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葡萄真菌病害研究现状分析

2021-03-18 10:17胡增丽赵龙龙张未仲刘朝红
果树资源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霜霉病发文真菌

胡增丽,赵龙龙,张未仲,刘朝红,韩 凤

(山西农业大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 晋中 030815)

葡萄(VitisviniferaL.)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与苹果、柑橘和香蕉并列为世界四大水果[1]。在我国,葡萄的种植和生产已有2000多年历史,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恢复及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后,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通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葡萄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至2015年底已分别达到79.9万hm2和1 366.9万t[2],种植面积仅次于柑橘、苹果、梨,居第4位;产量仅次于苹果、柑橘、梨、桃和香蕉,居第6位[3]。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也随之加剧[4]。

已有研究表明,在水果产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种植面积、机构、管理措施等的改变,伴随水果生产的病虫害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或演替特征。如赵龙龙对苹果和梨虫害演替特征[5-6]中指出,刺吸式害虫为梨和苹果害虫的主要演替方向,也是当前的重点治理方向。在葡萄病虫害管理当中,葡萄真菌病害一直是我国葡萄生产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病虫害管理中的主要防控重点。研究指出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真菌病害的种类、发生地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葡萄种植区域的扩大,新种植区域葡萄主要病害表现出与原发地不同的发生规律及发病特点,部分地区出现了新的侵染病害,如葡萄果实腐烂病[7]、溢糖性霉斑病[8]等。此外,在追求品质、地域化特色的需求下,相应的葡萄的种植面积、栽培措施、管理方式与过去相比较也发生较大转型,在此转变过程中,葡萄病害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却是未知,鉴于此本文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下简称CNKI)中收录的葡萄真菌病害的检索整理,分析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来源出版物及被引频次等,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国内葡萄真菌病害的研究重点及研究现状,同时也可以获得当前葡萄产业中的主要病害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CNKI,主要检索了1951年至2020年5月上旬收录的中文期刊文献。

1.2 检索方法

在CNKI,以“葡萄 病害”为主题,先统计葡萄病害的种类,再以真菌病害名为篇名进行检索,利用Excel整理统计不同病害文献,统计过程中对重复标题进行剔除,重点对不同病害发文量、年度发文量、作者、来源出版物及被引频次等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病害种类统计

通过对CNKI中收录的葡萄病害中文文献进行检索整理,结果(表1)显示,CNKI中收录的文献涉及葡萄病害共计48种,其中真菌病害25种,细菌病害2种,病毒病害7种,生理病害10种,虫害引起的病害3种,多种原因引起的病害1种。

表1 葡萄病害种类统计

2.2 葡萄真菌病害文献分析

以真菌病害名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出相关文献1 540篇,对年度发文数量、作者、来源出版物及被引频次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果。

2.2.1 文献年度分析

CNKI中收录的葡萄真菌病害文献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16年最高,年发文量达100篇,近几年有所下降(图1)。最早收录的文献为俞大绂于1951年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上的“葡萄褐斑病”一文。

图1 葡萄真菌病害逐年发文量(1951-2020)

2.2.2 不同真菌病害发文量分析

通过检索不同真菌病害文献,经过筛选去重,检出文献量结果如图1。期刊论文发文量最高为霜霉病,相关文献共计607篇,占总数39.4%(图2)。霜霉病、灰霉病和炭疽病的发文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均呈逐年递增趋势,黑痘病和白腐病的发文量则出现先增后减(图3)。

图2 不同真菌病害期刊论文检出量

图3 葡萄5种主要病害比例随年份变化特点

2.2.3 来源出版物发文量分析

1 540篇期刊论文分别出自231种不同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9种,非核心期刊174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9篇,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果树》,共发文43篇,占核心期刊文献总量的13.48%(表2)。非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 221篇,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外葡萄与葡萄酒》,发文91篇,占非核心期刊文献总量的7.36%(表3)。

表2 葡萄真菌病害核心期刊发文量TOP5

表3 葡萄真菌病害非核心期刊发文量TOP5

2.2.4 作者发文量分析

葡萄真菌病害相关检出文献作者发文量及所属机构如表4,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湖北农学院的刘会宁,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文献19篇;其次为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的刘书晓,以第一作者发表10篇(表4)。

表4 作者发文量及其所属机构TOP10

2.2.5 被引频次分析

CNKI中,葡萄真菌病害相关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是陈宇飞在2006年发表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的题目为“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的文章,被引频次高达152次;其次为王跃进在2000年发表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题目为“中国野生葡萄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标记”一文,被引频次为101次(表5)。

表5 相关文献被引频次排名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对CNKI中葡萄真菌病害的相关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从年度发文趋势来看,国内对葡萄真菌病害的研究关注整体呈上升状态,近几年略有下降。CNKI的检索结果显示,关于葡萄真菌病害的中文文献共1 540篇,第1篇发表于1951年,在8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葡萄白腐病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霜霉病成为国内关注度最高的葡萄真菌病害,其次为黑痘病和白腐病。霜霉病的关注度呈逐年递增趋势,黑痘病和白腐病的关注度在2010年以前也逐年递增,近10年有所下降,而灰霉病和炭疽病则成为近10年来仅次于霜霉病的新的关注点。霜霉病作为一种古老病害,遍布我国整个葡萄产区,而我国主要栽品种普遍对此敏感,加上近几年雨水失衡,霜霉病发生普遍较重,防治力度提升,频次增加,致使霜霉病抗药性也提升,使之成为当前的重点治理对象[9]。黑痘病属于区域性病害,在西北区域发生较少,华东、华南发生较重,近年来,在华北区域有加重发生趋势[10]。在全球气候的影响下,灾害事件的增多,间接造成白腐病发病增加,葡萄成熟期,金龟子、胡蜂等害虫活动频繁,为害增加,间接促使白腐病、灰霉病加重。炭疽病除气候因素等影响外,不同品种抗性的差异,致使炭疽病在个别品种发生普遍较重。在葡萄套袋栽培措施的影响下,康氏粉蚧、葡萄粉蚧等喜阴类的害虫入袋为害,造成霉污病等发生加重。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来源出版物及作者发文量,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葡萄种植及研究呈现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我国葡萄的传统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新疆、山东、河北、辽宁及河南等地,随着葡萄育种技术与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华北与渤海湾葡萄种植区,江苏、浙江等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葡萄种植区,云贵高原及川西部分高海拔葡萄种植区的种植面积与年产量逐年增长[11]。到目前为止,我国葡萄种植主要集中在7个栽培区,有环渤海湾地区、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吉林以长白山为核心的产区、西南地区[12]。新的种植区域的扩展,也为病害提供了新的发生发展的条件。

对被引频次排名前八的文章及2016年以后发表的301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葡萄真菌病害的研究重点仍然是病害防治,不同的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已经由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研究转向了抗性研究及拮抗菌筛选应用研究。鉴于病害发生的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地域性强,葡萄病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仍然是葡萄真菌病害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猜你喜欢
霜霉病发文真菌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千奇百怪的真菌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奇趣的真菌王国
致命真菌
葡萄霜霉病抗性与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