学。通过持续活跃的团队志愿服务引领,强化中小学教师服务育人、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感,带动教师群体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提高。

(三)基于专业质点,实施专题培训,增强政治教育渗透力

1.入职培训。

要把职业道德规范、廉洁自律准则等思想教育内容作为入职培训第一课,精心设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环节和内容,集中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强化入职仪式感,厚植“立德树人”教育责任感、使命感。

2.业务培训。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作为学科教师专业培训内容之一,安排师德模范、学科带头人等教育教学骨干进行学科育人、专业引领相关讲座,强化主流价值观涵养师德师风,引导中小学教师坚定“立德树人”理想信念。

3.傳统节日。

要利用公祭日、青年节、建党日、国庆日等重要节日,主题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小学教师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升华“立德树人”教育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努力完善机制,实施精准管理,增强政治教育执行力

1.完善激励政策。

县区教育工委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深度落实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研究出台相关工作意见,指导完善中小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努力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地位与待遇,解决学校党务有人干、干得好的问题。

2.落实权益保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作为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认真落实落细。依照相关政策落实好职称评聘、岗位晋升、考核奖励等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资待遇,让教师真正感受到政府关心和社会尊重。学校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困难,尽可能地帮助中小学教师解决普遍关注的具体问题,强化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3.健全社会评价。

建立学生、家长、社区多元评价体系,聘请不同层面的家长和社会代表担任学校师德师风、教育行风监督员。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组织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听建议、研策略,谈需求、话协作,及时做好“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区”双向联系,化解家校矛盾、协调互助共建,营造全区域关心关注教育发展软环境,浓厚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从而引领中小学教师自觉践行良好师德,不断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人民群众广场舞发展的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