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影响分析

2021-03-19 09:20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天津3017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4期
关键词:冈上肩峰肌腱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1700)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3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3.0T超导型核磁机进行肩关节多平面成像,分析并判断MRI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肩峰与肱骨不同距离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40%的肩峰表现为Ⅲ型肩峰;对照组Ⅰ型、Ⅱ型肩峰发生率比较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周围组织改变的检查,30例患者均出现肩峰下滑囊增厚或积液,T2WI与T1WI出现异常信号。结论: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可通过轴位、斜矢状位、斜冠状位直观的查看肩峰形态、肩袖有无撕裂及肩峰下通道等问题,为临床中的诊断提供依据。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因肩部疼痛并导致活动受限的一种慢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在临床中容易误诊为肩周炎[1]。在解剖中指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产生的一系列肩关节外展或上举60~120°时,导致患者出现慢性损伤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本文将探究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受试者均符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影像学检查。排除标准:外伤后引起肩部疼痛的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根型颈椎病;局部有感染者;一个半月内注射过激素类药物者。另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其中研究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右肩关节疼痛者22例,左肩关节疼痛者8例,年龄40~68岁,平均(54.0±1.2)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所有体检人员均无肩痛病史,肩关节活动正常,体格检查各项操作结果均正常,年龄42~72岁,平均(57.0±0.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检查设备及方法采用西门子Siemens somatom Trio Tim 3.0T MR扫描仪,患者仰卧位,上臂中立位,扫描仪收集肩关节正位平片,肩关节出口位片,常规扫描垂直冈上肌(斜矢状位)FOV16×16m 2,T2WI FS(TR5890 TE81 TI180);平行冈上肌(斜冠状位)PDWI(TR3000 TE41)、FOV18×18m 2、T1WI(TR647 TE20)、T2WI(TR4000 TE84)、T2WI FS(TR5890 TE81 TI180);中轴位FOV18×18m 2、T2WI(TR4000 TE84);层厚3mm,间距0.3mm。所有研究组患者均拍摄肩关节前后位片及冈上肌出口位和肩关节用核磁拍摄检查。对照组人员进行肩关节正位片拍摄。

1.2.2 数值记录。进行肩关节肩峰与肱骨之间距离的测量,取最小值,记录时保留最后两位。

1.3 观察指标

测量患者肩峰与肱骨之间距离;采用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两组患者肩峰、肩袖损伤与肩袖周围结构改变的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y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肩峰与肱骨之间距离

两组患者肩峰与肱骨之间不同距离,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肩峰与肱骨之间距离

2.2 两组患者肩峰形态检出率

研究组患者40%的肩峰表现为Ⅲ型肩峰,Ⅰ型、Ⅱ型肩峰发生率比较低,而对照组26.7%的肩峰表现为Ⅲ型肩峰,Ⅰ型、Ⅱ型肩峰发生率比较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肩峰形态检出率对比[n(%)]

2.3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周围组织改变的检查,所有患者均出现肩峰下滑囊增厚或积液,其中16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肩关节囊积液。

2.4 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肩袖损伤表现

30例患者均出现肩袖(冈上肌)损伤。出现冈上肌肌腱增厚及异常信号患者13例,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现高信号,在T1WI、PDWI上信号较高,在T2WI信号排列混乱;出现冈上肌腱撕裂者7例,正常冈上肌腱在T2WI压脂序列上出现液体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出现冈上肌腱斑片状信号的有10例,T2WI呈现高信号,T1WI出现混杂信号,T2WI压脂序列上出现明显高信号。

3.讨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在活动时在病理情况下发生肩峰与肩肱骨之间发生摩擦或撞击,使肩峰下出现软组织的损伤与炎症表现[3-5]。冈上肌肌腱最容易受损,是引起患者肩痛和肩部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患者外展、外旋时功能受限[6]。

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多方位呈现图像,具有多参数、多种图像、各种序列成像等[7]。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明确展示病变信息。正常冈上肌在MRI中呈现肌腱带状均匀低信号状态。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可通过异常信号和形态来表示肩袖不同损伤时期的表现。目前临床中多采用斜冠状位、轴位和斜矢状位的扫描,其中斜冠状位与矢状位可明显看到肩峰形态及肩部骨刺。

本次调查发现研究组患者40%的肩峰表现为Ⅲ型肩峰,而对照组Ⅰ型、Ⅱ型肩峰发生率比较高。说明患者发生Ⅲ型肩峰发生率要高于其他两型,这是由于老年患者肩关节退行性改变、肩峰下出现骨刺、骨赘的几率大,所以中老年人较易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通道大小与肩峰、肱骨之间距离是影响本病的原因。肩袖表现为不完全撕裂时,MRI肌腱信号增强;完全撕裂时,肌腱信号增高;肌腱断裂时,T2WI信号≤水,但异常信号达肌腱外表面。

综上所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出现Ⅲ型肩峰的几率较大,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可清楚的显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直接或间接显象模式。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可直接观察到局部肌腱缺损。因此,3.0T磁共振多平面成像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在临床诊治中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冈上肩峰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MRI定量对冈上肌肌腱损伤的判定价值
冈上肌体积重建与定量分析对冈上肌撕裂术后肩关节外展功能的预测价值
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Ⅱ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
冈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肩关节镜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关节镜下治疗慢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