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对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功能及血浆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2021-03-17 10:13赵跃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羊肠线胃肠结肠

张 群,赵跃萍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2. 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慢传输型便秘(STC)作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在临床有极高发病率,在全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能占到45.5%左右,又以运动量较少的老年人、中年女性以及长期泻药服用者为多见[1]。STC主要是指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肠道蠕动功能以及结肠传输能力下降,临床出现便意淡漠和腹胀等表现的一种结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对人体有极大伤害,患者长期处于便秘状态,毒素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导致内分泌失调,同时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肛肠科疾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特别是对于有心脑血管基础病变患者来说,便秘的发生甚至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2]。现有西医治疗STC的方法疗效不尽如人意,而不断的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STC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2018年7月—2020年3月我院将中医穴位埋线法应用于STC的治疗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5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STC患者76例,均符合美国制定的STC罗马Ⅲ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20~75岁;排便频率每星期不足3次;胃肠传输试验支持;身体状况良好,可耐受治疗,慢性基础疾病均处于稳定期;认知、语言功能正常,可进行良性沟通;无研究治疗禁忌证;能接受长期随访观察;依从性好,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肠道器质性或是炎性病变者;伴有出口梗阻者;胃肠传输试验失败者;精神系统异常者;自主活动受限者;较严重的心肝脑肾等系统异常者;出血倾向、凝血异常者;过敏体质者;血糖血压不能稳定控制者;近1个月内应用对胃肠运动有影响药物者;其他类型便秘者;严重传染性疾病,或是严重感染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男11例,女27例;年龄30~72(56.4±2.5)岁;病程2~12(5.2±1.1)年。观察组38例,男13例,女25例;年龄31~74(56.5±2.3)岁;病程2~14(5.0±1.0)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给予麻仁软胶囊(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40031)餐前半小时口服,2粒/次,1次/d,连续给药14 d。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应用医用可吸收羊肠线在特定穴位进行埋线,埋线深度位于肌层。选取穴位主要有天枢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中极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埋线方法:常规消毒穴位周围皮肤,局部浸润麻醉,取3 cm羊肠线2段自一侧足三里刺入,垂直进针,深度4 cm左右,将1段羊肠线放入穿刺针,边进线,边退针,直至全部埋入,同法完成对侧足三里穴位埋线,敷料包扎。在双侧天枢、石门、关元、中极、大肠俞部位平行于皮肤埋入羊肠线,深度均为4 cm,各穴位连续埋线3次,敷料包扎。

1.3观察指标 ①胃肠传输试验:检查前3 d禁止应用排便药物以及具有辅助排便功能的食物,此期间作息、饮食习惯不变。试验开始后口服2粒传输试验胶囊,该胶囊内有20粒阻射标记物,之后在72 h内对患者进行X射线腹部透视,记录肠道标记物滞留数量,数量<8粒则达标。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5 d、30 d、90 d后达标情况。②中医症状积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粪便性状(0分:大便正常;1分:大便稍干,轻微用力即可排出;2分:大便干结,但仍可成条状,排出须用大力;3分:大便干结,分离的硬块,大力亦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腹胀(0分:无;1分:轻度,可自行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2分:不适感,进餐后加重,影响生活;3分:腹胀明显,空腹仍不能缓解,严重影响生活)以及排便频率(0分:1~2 d;1分:3 d;2分:4~5 d;3分:>5 d)评分进行比较。③实验室检查: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分离血浆,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④临床疗效: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对2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估。治愈:治疗5 d内即可排便,之后排便次数不少于每3 d 1次,胃肠传输试验72 h排出率>80%,能够持续半年以上,中医症状消失;显效:治疗5 d内即可排便,之后排便次数不少于每3 d 1次,胃肠传输试验72 h排出率>80%,能够持续1个月以上但不足半年,中医症状积分下降2/3;有效:治疗5 d内即可排便,之后排便次数不少于每3 d 1次,胃肠传输试验72 h排出率>80%,能够持续15~30 d,中医症状积分下降1/2;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胃肠传输试验结果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胃肠传输试验标志物72 h残留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残留数目随着时间延长较治疗前逐步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残留数目也有明显减少(P<0.05),但随着时间延长,残留数目有增多趋势;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残留数目均明显少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各时间点胃肠传输试验标志物72 h残留数目比较个)

