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3-17 07:32李巧君李伟李金锁
微型电脑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李巧君,李伟,李金锁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0 引言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越发受到国家的重视,逐步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由国务院在2019年2月13日正式印发,文件中提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深入,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的提升,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都有益处,完成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对接,针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提升作用[1];职业教育积极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增加了更多的途径,对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进行了强有力的推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选择的进程;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有效的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把素质教育全面实行,将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这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项重要措施[2]。

1 产教融合下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足够的约束力,需要提高企业主体对人才的培养,产教融合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校企融合、产学研机制仍不够完善[3],影响校企合作深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负责传授知识,而对于企业中实际需求及生产过程涉及较少。

1.2 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前沿脱节

在传统模式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因其对于人才培养的风格特征还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主要以理论为主,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对理论的继承,内容缺少及时更新[4]。实践课主要以校内教师讲授为主,企业优势资源没有能够融入课堂教学,与行业衔接不畅,课程教学开发与行业参与不足[5]。

1.3 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大不够

学校与企业双方对“责、权、利”了解的不充分,是因为缺乏健全和长效合作机制导致的,大多只是凭一时的热情,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基本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持续发展力、广度和深度[6]。

1.4 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没有在社会的各自领域进行实践,没有行业从业的经验,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去学校进行教育工作,而且长期处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导致了教师的操作能力都相对低下,更导致了学生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习枯燥乏味[7]。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学习与专门训练,教学视野不广,工程实践指导能力有限。

2 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设计

结合现有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校军工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办学目标,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系统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

2.1 形成“16122”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以合力同行、发展共赢为目标,对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入进行了指引,将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对应职业岗位,与产业完美对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了产业新岗位、新技术、新要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跟众多企业合作,签订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等协议;与30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南阳非凡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全一科技有限公司等;邀请多家企业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最新产业技术,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在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中实行。多路并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以产教融合为1核心,在师资资源、招生就业、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管理评价、1+X证书6个要素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项目为1载体,利用真实项目模拟生产过程,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创新创业2个能力,过程考核和过程控制作为校企双方共同采用的2种评价方式,自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环境搭建、实施部署等步骤递进融合构成一个生产任务的完整训练,形成“16122”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 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

坚决做到产教融合,达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校内资源与产业资源”教学内容的四对接,课程设置确定链式反应“一核心”(核心岗位),教学过程推行“认知—深化—提升—升华”四阶段,融通企业文化,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有力的贯通,并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例子,与华为等企业进行对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达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对应。校企双方对推动课程的改革需基于产业技术进步,共同开发适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体系,按照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公司用人需求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通过将南阳非凡实业有限公司的数据标注、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生产过程环节引进课堂,引岗入校;校企人员实施“双岗互聘”模式,以双向互聘、双岗一体的形式,实现校企人才的互聘互派常态化,校企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自主学习于一体的专业群生成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四对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网络数通工程师为核心工作岗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在网络应用开发、云平台运维、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数通、网络系统集成等方面,均要求学生掌握交换机与路由器的配置。因此,将“网络数通”核心工作岗位培养作为链式反应的主轴线,设置各学期的主干课程作为链式反应上的核心要素,同时将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1+X”证书融通课程融入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确定链式反应“一核心”。

根据提高知识能力的过程,把三年教学过程分成了以下四个阶段:培养职业认知阶段、职业深化阶段、职业提升阶段和职业升华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与支撑,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提高与补充能力,最终形成从职业“认知—深化—提升—升华”的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对人才四阶段式的培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的培育,强有力地补充了对完整“职业人”的职业素养形成。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四一四”课程体系,如图3、图4所示。

图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四一四”课程体系

图4 软件技术专业“四一四”课程体系

2.3 打造“引企入校、引岗入课”产教融合新模式

二次开发的项目引进的是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IREP项目,实施期间,适当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解生产任务,将任务难点、重点、技术路线依据任务单完成人员的分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应按照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实施部署-用户培训-运维与支持的顺序,达成“引企入校、引岗入课”,如图5所示。

图5 项目任务实施流程

引进南阳非凡实业有限公司的数据标注、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生产过程环节,将企业生产工艺、标准编制成校本教材,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在课堂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有意愿继续从事该项工作的学生,企业对其发放真实的工作任务,按照完成的工作量发放劳动报酬,实现“引企入校、校内入职”。

以项目引领,打破现有课程界限,构建与产业有效对接的课程群,将合作企业真实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群中。对接Web全栈工程师和数通工程师等岗位,联合达内教育、郑州向心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9门课程的生产案例资源;将《智能化门禁管理系统》《智能化公交》等科研成果研发过程转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案例资源。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教学案例资源库,如图6所示。

2.4 建立内培外引、双专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新机制

2.4.1 骨干教师走出去

安排骨干教师进入到企业一线,运用合作研发、挂职顶岗的方法,供应人力和智力支持给企业,同时深度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增强工程实践技能,增加实践经验,更多的学习产业的新技术、新方法[8]。

2.4.2 技能大师引进来

运用华为等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引入行业新要求及产业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同时,在教学实训工作中聘请最前沿的高技术人员,并大力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

2.4.3 科研创新促教学

依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对全员教师开展系统设计与实现专题培训,拓展广大教师系统级知识与工程知识,提升广大教师的系统级教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图6 “引企入校、引岗入课”产教融合新模式

3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成效

3.1 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逐步建立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专业与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坚持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从2017年以来,针对每个专业去培养相应的人才,专注于产业结构来提升需求,对接“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工作岗位为中心,牵手行业企业专家,分析岗位所对应的能力,引企入校,在课程体系中整合最新的产业技术,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第2学期增加“大数据信息处理综合实训”课程,引进南阳非凡实业有限公司的数据标注、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生产过程环节,将企业生产工艺、标准编制成校本教材,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授课任务,完成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课程体系分为网络数通、网站开发和云计算运维三类课程,并依据课程类型成立对应的教研小组,坐待能够在小组内集中备课和研讨等,将各个资源在小组内部实现共享。

3.2 师资团队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考虑到诸如计算机类专业知识的强大实践性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为前沿的技术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实施“双岗互聘”模式,以双向互聘、双岗一体的形式,实现校企人才的互聘互派常态化,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最近5年以来,学校在每年暑期会安排3名教师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并聘请了南阳非凡实业有限公司、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向心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中的10名技术骨干,加入兼职教师的队伍中,使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提升至了42.3%。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与新华三集团公司合作开展教育部“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情系统设计”的“云数融合 科教创新”基金项目;与南阳市格利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在智能化机械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与河南全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窄带物联网下火灾预警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3.3 学生质量显著提升

自2016年实施至今,学生体验了企业生产任务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编写-系统测试-实施部署-用户培训-运维与支持的完整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身上都能看到明显的进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以上22项、国赛三等奖9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1项;在“挑战杯”“蓝桥杯”等全国性竞赛中获奖愈100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赛二等奖4项;在“发明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80项、一等奖8项,相比2015年以前的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显著提高。成立4个创新创业团队,2个项目入住学校创客空间,获经济效益近五万元,团队成员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为企业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多家新闻媒体等进行了媒体宣传报道。3年来共培养600余名具有系统设计与工程实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余人赴本科院校深造,部分学生成为华为、百度、新华等国内的优秀信息产业中的主要力量,用人单位都相当认可学生的能力。据麦可思数据调查,学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0%以上,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达到93%以上。

通过实施产教融合的“四对接一核心四阶段”课程体系,紧密的结合了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符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补救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脱节,改善了课程体系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处理了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冲突,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带向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