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桂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136”模式

2021-03-17 11:54储昌楼李冲
江苏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储昌楼 李冲

【摘要】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重要安置形式,是保障个别化教育的课程基地。娄江桂园是昆山市娄江学校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构了“136模式”,创建了具有前瞻意义的实践策略与技术路径。

【关键词】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娄江桂园资源中心

【作者简介】1.储昌楼,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00)原校长,高级教师;2.李冲,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江苏昆山,215300)校长,高级教师。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是昆山市教育局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学生2300余人,初中部2500余人,教职工300余名。娄江融合教育植根于江苏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大地,是娄江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行动。学校积极落实发展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建成“娄江桂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使之成为江苏省普通学校资源中心建设的示范性培训基地,成为全国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窗口单位。融合资源中心命名为“娄江桂园”,首先是因为那里有好几株桂花,更因为郁达夫在小说《迟桂花》中写的 “因为开得晚,所以才经得久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孩子就好比是这迟开的桂花。娄江桂园主张并坚信:全纳公平,静待花开,这是娄江融合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真实写照。

“资源教室这种安置形式是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重要举措,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桥梁,资源教室的成功运作可以促进融合教育发展,实现融合理想。”【1】作为资源教室的升级版,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是实施融合教育落实个别化教育的有力保障。“娄江桂园”建构了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个别化“136模式”,“1”即“完成一大目标”; “3”即“建好三大中心” ;“6”即“协同六大支持”,概要表达就是“完成一大目标,建好三大中心,协同六大支持”。

一、 完成一大目标

娄江桂园坚持尊重差异,按需施教,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个特殊儿童在语言发展、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娄江桂园始终坚持一个教育理念:适宜融合,互惠成长,旨在将资源中心打造成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专业机构和教育教学场所,让特殊教育需求学生与普通学生能够相融共生,友伴相助,学会交往,学会接纳。

娄江桂园努力让残疾儿童少年进得来,留得住,还要学得好。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中,特别注重融合课程建设。在课程实施中,形成符合残疾儿童少年身心特征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实行单独课表、走班制授课、个别化教学、康复性训练等。这些课程在活动形式上强调“参与”,在教学形式上强调“结构化”,并以此推动普通学校教学改革,如小班化、协同化、参与式、智慧教室、个性化学习。

娄江桂园做到了残疾儿童少年应随尽随、应融尽融,做到了挖掘潜能、补偿缺陷,创建了一个具有前瞻意义的实践策略与技术路径,以此推动了普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具有反拨效应、联动效应。

二、 建好三大中心

1.建好筛查评估中心。

筛查与评估中心主要负责筛查出有特殊需要学生,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安置的建议。障碍筛查前期由班主任或资源教师通过非正式评估的筛查找到学生的需求,再由有评估资质的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或医师对学生开展正式评估,最终确定学生所需教育康复的内容。

对于筛查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娄江桂园实施三步安置模式,分别是完全随班就读、部分课程随班部分课程在资源教室、进入校内特教班等三种。个别学生经专业机构测评及家长申请,全日制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教室学习;部分学生平时在教室里参加正常的课程学习,每天下午参加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课程学习,主要是参加由专业老师指导的康复训练或专业的心理辅导。另外有十多名学生自由参加下午感统训练,并在相关班级实施差异化教学,进行一对一服务。三种安置方式充分体现了按需施教的适宜性与发展性。

2.建好个别化教育计划课程中心。

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是根据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定的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娄江桂园依据国家颁布的普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指南)和特殊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制订适宜的教育策略,形成符合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少年身心特征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主要依托制订好普通学校特教班学生的“一张课程表”、半融合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人一课表”、全融合随班就读学生的“一人一个别化补偿计划表”等方式实施。

课程调整是个别化教育的关键。“课程与教学调整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及学习评估项目的调整”【2】娄江桂园资源中心课程研发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与学生、教师、家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 “一枝一叶总关情”,尊重、呵护、激发每一个生命,实现知识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娄江桂园”的课程建构中,生命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生活课程、艺术课程、科学课程、学科课程、康复课程则是主干;读绘课程、补偿课程、研学课程、亲子课程作为必要补充。生活课程培养的是“善”,艺术课程培养的是“美”,科学课程、学科课程培养的是“真”,康复课程培养的是“健”,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基础课程,系统实施缺陷补偿功能性课程与挖掘潜能发展性课程,让特殊儿童朝着“真善美健”方向发展。

“娄江桂园”破除康复训练的“神秘化”与普校的“恐懼症”,围绕特殊儿童的需求特点,建立校内各学科协作团队。学校与校外专业康复训练机构合作,购买专业的康复训练服务。专职康复师根据学生的诊断报告,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阶段康复训练计划,或进行一对一地个别辅导训练,获参加小组合作的团队康复训练。

3.建好学习支持中心

“娄江桂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学习和健康成长,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学业支持,实现普教和特教融合发展。 “只有将特殊教育看作一种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的特殊服务,是一种预防学生学习困难扩大化的响应方式,而非某种残疾儿童开展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做到对学生适当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教育公平”。【3】娄江桂园立足解决特殊教育需求,满足普通学校学生个别化教育需要,提供认知加工、行为、情感和学业等全方位的教育干预,探索“导师制度”策略、“走班制度”策略、“综合实践”策略、“智能辅助”策略、“工具辅助”策略、 “家校协同”策略,为学生实现更丰富的差异化学习提供保障。这六大策略不但是促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差异化教学的策略,也是推动普通学校转变教学变革的策略。

与此同时,“娄江桂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项目导向,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探索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制订、异地教研活动等。用好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相关数据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基础功能。建立适应线上教学的管理机制,并有效地落实。

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到家庭,策略都有共通性。“娄江桂园”以发展家长为目的,专门设计开发以服务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为目的的课程和活动,为家长提供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方法及指导咨询服务,实现保障指导工作常态化持久化。“娄江桂园”进行了拓展性改造,建成了学生团体辅导心育坊、亲子教育培训场、家长义工工作站,让更多的普通孩子走进资源中心,在这儿常态化学习;让更多的家长走进资源中心,了解特殊教育需要的教育方式。

三、协同六大支持

在日常工作中,“娄江桂园”认真执行“江苏省随班就读六项制度”的诊断安置制度、个别化教育制度、质量评估制度、检测检查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障碍学生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形成以需求为线索的跨部门协同管理网络,特别是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保障康复训练的水平。整合发挥普校资源中心专职特教教师、普校学科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专业机构康复师的作用,从而保障个别化教育的高水平实施。健全“个人档案”五类信息,即筛查和诊断资料、访谈和观察记录、个别教育计划、分阶段评估和测试结果。建设“1十N”教室(场所)的资源群,特别是音乐室、美术室、通用技术与装备室,还有特色课程与特色化功能场馆,建成资源教室群,实现功能互补,保障了资源教室课程的有效实施。坚持打开校门,走进部门,常态化联系卫计委、残联、民政局等等机构部门,建立并不断完善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的专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146.

[2]吴淑美.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8:199.

[3]昝飞 .融合教育:理想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79.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模式探讨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浅谈融合教育与现代教育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认数个案研究
更新特殊体育教育理念适应特殊体育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