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初探

2021-03-18 09:29黄丽玉
高考·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成长和提升,是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实践形式。良好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写作技巧、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情感表达、良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和语言组织能力。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作过程缺少自身的思考。本文主要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作文教学更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写作教学策略,以期为后续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作文应是学生展示自身丰富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将其过去所学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之花盛开在思维这片广阔的田野上。然而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压抑学生的思维能力,片面注重效率和考试分数,以高考作文为要求进行训练,写作模式同一性较高,思维模式死板僵化,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践

无论是作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其本身都脱胎于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因此作文教学本身应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然而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从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应用等方面对内容进行评价和批改,长期唯结果论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作文呈现一种较为统一的思想状态,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主观创造性,创作过程单纯就是将其他作品的优秀部分套用到文章创作过程中,导致即便偶有佳作出现也很快被淹没在文海当中。究其原因与作文创作脱离生活实践密不可分[1]。

(二)文章创作限制较为严格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周遭的世界有了更为开阔的认识,而在写作开始阶段教师通常会设置一个较为明确的题目,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在创作时还会限制其思维方向和思想内涵,仅对其写作手法进行考查和测评,部分创作题材本身过于老旧且脱离社会实际,难以提起写作兴趣,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创作切入视角较为单一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视角过于单一,仅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作为话题切入点,以自身视角切入写作内容,部分教师本身脱离社会发展趋势,对于一些热点新闻事件了解不足,在阅读和评判文章作品时难以接受与自身感受相差较大的看法,导致学生在写作中不得不按照教师规划好的路线进行写作,导致学生写作积极性下降。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增强策略

(一)明确写作目的,更新写作思想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凸显实用性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现有观念,认识到教育的意义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而不是单纯为了应对考试。在写作开始之前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思想,将自己平时内心的想法借用文字表达出来,在不断地练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写作方向逐渐从实用性转变为能力性,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写作,在写作开始之前明确写作目标,“同学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对于身边的环境和周围的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文章创作过程中将你们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无论是愤怒还是喜悦,这都是我们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回首时会感慨的往事,我希望大家能够用笔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在写作后的评比总结环节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从情感表达出发,对学生在文章创作过程中“情感流露是否自然真实”“是否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等进行打分评价,通过这种方式针对性进行锻炼,使学生学会通过写作来抒发自身情感,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实践与所学内容之间的协调共融,为其今后的写作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创新写作形式,提升写作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让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一定時间段内使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写作形式的方式,对于写作整体中的特殊部分进行单独训练,同时在平时练习过程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使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充分提升。除了日常的报告、书信等特殊格式的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看图写话、书写周记等训练方式,在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过程中不断丰富他们的写作素养,最终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3]。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为例,教师可以将《师说》一文中的内容以及表现出的人们不尊师重道的场景通过图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写话的方式对图中的内容进行概括描写,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文章内容的长度要求上应以论述充分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由发挥,在写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文章写作的几种形式和思路上进行梳理,并将其与《师说》一文中韩愈的观点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将二者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别阐述,引导学生阅读与学习和教育有关的几篇文章,再根据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内容重新进行写作,在反复根据同一主题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使其文章思想深度和文章语言组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提升思想深度,透过现象看问题本质

在评价一篇文章的质量时,除了基本的论点构成和语言逻辑之外,还要看其情感表达能力和在文章中显示出的思想深度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当中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从事物的表象出发分析其中隐含的问题,在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内涵得到提升,让他们能够真正做到透过事物现象看问题的本质内涵,真正做到让文章写作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内容更具实用性[4]。

以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包身工》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该篇文章内容出发,为他们展示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视角,同时现实情况进行演示说明,凸显文章实用性的必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加重视事物本身的联系和内涵,使其思维深度得到有效提升。“同学们,‘包身工’这一情况出现于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看似描写的是‘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但实际上是在批判和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情况,批判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普通人民群众的压榨和迫害。这种写作方式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分析事物的整体,看到社会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在分析完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身边环境入手,分析事物背后的社会问题。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可以以社会热点事件和新闻为例,如:部分学生因为遭受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而选择走上绝路等热门事件,引导学生从这些孩子当前面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展开思考,多角度分析悲剧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从其中一个原因进行展开说明。如父母和社会的过分焦虑、过去和现代的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抗逆力的培养等。在结合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散思维,找到作文要点,使文章更具实用性。

三、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增强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学创作本身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其写作展开提供丰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提升。由于学生本身的活动范围和社会经历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尽可能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通过文章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阅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其想象力得到充分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为例,《雷雨》这部作品本身具有较强戏剧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原版话剧剧本,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表现方式,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对每个人物前后表现出的性格变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周朴园前后态度不一体现出资本家的虚伪和做作,在鲁侍萍既想要离开却又想要留下的矛盾行为中感受人物本身经历的复杂性,从中感受作者的写作功力。引导学生结合文章节选部分思考后续的文章内容,对文章结局进行想象,在写作环节中教师可以以《雷雨》为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想象,并根据想象内容和前文的叙事方式进行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为后续的作文教学展开提供参考案例[6]。

(二)兵行险着,从不寻常之处进行文章切入

在历年的高考文章中不乏精彩出色的文章涌现出来,这些文章本身的行文结构有别于传统文章,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挑战和创新。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把握,在落笔之前对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雕琢,无论是语句雕琢还是文章立意,都要在不偏离写作要求的情况下进行展开,在写作过程中使自己的文章风格独树一帜,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思想内涵,在不寻常之处对论点内容进行切入,带给读者阅读新鲜感[7]。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文文章立意出发,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抓住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烛之武能够一言退秦国军队,大家觉得关键是什么?秦国和晋国两家合力攻击郑国,无非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好处,以便为今后多国争霸积累优势,而秦国与晋国本身实力都很强盛,双方在合作的同时也在相互防范,烛之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能让秦军退兵。”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理解,抓住写作关键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创新,使其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其特点出发对学生文章写作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提升,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观察能力,让他们在观察周遭环境的过程中学会将自己所思所想融入文字当中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施伟敏.立意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的培养分析[J].文学教育(下),2020(9):95-96.

[2]王娟.学生视觉下高中语文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18(21):249-250,253.

[3]朱莉莎.一支笔两朵花:高考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24-225.

[4]朱秀颖.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概述[J].华夏教师,2020(17):66-67.

[5]张海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6):256.

[6]张春华.走向真实情境的写作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8):31-39.

[7]楊桦.论“读写一体化”模式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34-136.

作者简介:黄丽玉(1977—),女,汉族,福建省南靖县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高中语文。研究方向:写作。

3350501908205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