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1-03-21 04:44毛少华
成人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徒双师校企

毛少华

(开封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为了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12号),提出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进‘三教’改革,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相关专业全面推广学徒制,提出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积极开展学徒培养,实现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1]全面推广学徒制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以下挑战:招生招工一体化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校企培养聘用建设双导师团队问题; 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和共享问题;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问题。

一、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系统构成、育人模式与优势

1.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系统构成要素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系统构成要素分为主体构成要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两部分,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系统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才能形成最大合力。首先,主体构成要素中有学校、企业和学徒。其中学校和企业是培养学徒的双主体,学徒是学徒制中“学”的主体,校企为了培训合格学徒,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开发教材、互聘教师而形成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其次,环境因素包括国家战略、国家政策、社会认同、教育理念、人才观念、职业认同、家长态度、学生接受度等。再次,行业、行业专家、行业标准和行业评价作为相对独立第三方亦是学徒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企业要和行业及时有效对接,才能确保培养的学徒符合行业标准和要求。因此,学校、企业和学生是全面实施学徒制的主体,积极的国家战略、政策、社会认同、人才观念、职业认同、家长态度等实施学徒制因素和行业、行业专家、行业标准和行业评价是学徒制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学徒制良性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2.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战略,由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的育人制度。“以学徒‘双身份’,校企‘双主体’,工学‘双导师’,学训‘双环境’,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双证对接’等典型特征”[2]实现多元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明确企业和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的双主体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如图2所示:

3.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1)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最大优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政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举全国之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广,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实施学徒制的企业提供资金、税收、国家购买服务、用地等诸多优惠政策,突出了中国特色。

(2)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协同育人的纽带,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

二、高职院校推广现代学徒制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1.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表现

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发展规划和人才规格需求、企业资金投入、企业教师和师傅聘用、企业实习岗位和实习基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徒人才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等因素,同时还涉及培养对象学徒学生,也关系到学徒学生未来发展和家庭利益等等。因此,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还面临如下种种问题。问题表现见下表:

具体问题问题表现问题1招生招工一体化问题1.招工指标灵活性与招生指标计划性的矛盾2.企业学校在招生招工一体化过程中主体地位、作用和责、权、利划分的问题3.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招工程序差异性问题4.企业学徒与学校学生双重身份责、权、利认定和法律保护问题问题2专业标准体系建设问题1.学校和企业在研制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划分问题2.学校和企业在制定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标准中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冲突问题3.学校和企业在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差异性问题4.学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合的问题问题3双导师团队建设问题1.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在学徒制中职责协同的问题2.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素质标准问题3.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考核标准问题4.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激励奖励制度问题5.校企双向互聘教师待遇问题6.校企双方教师在专业领域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中责、权、利分配问题问题4教学资源建设问题1.如何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场所、设备、“双师”优势的问题,如何发挥校企1+1>2的资源优势2.学校企业“双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开发适合学徒制特点的教材等资源共享的问题3.校企“双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典型生产案例等资源共享问题4.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5.学校教学资源脱离落后滞后企业生产实际的问题6.校企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问题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1.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发展不平衡问题2.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合理安排的问题3.学校传统学制与企业弹性学制、灵活学分制度协同的问题4.学生学徒校企育训结合、工学交替及在岗培养中的管理责任分工问题5.学徒制中学生学徒的职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协同发展的问题问题6管理机制建设问题1.校企在学徒制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中角色与职责匹配问题2.校企在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主体地位的确立问题3.校企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投资与利益分配问题4.校企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工学结合运行通畅的问题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监控机制的地位作用问题