2.2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SP、VI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SP和VI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VI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SP以及VIP水平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SP以及VIP水平比较

2.4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便秘严格来说不是独立疾病,可将其定义为一种症状,而STC作为便秘的常见类型,主要以便次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结肠排空时间延长、结肠传输功能减弱、症状顽固等为主要特点,属于慢性消化道症状[5]。STC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目前对其仍是探索阶段,现代医学认为STC发生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而排便过程也是复杂的生理运动,当结肠蠕动方式、结肠压力、结肠黏膜吸收功能以及结肠容积发生改变,或是肠壁神经丛发生破坏时均能导致结肠运动缓慢,诱发便秘发生[6]。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某些神经递质水平变化与STC发生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其中SP、VIP均是存在于肠神经系统中的重要递质,VIP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位于肠肌间以及黏膜下神经丛,在调节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舒张过程中发挥作用,能够加速胃肠黏膜分泌;SP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消化道管壁各层组织均可存在, 能够抑制胃肠道黏膜分泌,使得胃肠道黏膜水、电解质转运速度减慢,SP含量下降极有可能是结肠动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7-8]。

临床对于STC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疗法、生活方式改变、饮食调节、药物干预等,但非手术治疗疗程较长,大多患者不能坚持,且即使症状得到改善也不一定能够有效维持。经过上述系统性治疗后症状改善仍不明显者则可考虑采取手术疗法,但手术治疗适应证必须严格掌握,且治疗费用高、创伤大,患者难以接受。在此基础上,寻找一种起效时间短、疗效维持时间长的治疗方法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将STC归属于“便秘”范畴,认为其发生与内外因素相关,外因主要是以燥热湿为主,内因则与情志失和以及气机郁滞有关[9]。中医认为便秘发生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所致,而大肠各项生理功能又与机体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大肠的运动功能主要依靠肺气宣发肃降、肝气疏泄、脾胃之气升发下降等气机运动形式的推动,通过这些运动形式的协同作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大肠传输功能的正常进行,但当多种因素作用下机体气机失利不畅时可致脏腑郁滞、传导失司、糟粕内停,诱发便秘发生[10-11]。中医学对于便秘治疗主要从其病因病机着手,予以辨证施治。麻仁软胶囊主要成分为火麻仁、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等中药,是传统方剂麻子仁丸的成药制剂,具有润肠通便、清热泻火作用,治疗慢性传输性便秘有一定疗效。现有研究证实穴位埋线是治疗STC的有效且简单的方法。穴位埋线治疗是在传统针灸留针、埋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对穴位进行持续刺激的治疗方法,具有调节脏腑、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和阴阳、平泄实作用[12]。而且这一方法对于人体刺激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治疗早期刺激强度强,能够抑制脏腑阴阳偏亢部分;到治疗后期,刺激逐渐减弱,又能对脏腑阴阳不足进行调节,在这一刚柔相济刺激作用下,可整体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状态[1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4-15],埋线治疗中的局麻或是皮肤切割等操作可对神经乃至整个中枢系统产生作用,增强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和局部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整体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同时操作过程中的疼痛可传输信号至脊髓后角,激活脊髓水平抑制效应,可对内脏器官发挥调节作用;此外,羊肠线埋入体内后作为异种蛋白存在,能够诱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致敏淋巴组织,并与抗体以及巨噬细胞协同作用分解、液化羊肠线,使其转化为多肽或氨基酸等,最后被完全吸收,而这一过程在不断地对穴位产生化学、生理刺激,时间可长达20 d以上,疗效持续时间长。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该法治疗STC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胃肠传输试验标志物72 h残留数目随着时间延长较治疗前逐步减少,且各时点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延长有反复趋势;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症状积分及血VI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P水平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能够改善STC患者排便费力、腹胀等症状,改善结肠传输功能,缩短排便间隔时间,同时还能调节机体内SP、VIP水平,可作为治疗STC的有效方法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羊肠线胃肠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