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党员的初心和坚守

2021-03-20 05:37李旸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3期
关键词:老杜富士资助

文/李旸

杜志龙(中)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摄影/赵井然

早就听说励家镇有个方圆几十里人人皆知的“败家子”杜志龙,今年68 岁的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凭着活络的头脑和肯干的韧劲,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本已过上别人羡慕的富足日子,可是40 年来,他“败”尽百万家财,与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又被更多人唤为“及时雨”。

这位传奇人物都有什么故事?他为何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败家”?为什么人们对他有不同的评价?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在凛冽的冬日走进了锦州市黑山县励家镇,去寻找答案。

一身朴素略显寒酸的衣着,一脸淳朴而真诚的笑容,是杜志龙给人的第一印象。

初心缘起:“存好心,做好事。越是默默地做,心里越好受。”

有了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和执着,即使一枚落叶也能倾倒季节;即使芝麻谷子大的小事也会做得眉眼分明、有棱有角。

刚上小学的杜志龙看到邻居家老奶奶眼神不济,就力所能及地帮老人干家务、洗衣洗脚……次数多了,老奶奶感动地摸着他的头、喊着他的小名夸他:“大孙子心肠真好,长大了肯定有出息!”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杜志龙的脑海中。“存好心,做好事。越是默默地做,心里越好受。”杜志龙对笔者说。他做过的好事自己早已记不清楚,但被他帮助过的人,都从内心感谢这位低调的老人。

“说起来,那应该是我第一次资助困难学生。”20 多年前,杜志龙去盖州收苹果,听见果农的孩子跟爸爸商量:“这回咱家卖苹果有了钱,该把校服钱给我了吧?我是学校里唯一一个没交钱的了。”“唉,给了你校服钱,爸爸打针钱就不够了。要是把剩下那800 斤富士苹果卖了还差不多。”在当年,富士苹果算是“高档水果”,价格高,少人问津。刚刚算完账的杜志龙听罢,毫不犹豫地多给了孩子的校服钱后,又不顾同伴的阻拦,收购了农户家中所有的富士苹果。回到家里,他把富士苹果都无偿分给了孤寡老人、家里的小工和亲朋好友。这一趟下来,算算账,真成了“赔本赚吆喝”。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老杜的经历里不算少——看到人家猪肉滞销,他足斤买回来,结完账还让卖家留下一部分;第一个在村里装上的电话,成了向村民24 小时开放的“公用电话”,半夜三更帮着喊人接电话是常有的事,每个月电话费都是100 多元……这样的事多了,气得老伴儿直说他“虎”,甚至摔了“钱匣子”。乡亲们更是编了顺口溜逗他:“挣一个花仨,没个发家。”

虽然有过被误解,也曾遭遇欺骗,但杜志龙却“吃一百个豆不嫌腥”。

杜志龙从1978 年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只要听说哪个学生家庭贫困辍学,就找到学校送去钱和学习用品,让校长或老师转交。一次,他去黑山第二初级中学资助贫困学生时,听说一名叫霍瑜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即将辍学。他专程去小霍家里了解情况,得知其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供她上学。杜志龙当场就把兜里的几百元钱掏了出来,让小霍马上回学校上学,以后有什么困难自己全力承担。过了几天,杜志龙又来到学校,把自家土地补偿款的社保卡交给了小霍,告诉她:“这是我家土地补偿款,你拿去用吧,村里每年都会往这张卡里打五六千元钱。”2016 年,小霍考上了大学,这张社保卡一直作为学习和生活费用供她使用。

受杜志龙资助的学生任娇考入了沈阳化工大学;龙海珠考上了郑州医科大学,在上大学期间参军入伍,又考上了武警工程大学……这些孩子从中学读到了大学,杜志龙每年都要资助他们5000 元到6000元不等。这些年受他资助的150 多名学生多数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军入伍,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不想这些孩子退学,人得有文化,将来对社会才会有用。”这位地道的农民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着自己捐资助学的初心。

初心升华:“看到别人有了困难,自己不去帮助,觉得对不住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流逝的是岁月,杜志龙心中不变的是助人解困的信念。

杜志龙不忘把初心和使命作为自己不变的信仰和一生的追求。他说:“我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看到别人有了困难,自己不去帮助,觉得对不住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肢体残疾、拄着双拐的张志德和杜志龙相识于赶集路上。“我们村离大集有10 多里地,村里几个腿脚不便,或是年龄大的人,每次赶集都挺费劲。老杜在路边看到我们,主动把我们让到他的面包车上,还说啥也不要钱。多少年了,一直都这样!”

57 岁的李忠奎原来跟着杜志龙打工,“那时候,村里的路不好,我们每年都要跟着老杜为村里修砂石路,冬天还要把村里大街小巷的积雪清扫干净。所有的工钱都是老杜自掏腰包,一分不少!”“村里有啥需要车、人的事,老杜都是第一个站出来,从来没讲过价钱。”后来,老李患股骨头坏死,没办法打工,杜志龙却始终惦记着他,逢年过节给他送油米面,送饺子,免费接送他外出办事。

村里五保户老杨大年三十在家中去世,是老杜和村党支部原书记张元林一起帮着处理了所有后事,让老杨入土为安;素昧平生的男子准备寻短见,是老杜及时给予他关心鼓励,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看到残疾人到县公安局办证大厅办事不方便,是老杜购买了轮椅默默放到大厅供大家免费使用;腿脚不便的乡亲们需要买药、买菜、去城里办事,也都是老杜热心帮助,不收分文……

2017 年,杜志龙的善心善举获得了由阿里巴巴及全国百家媒体发起的公益项目一等奖,并获得一万元正能量奖金,他又用奖金购买了物资送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村里的学校和一些家庭困难的学子手中。虽然没有图过什么名、什么奖,但能在65 岁时得到这样一个肯定,让杜志龙又充满了动力和力量。

别看老杜扶贫济困“一掷千金”,但他自己和家人却是“节衣缩食”。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朴素为美”,两个孩子的书包和文具盒都是用到破得不能再用了才换掉。如今,孩子们都已学业有成。孩子大学时的老师、工作后单位的领导同事也对他们赞赏有加。“做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孩子成人后才会争气、有出息。”杜志龙用朴素的语言阐释自己的教育观。而他自己更是常年穿着从旧物市场买的衣服和鞋子,就连毛巾也是一用9 年。他的衣服早已破旧,可还舍不得丢,一直穿在身上。节省下来的钱都被他用在了帮助更多家庭困难的孩子身上……这么多年,妻子虽然嘴上抱怨,但还是默默地支持他。“她对家庭付出了太多,跟着我吃了许多苦,受了不少委屈。”杜志龙心里对妻子充满了歉意。

据不完全统计,40 多年来,杜志龙用于扶贫助困的善款已达100多万元。他家里虽然没有积蓄,却有着满墙的锦旗和几大书包的感谢信、各种社会捐款收据。老杜用自己的爱心行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数千名志愿者汇聚在他周围,和他一起自费慰问贫困户、募捐衣物送给福利院和需要的人群……

有一种平凡叫奉献,有一种体验叫感动。它们交相辉映的乐章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在杜志龙的人生答卷中,我们听到了这种天籁之音。

猜你喜欢
老杜富士资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胶片情怀不好卖,买富士趣奇的人却很多
手机
富士山麓铺花毯
三个千万富翁当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