2.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出台在职业院校试行和推广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从政策上加大推广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力度。但是,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主体之间的地位、作用及责、权、利的平衡难度大,校、企在制定人才计划和专业标准主体单一、“双师”团队建设周期长等问题,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校企双主体管理衔接等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招生指标的确定性与招工指标不确定性的矛盾。首先,企业招工指标受企业发展现状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好就可能扩大生产,需要的学徒就多,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和企业调整发展规划也会影响招工招生计划。学校根据计划指标招生,而不是依据企业招工指标,这样会出现招生指标与招工指标不一致,导致学徒培养多于或者少于企业需求。校企总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各自决定招生和招工指标,导致双方招工招生一体化的分歧,企业希望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决定招生人数,但是,学校因为招生指标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企业对现代学徒制招生方式不满意。其次,企业在学徒制双主体育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作用难以体现,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开设、人才标准的制定、考核评价的方法,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明显。最后,传统职业观念和人才观念在作怪,社会、家长和学生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加上现代学徒制自身存在不足,导致许多家长认为学徒制学校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出路,不愿意让孩子上职业院校。

(2)企业在制定专业人才标准中主体地位缺失。由于校企合作融合度不够,校企合作表现为校热企冷,企业参与只是走形式。首先,由于受传统高职教育理念影响,学校一直被认为是人才培养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专业标准的制定都是由高职院校及相关专家和专家委员会来制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缺乏与企业的沟通论证。其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主体作用没有彰显。企业作为制定专业标准的主体参入度不够,校企在短期内很难达成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的一致性。

(3)“双师”团队设建中教师选拔、考核难度大。 校企“双师”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以培养合格学徒为目的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优势,从整体上实现职业教育师资配置的最优化,从人员上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双元特征”。[3]“双师”团队建设难度大的原因:首先,“双师”团队建设制度不完善。“双师”地位、作用和待遇规定不明确,教育部门只给出一些宏观政策,实际执行还有很多细节没落实,执行起来不好协调,导致双导师在互聘待遇、工作量计算、选拔、考察标准方面难以达成一致。其次,双导师制度的选拔标准、培养制度、考核标准、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处在探索中。校企在“双师”的招聘、培养、考核上没有达成一致标准,在“双师”激励制度上也存在部门保护主义。再次,企业在高职院校教师招聘中的缺少参与,导致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职业技能标准被忽略,招聘中只注重应聘者的学历和专业,而忽略了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指导能力,导致校企“双师”素质失衡,高职教师专业知识有余,职业技能不足;企业师傅专业技能是优势,但是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存在不足。

(4)校企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不足。首先,校企教学资源整和协调度不够,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双师”资源缺少互动沟通的平台和渠道,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没有做好两者的互补和协调。其次,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共享渠道不畅,实习实训基地重复建设问题严重,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利用效率不高。再次,企业在课程开发方面主体作用缺失,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技能脱节。

(5)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首先,受传统学徒制的影响,工学结合学时分配不合理,大多数专业仍然大一、大二在学校学习,考核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到大三下学期才有一学期的实习实践,学生实习往往专业不对口,很难培养学徒的职业岗位能力。其次,学校仍然是学徒制人才培养主体的现状没有改变。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几乎缺失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起主导作用。学校决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6)校企学徒制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企业在学徒制人才管理机制中作用缺失。学徒从招生、注册到毕业证颁发,学校几乎包办了一切。其次,企业在教学运行与质量监督体系中的作用缺失,只能被动接受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缺少企业的职业标准,学生很难达到企业实际用人的职业标准要求。企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制往往被第三方取代,是导致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低的原因之一。再次,国家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奖励政策和法规规定得太宽泛和模糊,调动不了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

三、解决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临问题的策略

全面推广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考虑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利益,协调学徒制各因素的利益关系,形成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参与、共存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1.政府完善制度政策,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营造良性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要完善政策制度,为推广学徒制保驾护航,政府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鼓励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鼓励校企二元或多元办学,发挥企业在学徒制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国家推行学徒制度,鼓励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设立学徒岗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员(学徒),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4]按照其招收聘用学徒制的人数给予实施学徒制的企业和学校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其次,确立企业在招工招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精神。同时,制定有利于学徒制学生的优惠政策,尽可能给学徒制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出路,给予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学徒待遇和地位,提高就业的吸引力。

