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动宾式新增词认知隐喻研究

2021-03-22 09:42陈鸿余文婷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动宾现代汉语宾语

陈鸿,余文婷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全面反映现代汉语词汇面貌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凡是“现代”词典都要跟上时代,要不断修订[1]。2019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40周年,此前经过了不断修订,2016年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是目前的最新版。一部权威工具书的更新体现了语言的发展性,而其中新词的增加则反映了社会的变化。通过对比,我们整理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新增动宾词80个,其中有38个具有隐喻义。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这些词的认知隐喻构词规律和认知语义内涵,探索其具有的社会意义与影响。

一、动宾式新增词的认知隐喻学理据、特征及研究目标

(一)隐喻的认知理据

“认知”译自英文cognition,原本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2]2。认知研究涉及概念、思维、感知觉等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作用过程及结果。

广义“认知语言学”把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或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认知语言学”是人们根据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或利用隐喻思维创造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需要[3]。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种事物,前一事物叫作“史源域”,后一事物叫作“目标域”,两种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隐喻现象才易于理解[4]。认知语言学家以身体体验为基础进行研究,探究语义和结构之间在人脑中产生的关系。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相似的特性,而是在人类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及自身的过程中进行联想的结果[5]。

(二)认知隐喻的特征

1.隐喻具有冲突性 通常而言,语义冲突是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6]。语义冲突也可以看做一种语义在某种语境中的偏离,语言意义组合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7]86。常规动词语义选择限制被突破,使得动词在新的搭配中与宾语产生语义冲突[8]。如“走调”中,“走”一般用于“人”,这里却用在了“音乐”上,因此产生了语义冲突,迫使我们从隐喻的角度理解它的用法。

隐喻乍看起来或许是不合语法、不真实、不熟悉的,也或许是合语法而整体语义与本义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的,总之张力感就是接受者遇到便会在原有的认知领域产生不自然的反映。认知主体通过自己的情绪感受,将主客体结合,用陌生化诱发接受者的激情,在共情的条件下理解认知主体所表达的语义。隐喻的张力就发生在隐喻意义的赋予(发现主体喻体之间的相似和对应的过程),利用语境假设(将不属于同一义域的主体投射到喻体的目标域)以及认知主体对于隐喻的推导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隐性内涵。

2.隐喻具有历时性 隐喻的历时性是指“隐喻产生之后其隐喻性会随着使用的频度逐渐弱化,知道本体与语体完全融合甚至成为喻体意义的一部分(即通常所说的隐喻引申义)”[9]。即原本具有冲突性和张力的隐喻在使用初期是实体化的,是易被察觉的;到了使用后期,隐喻成分符号化,甚至成为新的认知图式作用于新的隐喻创造。如“冰”,最初我们认识到冰是水的凝固形态,以此用它来隐喻凝固的物体,于是构造了“冰糖”“冰晶石”等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冰”的隐喻性在意识里淡化,最终“坚固或顽固的事物”成为“冰”的一个义项,如“破冰”。“任何一个隐喻都有一个被创造的过程,或者说都有一个进入语言使用的开端。”[10]108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历时的角度分析隐喻的建构。

(三)动宾式新增词的认知隐喻学研究目标

关于词典中收录的新词,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新词的由来,将新词的产生看成是表达效果或语用策略的实现,多从语音、语义及构词法等传统语言学角度进行探讨,较少关注新词的内在生成机制。

20世纪初,语义学逐渐摆脱传统修辞学的束缚,关注隐喻在词义生成、演变中的作用,对语义变化、变化的类型及变化的原因等研究取得较大成就。人们也逐渐把认知领域的隐喻应用于新词的研究中,但多为举例性质。

本文全面梳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的动宾式新增词语,从其产生、使用及固化应用的过程进行认知阐释,关注隐喻在词义生成、演变中的作用,为词典收录新词提供依据。

二、动宾式新增词的认知隐喻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了38个符合认知隐喻范畴的动宾式新增词。下文按动词隐喻义、宾语隐喻义、整体具有隐喻义三种情况,结合用例进行认知语义分析。最后探讨该范畴内的新增词构造对于语言使用、创造和规范方面的意义与影响。

