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汉字书法文化教学的探索

2021-03-17 21:19孙莉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双减政策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音、形、义”。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载体,是汉字的外在造型形式。汉字和书法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汉字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骨”;书法传播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又如同中国文化的“肉”。融合了汉字发展内涵的书法教学,就如同有了“骨”“肉”的书法精气神。重素养提升,轻技能的单调训练,是当下书法课堂教学的一种思考,也为“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关键词】“双減”政策;汉字文化;书法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2-0045-04

【作者简介】孙莉,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南京,210018)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玄武区美术学科带头人。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书法艺术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汉字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人们“发现汉字之美”“探寻汉字发展之史”“理解汉字之义”“创新汉字之趣”,证古泽今,通过汉字了解文化的源头,同时,促进了汉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年开始,笔者尝试在美术教学中植入“汉字书法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让美术教学翻越“学科界墙”,带领学生闯入了文字学、书法美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更为综合的学习领域,从而激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概念解读,建构了具有美术核心素养全面的、人文的顶层美学教学空间。

那么,什么是汉字书法文化教学呢?它不是书法教学,是书法审美教学;它也不是识字教学,是汉字历史教学。它是围绕汉字这个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进行的文化理解和书法审美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汉字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运用知识获得书法审美能力的学习。“汉字文化”教学研究的架构,主要是在《千字文》的书写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依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三种教学策略(见下页图1):“奇趣课堂”——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汉字书法趣味学习;“翻转课堂”——针对中年级学生进行的汉字书法审美学习; “实践课堂”——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书写与多字体的识读训练。

2021年9月,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减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纳入中小学课程设计,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也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原先在美术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零散教学中进行的汉字书法文化“微”课程全面展开,利用每天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进行 “汉字书法文化”课程的尝试与探索。下面笔者就以实录的形式展开叙述,给“双减”政策下的书法教学提供一些思路,供同仁借鉴、参考。

一、奇趣课堂,重图像识读

实录1:一群刚入学的学生第一次看书法家书写的“木”字。

1.感受字的重心。

师:请大家先来看一看王羲之的“木”,再说说自己的感受(见图2)。

生1:老师,我觉得王羲之写了错别字,木字没有勾。

生2:老师,我觉得王羲之的字没写歪,但拍照的人拍歪了。

生3:老师,我怎么感觉这个字没歪呢?

生4:老师,我觉得王羲之做了一点小动作,这个字就不歪了,你看哦,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捺画,他写得好长,好下,正好撑住了这个字。

笔者听到这些学生的话,感到欣喜和激动,他们没有任何书法基础,他们只是在用眼睛感受书法的美,表达大胆而直接。

2.感受笔画的形态。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形态,笔者通过连线题的图像选择,让学生将字的笔画与动物形象进行连接,产生联想(见图3)。学生很快就发现王福庵篆书里的笔画细挺、俏丽;邓石如篆书里的“木”字笔画沉稳、坚实。笔者发现学生在对字的审美认读时,不会被书体所困扰,他们并不介意这个是“篆书”、那个是“楷书”, 他们在接受教师的学习任务时,马上就能关注到任务指向的对象,学生在训练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感受书写状态。

教学中,笔者出示了怀素草书中的“木”字,启发学生讨论:“字上怎么会有牵丝?”

生1:书写速度太快了。

师:牵丝的方向怎么是从上往下的?

这可难住了他们,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出示了怀素《草书千字文》中“木”字所在的位置(见图4)。

生2:老师,我知道了。因为以前人都是竖着写字的,所以牵丝是从上面那个字连下来的。

实践证明,没有任何书法基础的学生是可以参与汉字书法审美教学的。经过多次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对书法的中心、重心、笔画的形态、书写的速度、笔顺等进行审美识读了。为了更好地融合低年段学生的兴趣特点,笔者还将象形文字引入教学,带领学生进行了象形文字图和字的趣味绘画学习,让学生在学与玩中感受汉字的演变和象形特点,感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