2.确立企校双主体弹性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

首先,创新学徒制招生模式,采取兴趣特长+职业倾向+文化素质+技能素养的招生模式,改变传统考试为主的招生模式,重点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就业意愿。其次,改变招生招工顺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增加先招工、后招生的方式,改变学校按国家指标招生,企业被动接受的局面,把招工招生指标的决定权交给企业,形成政府引导鼓励扶持、校企招生招工双主体协同参与,以制度政策确立企业在招生招工一体化中的主体地位,学制以企业学徒成长成才的周期为依据,采用灵活的学制,尽可能缩短学制时间。再次,学校在招生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和学制以适应校企双主体招生招工一体化模式,以体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3.确立企业制定学徒制专业标准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徒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应该按照企业职业知识技能标准制定,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企业师傅在学徒制专业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发挥建设性的主导作用,学校在学徒制实施中扮演配合、协调和服务的角色。学校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在学生技能的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校企在学徒制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双主体作用。其次,企业是学徒实习实践的第一线,企业岗位是学徒最终就业岗位。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口、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做过程一体化,校企协同参与开发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技能标准等。因此,企业制定的专业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校的教学标准也应该以企业的标准为依据。

4.创新校企“双师”团队教师选拔考核标准

首先,校企协同制定“双师”选拔和考核标准。通过深化校企“双师”标准制定机制,校企协同制定互聘教师标准,企业导师既要传授学生技能,还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学校招聘教师面试要有企业专家教师参与,“打通特殊高技能人才的引进通道,解决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引进渠道不畅的情况”。[5]建构校企双向选拔考核协同机制,建立健全校企相互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其次,“要建立规范统一的校企‘双导师’制度,完善导师团队的评价体系和培训制度”。[6]明确企校在“双师”团队建设中的双主体地位,学校负责制定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标准,企业负责制定教师技能标准,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双师”评价标准和培训制度。再次,校企联合建立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研发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制度,依托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5.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优化校企人才培养资源

首先,校企联合成立教学资源统筹小组,摸清校企在学徒制实施中各自的资源总量和优势,在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校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平台互相培训提高“双师”教师,互相通报学徒制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情况,以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做到工学结合。再次,校企共同组成教学资源研发团队,创新主体合作共享运行机制,给予企业在课程开发、校企实训基地建设更多的参与机会,发挥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人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企业积极主动与学校合作,“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强化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意识,在课程开发资源与条件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7]共同开发建设学徒制人才培养资源,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双赢,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获得效益。

6.构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职教育人才特点决定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因为企业的技术层次决定着人才需求的层次,企业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标准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决定着高职院校的人才评价标准,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程序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的最佳模式,企业员工管理模式也成了高职人才培养有效管理模式之一,企业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的分段化、模块化、非线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合更具灵活性和片段化非线性。从政策的层面确立企校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标准制定中的双主体地位,二者作用不可替代。其次,改革传统的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学校为主导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再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都决定和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表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企业的技术革新影响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企业和高职学校是密切关联的利益共同体,二者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缺一不可,实现人才培养主体互利共赢,才能实现学徒上学即职业准备、毕业即就业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和企业、工作和学习协同教育模式,企校合作按照“共育、共担、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企校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学徒零距离上岗。

7.创新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1)创新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机制。首先,通过立法和完善政策,给予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自主调整学徒制招生计划的权利,给予学校根据企业学徒成长规律调整学生学习和实习实训时间安排的权利。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文化氛围营造适合学徒成长的环境,校企根据实际需求,基于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己职业领域岗位知识技能的需要,自主设置专业、自主设置课程、自主开发教材。“根据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设置教学过程和学习制度。在基本学制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修业年限,实行弹性学习制度”。[8]其次,实行师傅教师终身指导制,校企招生招工一体化的同时建立学徒档案,针对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和职业规划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的现状、前景、待遇和发展空间和学徒充分沟通,把校企“双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选择并与“双师”结对,成为终身导师,导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拓展职业技能,还要在学生职业规划、在岗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

(2)创新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运行机制。明确企校是学徒制教学运行机制的双主体。围绕企业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校企协同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校企分工合作,根据企业学徒成长的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校企联合对学徒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校企联合第三方对毕业生整体质量考核,达到企业岗位知识技能标准,就授予学徒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水平等级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总之,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全面推广校企双主体加行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和互聘教师,共建校、企和学生共赢命运共同体,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学徒双师校企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魔术师的学徒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