(一)动词的认知隐喻分析

动词具有隐喻义的动宾式,从构词方式上说也叫做喻体在前式构词。21世纪动词分类的语义标准最受关注的语义特征有位移特征、动相特征、情状特征、使动特征、界性特征。综合研究各家观点,我们将动词分为瞬间活动动词、非瞬间活动动词、活动-状态动词、活动-结果动词、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等五种类型[11-12](词语释义主要源自《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下文不再一一注明)。

1.瞬间活动动词 “瞬间活动动词”指“活动延续极短、可反复”[11]的动词。该类动词中语义隐喻化的有“咬”“嚼”“淘”“砸”。“咬”和“嚼”本指上下牙齿用力夹住或磨碎食物,“咬文嚼字”中隐喻为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如:“法国代表莫里斯·舒曼先生昨天说得对,对第六十款不要太咬文嚼字,政治会议不要由对立的双方组成。”(《人民日报》1953年08月22日,语料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下文不再一一注明))“淘”本指从深的地方舀出污水、泥沙、粪便等,“淘货”中隐喻指寻觅购买(货物)。如:“夏天商贩们摇着蒲扇介绍商品,冬天客人顶着大风跺着脚淘货,始终热闹非凡。”(《人民日报》1953年08月22日)“砸”本指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体撞击或沉重的东西落在物体上,“砸钱”中隐喻不惜代价地大量投(钱)。如:“和美国总统选举的大手笔砸钱相比,美国民众更多想着如何摆脱赚钱方面的困境。”(《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5日)

2.非瞬间活动动词 非瞬间活动动词,指活动可延长、可反复的动词[11]。该类动词中语义隐喻化的有“托”“洗”“翘”。“托”本指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市”中隐喻指用某种政策或手段支撑。如:“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3日)“洗”本指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洗底”中隐喻消除、清除(过去的案底或负面信息)。如:“为使轻微罪犯有改过自新机会,初步促成了‘洗底’制度,避免青年人前途就业受影响。”(“科技”文献)“翘”本指(人体的一部分、物体的一头)向上仰起的动作,“翘课”中隐喻逃(课)。如:“大学时,他痴迷于英文和法文,经常‘翘课’学习法语,把英文书翻译成韩文。”(《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6日)

3.活动-状态动词 活动-状态动词,指“活动一结束,状态就马上形成,该状态无延续时长的限制”[11]的动词。该类动词中语义隐喻化的有“逆”“亮”。“逆”本指抵触、不顺从,“逆天”隐喻违背(天意或天道)。如:“颜值逆天的‘成都蓝’带给人别样感受。”(《人民日报》2017年04月11日)“亮”本指显露、显示,“亮剑”中指亮出(宝剑),隐喻迎战。如:“‘亮相’是对某个地方政府的‘负面评价’,而‘亮剑’则是直接针对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追责。”(《人民日报》2016年05月26日)

4.活动-结果动词 活动-结果动词,指“活动一结束,结果就马上形成,该结果无延续时长的限制”[11]的动词。该类动词中语义隐喻化的有“吐”“吸”。“吐”本指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从嘴里涌出,在“吐槽”中用来隐喻发表(不满的言论和意见)。如:“普通消费者往往‘一头雾水’,有网友吐槽‘恐怕要拿出奥数竞赛的脑子才能算清楚’。”(《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8日)“吸”有吸收之义,“吸金”中隐喻(通过商业活动等)获取大量(钱财)。如:“游戏及秀场直播近年来已经成为造星和吸金的现象级应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4月07日)

5.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 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指“对性质无延续时长的限制”[11]的动词。该类动词中“光”“热”的语义都具有隐喻意义。“光”本是形容词,指一点儿不剩,“光盘”中当为使动用法,使……光,隐喻吃光(盘子中的食物)。如:“人们看到,‘光盘’代替‘剩宴’,餐桌上的节俭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热”本是形容词,指温度高,“热场”中是当为使动用法,使……热,隐喻暖场、使气氛高涨。如:“图为演员在长走开始前进行热场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5月09)

