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沟翻身记

2021-03-20 09:26牛泽群
共产党员(辽宁) 2021年4期
关键词:沟村文光中药材

文/本刊记者 牛泽群

从省级贫困村到获得省级文明村镇、辽宁省生态村等多项荣誉,绝大多数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六道沟村用了10年时间。

“华丽转身”的背后,六道沟人爬过了多少沟沟坎坎,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记者来到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感受这里的巨变,倾听乡亲们的心声。

观念转变,命运改变

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北部12 公里处的六道沟村,一度是省级贫困村:村民靠种植大田玉米维持着较低的生活水平,村里每6 户人家就有一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拔掉穷根,村里也曾发展特色产业,但由于一些产业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种榛子产量低,种山菜出苗晚,卖不上价、挣不到钱。群众见靠种地致富无望,纷纷外出打工,六道沟村几乎成了“空心村”。

“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六道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金龙深有感触。

2010年,做过多年中药材生意的“能人”田金龙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2年10月15日,田金龙发起成立桓仁龙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黄芪、当归、人参、党参等中药材。

2015年10月29日,本溪市委党校干部刘文光率工作队进驻六道沟村,带来了新发展思路。工作队帮助村里从盘锦引进约养水稻项目,注册了“米娃娃”商标,在种植基地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开辟了“互联网+约养水稻”的脱贫新路。

针对六道沟村山多地少、水清草好的实际情况,第一书记刘文光和村“两委”班子一起琢磨出养殖牛羊的来钱道儿。

成功的路上总有风雨伴随。2014年,村里领着大伙儿种植食药兼用的金花葵,因其没被列入国家中药目录,销售困难,只好放弃。种植其他中药材的收益,也会受市场影响而波动。2015年9月28日夜里的一场大雨致使村民种植的500 多亩订单南瓜冻坏腐烂,为不让老百姓亏钱,田金龙硬着头皮原价回收,“一宿赔了100 多万元”。

坚强的六道沟人没有被困难吓倒。田金龙开动脑筋,专挑大药材商不“炒”的中药材种植。刘文光忙着设计包装、注册商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有一次在村里连续忙碌了两个月没有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帮扶单位和村“两委”两翼齐飞,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和优质稻米等产业多点开花,六道沟村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十几年前,田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日子:给父亲治病欠下10 万元债务,妻子和他离了婚,孩子年幼。2014年,田金龙借给田金刚3 万元用于发展绒山羊养殖。田金刚憋着一口气,从30 多只羊养起,一直发展到现在的100 多只羊。欠下的债务早就还清,田金刚前些日子还跟田金龙叨咕:“等疫情消散后,咱们出去旅游一趟?”

2020年,六道沟村“约养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展到400 亩,受到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20 多位约养人的青睐。由于采用不打化肥农药、全程人工耕作的传统种植模式,水稻基地用工量很大。田金龙说,2020年,水稻基地最多的一天雇了200 名村民,最多的一个月支出劳务费用50 万元,“‘约养水稻’这个产业帮助全村101 户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这几年,村民康宝波没再出门打工,而是在村里的中药材示范基地务工。康宝波说:“我在基地打工,一天收入100 多元,不仅能学到药材栽培技术,还能照顾家里。”下一步,康家自己也准备尝试种植几亩中药材,努力把日子过好。目前,中药材合作社种植金莲花100亩、赤芍100 亩,此外还有园参、当归等,以“入股分红”、提供工作岗位等方式带动几十户村民脱贫。

2017年,经过上级部门验收,六道沟村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2020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6 万元。

六道沟村龙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几十户贫困户脱贫

75 岁的村民董希福不肯闲着,养了40 多只兔子

党建加强,百业兴旺

2020年,田金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同时兼任村脱贫典型示范党小组组长。

近年来,六道沟村党支部按照县委要求,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大胆创新,将党小组建到村民组,并将58 名党员划分到管理协调型、政策宣传型、示范带动型等16 个“功能型”党小组。各党小组结合自身区域性特点,积极组织党员主动配合村“两委”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迟瑞祥作为调解矛盾党小组组长,每当村里建设民生工程时,总是起早贪黑做相关群众工作,既消除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又保证了工程顺利开展。

“党建强,百业旺,脱贫攻坚有保障!”六道沟村村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而又真切的感触。如今,六道沟村党支部正带领村民全力打造“米娃娃” (绿色)、金莲花(金色)、奶油南瓜(黄色)、紫苏(紫色) 和旅游民宿(红色) 五大农业产业相结合的“五彩六道沟”大农业格局,一条具有六道沟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正在形成。

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以前出门踩稀泥、躲粪便,现在都是硬化道。”75 岁的董希福老人站在自家兔笼边,笑呵呵地讲述村里的变化:新修了村路、边沟,硬化了巷路,安装了路灯,治理改造了河道,对街巷环境进行美化整治……用董希福的话说,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六道沟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农闲时候,除了跳广场舞、旅游之外,六道沟人还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精神享受——排剧、看剧。

2016年年底,村里组建了剧团,根据当地发生的革命故事排演情景剧《抗联》。请专业人士编排指导得花一大笔钱,刘文光、田金龙就和大伙儿一起商量,边排练边修改,打磨出一台融歌曲、舞蹈、朗诵于一体的大型舞台情景剧。近40名村民积极参演,看剧的更是踊跃。

2018年5月,《抗联》登上了县里的舞台,村民们质朴而深情的表演大受好评。一时间,不但有邻近景区来签合作意向,兄弟村庄也邀约不断。

红色剧目不仅改变了村民的消闲方式,更将感党恩、谋发展的理念植入人心。“国家在变好,村庄在变好,人也在变好。”董希福老人笑着说。

离开村庄时,雪花仍在飞舞,六道沟村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

猜你喜欢
沟村文光中药材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郭文光
鬼宅
别了,半沟子
帮扶共建美丽乡村
成大业者不吃全鱼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