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素养导向 做好高中生物教学

2021-03-18 22:56冯阳春
高考·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冯阳春

摘 要:核心素养是生物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核心素养进行全面把握,能够做好对学生的生物教育指导,切实地凸显生物学科特色。在现阶段的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调整出发,进行基础概念教学形式的优化等,以便在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向中,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教学目标

生物学科是学生认识生物世界,强化生物素养的学科,基于对生物概念的探究与建构,学生能够不断增强对实验的探索能力,促进自主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随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在目前带领学生学习生物内容时,教师也应当愈发地把握生物学科的特色,注重挖掘教材上的核心素养元素,打造灵活性和实效性的课堂,以便在引领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调整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在生物学科中,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导向”的作用,一般而言,教师会将教学目标当作教育设计中的参照品,基于目标上的各项要求,合理地安排整个学习活动,以便在将文字性的目标要求变为现实中,切实地达到相对理想的教育状态,提升整体教育品质。对此,在生物教学中注入核心素养的理念后,教师也应当认识到教学目标起到的作用,主动地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设定更为细致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中清楚地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这样,在完善课堂上的细节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在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反观教学目标,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进行反思弥补。

例如:在“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指明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首先,教师先解读教材,明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是本次教育的重要内容。随后,教师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如下教学目标的设计:1.知识与技能:了解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认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种类;能够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等进行描述;掌握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存在价值。2.过程与方法:基于对图的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特点、通式;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肽链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基于蛋白质的形成过程等内容,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等进行初步理解,并逐步认可生物科学的学习价值,能够形成乐学、质疑等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通过阅读科学资料,激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高远的志向,主动地关心与蛋白质有关的科研进展。之后,教师进行课前的精准准备,在合理安排各项教育细节中,真正地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整合。

教师重视教学目标在整个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据的位置,积极地按照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改良调整,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切实地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等素养。

二、夯实基础,发展生命观念

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解释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生命现象,从而为其他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铺路”。而生物概念的有效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生命观念,促使学生正确地看待生物现象。对此,教师应当重视生物概念的教学。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纯粹的生物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为学生带来枯燥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原本枯燥的教育内容穿上各式“外衣”,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减数分裂”中包含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等生物现象,但是,对于整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很难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解释清楚。对此,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教师除了准备一些图片外,也要准备“一分钟了解常染色体”“精子的产生过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视频,化解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抽象性。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播放“一分钟了解常染色体”的视频,让学生从动态的视角出发,主动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随后,围绕视频中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填空题,促使学生从视频中捕捉信息,对染色体、减数分裂等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紧接着,为了让学生对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楚、直观的认识,教师为学生播放“精子的产生过程”的视频,之后,教师同样为学生设定填空题,引导学生在步步解答问题中,真正地掌握精子形成的过程。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细致地清楚其中的细节,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为学生展示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利用视频、图片等,辅助学生进行理解,真正地增强学生的认识。

現代媒体技术能够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感受,在刺激学生的视听体验中,增强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在生物课堂中积极地采用现代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生命观念素养的形成。

三、设计问题,锻炼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强调的是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思维。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期望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受到升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将“成绩”当作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只关注生物知识的单向渗透,很少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致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受限。对此,在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利用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应用生物知识,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科学思维。在本节课中主要阐述了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病原菌和病毒的致病过程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本身就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有哪些环节,以及病原菌、病毒的致病过程等内容,为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铺垫良好基础。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2003年的非典,就是典型的由病毒引发的突发性卫生事件,你对‘非典’的整个致病过程有所了解吗?你认为再次遇到相似的事件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出发,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呢?”的生活性问题。随后,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完成生物知识的迁移,不断锻炼科学思维。

基于上述案例的阐述,能够看到,教师为学生设定生活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内容,以便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四、展开实验,强化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生物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单向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各种生物知识。长此以往,当学生离开生物课堂后,很难形成相应的生物技能,真正地基于自身的能力,完成对生物现象的分析。而实验探究的活动,无疑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探究,能够让学生亲历生物学家的探究经历,促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生物世界的独特魅力,并在掌握实验技能中强化探究能力。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创建实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生物世界的精彩,逐步摸索出探究的基本方法。但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也要为学生组建小组,让学生更好地集中他人的力量。

例如:在“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中,教师便可以基于生物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显微镜是学生操作生物实验时一个重要的工具,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让学生之后的实验探究过程变得更加顺畅,也更加精准。对此,在本节课中就安排了“细胞的观察和测量”的实验活动。在正式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前,教师先设计“你们有没有用过显微镜呢?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怎样的呢?”“你还了解哪些在使用显微镜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呢?”等问题,了解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方法的认识情况。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对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情况进行初步判断。随后,教师为学生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为学生介绍显微镜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为学生自主展开科学探究奠基。之后,教师请学生拿出显微镜进行自主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观察,紧接着,为了让学生更加顺畅地利用测微尺测量细胞的大小,教师以互补性作为分组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做好分组后,学生在组内依靠同伴的力量,共同展开测量细胞大小的活动,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应用方法。

教师先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行了解,再为学生组建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实验探究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达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五、衔接生活,形成社会责任

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生物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品德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而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期望学生能够从生物的角度增强对社会的关心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生物的世界与现实生活是密切重合的,教师最开始引导学生进入生物世界的途径,就是生活中一个个的实例。对此,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打破生物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基于生物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生物方面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例如:在“克隆技术”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拓展内容,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介绍了克隆的概念、起源、克隆技术的一般操作过程等内容,而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所了解后,教师播放公益片,让学生对“濒危动物逐渐灭绝”的社会现象进行关注。随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缓解这一现象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出“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问题。紧接着,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如:利用克隆技術对动物细胞核进行移植等,从而不断强化社会意识,增强用科学造福社会的使命感,主动地关注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真正地将保护濒危动物付诸实际。

教师主动地在生物课堂上为学生引入社会生活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基本概念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真正地关心社会问题,并尝试提出缓解社会问题的方法。

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累积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将这一目标放在关键位置,并对各项教学活动、教育细节等进行优化调整,让生物教学中充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气息,从而在不断健全生物教育体系中,切实地摸索出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路径,以便在凸显生物学科特色中,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等。

参考文献

[1]张志祥,王汇川,刘鹏.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137-140.

[2]李斌.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J].科技资讯,2019,17(11):138-139.

2014501705201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