综上,认知隐喻范畴的新增动宾结构词语的38个动词存在语义隐喻化的有12个。非瞬间活动动词和瞬间活动动词隐喻化的数量略多,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活动-结果动词和活动-状态动词隐喻化的数量略少。非瞬间活动动词一般表示具有延续性的动作,因此词义容易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图式并使他们常规化,然后映现于其他义域中,这也是认知隐喻范畴中的新增动宾词语中含有非瞬间活动动词的词语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的原因。瞬间活动动词则多是将概念抽象,以词表示动作的功能作用于宾语,这是为描述动词与宾语的关系而铺垫或“造势”。动态性强的性质形容词、活动-状态动词和活动-结果动词,与宾语结合紧密,词语表达的重心多位于宾语,导致动词义域成为整个词的目标义域载体,因此,除了带有强烈身体感知以及趋向性的动词能在人脑中产生明显的认知图式进而隐喻化,其余的动词较少能产生隐喻义。

(二)宾语的认知隐喻分析

宾语具有隐喻义的动宾式,从构词方式上说也叫做喻体在后式构词。我们将新增动宾词语的宾语按照受事宾语、结果宾语、对象宾语、工具宾语、处所宾语、致使宾语、其他类宾语等七个类型,进行分析研究[13]64。

1.受事宾语 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13]64。含受事宾语的有“摆局,踩雷,点赞,钓鱼,钉钉子,翻篇儿,洗底,吸睛,咬文嚼字,抓包”等10个词语。

宾语隐喻化的有“点赞”“吸睛”“抓包”。“点赞”,原是网络用语。“赞”是微博评论下大拇指符号的简称,属于符号域,但由于“赞”有“赞赏”“赞同”等义,因此“赞”渐渐从具体的符号名称联想到抽象意义的“赞同”,所以“点赞”在认知中有了“表示赞同”的意义。如:“‘暖新闻’稿件一经刊发,便获得大量华侨华人及华媒转载和‘点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07月16日)“吸睛”中的“睛”隐喻为“注意力”,“注意力”一般是从“眼睛”发出的,因此在人们的认知领域中“吸睛”能够理解为“吸引注意力”。如:“那么,网络直播到底有多火?‘吸睛’‘烧钱’的背后又是怎样的运作模式在支撑?”(《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0日)“抓包”,将“包”作为某一负面事件主要证据的存放点,隐喻某个错误或犯罪行为的整体概念,所以该词能够被理解为“被人当场抓到”的意思。如:“到处去想弥补的办法,被现场抓包,那是长这么大都没有过的事。”(出自“微博”)

2.结果宾语 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14]8。含结果宾语的有“接地气,洗白”等2个词语。

“接地气,洗白”都具有隐喻含义。“接地气”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与大地的气息相接”即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这是表层意思;其二“地气”隐喻为“大众生活”,“接地气”就隐喻为“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跟广大群众息息相通”,指称范围广,可以修饰人、事、物,还可是指称现象、心态等。如:“该剧导演刘江表示,‘接地气’是《誓言今生》吸引观众的真正原因。”(《人民日报》2012年02月10日)“洗”是“漂洗”的意思,“白”本是与“黑”相对的颜色,“洗白”表层意思指“洗干净”。“洗”隐喻指“使显得、消除”,“白”隐喻指“正当的、合法的,清白的”,“洗白”就是把不正当的收入、行为通过特殊手段伪装成正当的。如:“不能让违规者在一个地方被‘拉黑’了,换个地方又‘洗白’了。”(《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9日)

宾语隐喻化的有“博眼球”“吐槽”。“博眼球”中“眼球”隐喻为“注意力”,“注意力”一般是从“眼睛”发出的,而“眼球”是“眼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人们的认知领域中“博眼球”能够理解为“吸引注意力”。如:“当前,社会上有不少现象,出发点是为了博眼球、博出位,这就不可避免地挑战法律与道德底线。”(《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9日)“吐槽”,闽南语中有“吐槽”的近似发音但字形不明[15],表示“抬杠”之义。随着动漫流行,台湾地区最早借用闽南语“吐槽”意译日语漫才(一种类似中国相声的口语艺术)中“突っ込み”(类似相声中的“捧哏”),又与“突っ込み”语义有细微差别,后来“吐槽”一词传入大陆。“吐槽”一词来源于方言词、日语,构词法分析尚有争议,我们认为其近似“吐苦水”的构词法,“槽”本身指“盛牲畜饲料的长条形器具”,隐喻指“不满的意见和言论”,“吐槽”有了“发表不满的意见和言论”的意思,还有一些俏皮的意味。

4.工具宾语 表示“动作依靠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14]8。含工具宾语的有“掺水,亮剑,拍砖,推杯换盏,下套,砸钱,中枪”等7个词语。