二、翻转课堂,重文化理解

实录2:学生自主学习,升级为“国宝讲解员”“文字学教授”“小书法家”。

1.链接文物,做“国宝讲解员”。

在中华文明里,透过文物与汉字,我们得以窥见先人留下的痕迹,感受千年文明浸润心灵的愉悦,从历史和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在当下,更有意义,以文物纪史,以汉字证心。课堂上,笔者带领中年段的学生将文物通识、汉字演变、传统文化与中国之美巧妙结合,通过学生童趣童心的视角,讲述文物背后的文化世界,理解汉字字形演变与汉字语义阐释,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意趣,触摸历史的温度。

比如在三年级美术教学《形形色色的人》一课,笔者让学生们在“双减”政策所提供的这个特殊的闲聊时光里,讲解关于“人”的文物故事(见图5)。有的学生讲解了东汉的击鼓说唱俑,有的学生讲解了三星堆青铜立人,有的学生讲解了六朝博物馆里的“剁手俑”……他们对“人”的理解由此打开,这时,笔者加入“人”字演变以及与“人”字相关的汉字:“立”“夫”“夹”“比”“交”“化”“从”等的演变,让学生感受到“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最后让学生在书法的世界中感受“人”的个性与性情,从而理解“人”的内涵,还应考虑和别人的“和谐”,才能让“人”更完美。

“国宝讲解员”们通过讲解前的资料收集,不仅知道了“司母戊”大方鼎,还知道了与“后母戊”大方鼎名字的区别与由来;通过讲解,他们知道了何尊上的铭文“中国”二字是“中国”名称最早的出处; 通过讲解,他们知道了凸目面具是何等的奇“异”……

2.链接文字,做“文字学教授”。

中年段的学生更愿意在台上展示自己,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笔者让学生自己做“文字学教授”来讲解汉字的文化故事。学生在“双减”后的这一特殊课堂上的表现让笔者吃惊,他们有的选取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汉字来讲解,有的通过猜字谜的形式来主持,有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汉字绘画来引导,还有的则结合自己名字中的字来讲解……他们还设计了各种有趣的小奖品,增加了与台下学生的互动(见图6)。

“文字学教授”们通过教学,了解了中国人民邮政标志上“中”字的来历;通过教学,透过自己的姓和名,感受到了父母的殷切希望;通过教学,他们在生活的殿堂里寻找“年”“梅”“竹”等自己热爱的汉字,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3.链接书法,做“小书法家”。

“双减”特殊课堂不同于平时的班级课堂,学生都是同年级不同班的,大家熟悉了之后,都很愿意“露一手”。笔者引导有一定书法基础的“小书法家”,走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说一说毛笔、纸张、运笔、书写等与书法有关的知识。没有书法基础的学生,可以说说书法家的小故事,介绍书法家的作品等(见图7)。

三、实践课堂,重汉字书写

吴冠中先生曾经这样指导青年画家:“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对于书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性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汉字文化艺术的了解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书写中,笔者尝试采用领航—试飞—自驾的策略,在中高年级的“双减”特殊课堂中,先由书法家领着学生书写练习,再由学生自己书写感受与表达,最后由学生畅达恣意的书写。

为了加强“双减”特殊课堂学习的连贯性,笔者采用中高年级学生混合编班的形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逐步加入了适当的书法欣赏与练习;为了不将“双减”特殊课堂定性为“特长生”课堂,笔者加大了课程的普及性,从书写兴趣出发,硬笔、软笔不限,降低对书写工具的要求;为了让“双减”特殊课堂更有成效,笔者引导学生五体兼修,侧重篆书《千字文》的书写,让书法教学汇聚在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具象的“面”中,为学生持续性的书法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见图8)。

由于目前“雙减”政策下的素质教育课堂还属于试运行阶段,笔者将自己近一年的美术课内实践与当下的“课后服务”课程相结合,展示了笔者的尝试与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年段的特点来调整。希望笔者的分享能给各位同仁带来点滴启发。

3084501908233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双减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