宾语隐喻化的有“拍砖”“中枪”。“拍砖”源于网络语言,网民把论坛的跟帖隐喻为“盖楼”,“砖”既可盖楼,也可砸人。因此“砖”被隐喻为“意见”,“拍砖”有了“在网上发表否定或批评意见”的意思。如:“网友对海口各个方面的建设、对海口市政府的拍砖挑刺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动力和鞭策。”(《人民日报》2012年09月02日)“中枪”中,人们从具体的“枪”联想到开枪后的结果,因此“枪”被隐喻为“伤害”,“中枪”有了“无辜受害”的意思。如:“中国游客最常见的几种不文明行为,您可以就此对照,看看有没有‘中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9月27日)

5.处所宾语 表示“动作或行为及于某处所或在某处发生”[14]9。含处所宾语的有“出戏,拉黑,跑路,着调,走心”等5个词语。

宾语隐喻化的有“着调”。“着调”是将具体的“调(指曲调)”隐喻为“靠谱的行为”。如:“南方周末的文化虽是其最值得读的版面,但也难免时常有不那么太着调的多栖文化人不着调地整版大发感慨。”(出自“微博”)

6.致使宾语 表示“动词表示结果或持续的状态。宾语是动作致使的对象”[14]10。含致使宾语的有“催泪,光盘,破冰,热场,托市,无语”等6个词语。

宾语隐喻化的有“催泪”“破冰”。“催泪”表层意思是“用刺激性物质催使人流泪”。流泪是人感动的表现之一,“泪”隐喻指感人,“催泪”就有了“使人非常感动”的意思。如:“国产电影喜欢在剧情的节点上调动各种手段强化情绪,要么催泪,要么催笑声,有时甚至令人起鸡皮疙瘩,设计感过强。”(《人民日报》2016年07月19日)“破冰”表层意思指航行时破开封冻的坚冰。用“冰”隐喻“僵局”,用破开坚冰的状态来比喻关系的缓和,本体和喻体在行为状态方面具有相似性。“破冰”隐喻打破僵局,缓和关系。如:“至此,历时10年的成品油税费改革终于‘破冰’启航,付诸实施。”(《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8日)

7.其他类宾语 不易归入以上类别的宾语属此类。含其他类宾语有“逆天,开房,翘课,躺枪”等4个词语。

(3)帮助贫困农户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环境。通过农业产业化扶贫,支持贫困地区依托当地资源、服务或带动当地贫困和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的发展,来帮助纾解贫困地区小规模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的技术、市场、信息和资金约束,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一直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扶贫,帮助贫困小农户实现了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农户依靠农业发展脱贫。

宾语隐喻化的有“躺枪”。上文提到“中枪”中“枪”被隐喻为“伤害”,而“躺枪”进一步隐喻为“无辜被害”这一抽象概念,同时也带有无奈的感情色彩。如:“主流媒体频频‘躺枪’,遭到舆论的口诛笔伐,却百口难辩。”(《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6日)

综上,38个认知隐喻范畴的新增动宾结构词语中宾语存在语义隐喻化的有14个。宾语在动宾式新增词隐喻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果宾语和受事宾语隐喻化的比例较大,致使宾语、工具宾语比例较小,处所宾语、对象宾语和其他类比例最小。我们发现,结果宾语其语义大都是具体的事物,概念清晰,因此大部分隐喻化的宾语都是某事物的部分或特征所构成的源域,投射到目标域,在心理空间中进行概念的整合。这样既能将隐喻程度控制在恰好能令认知领域理解的范围,又达到隐喻的效果。工具宾语和致使宾语虽然也大多是具体事物,但由于这两类宾语与动词结合较为紧密且受动词影响较大,所以当动词的认知图式更具有生动性时,宾语的语义域更容易成为喻体投射的对象。处所宾语和对象宾语是动词作用的对象,全词由动词掌控,因此该类宾语较少通过宾语的隐喻来阐述事物。

(三)动宾式新增词整体语义的认知隐喻分析

从构词方式上说,这种整体隐喻义也叫做前后同喻式构词。这类词通过整体词义表示其隐喻义。动词和宾语的分别隐喻与词的结构有关,而整体词义隐喻与语义的演变有关。

40个认知隐喻范畴的新增动词结构词语中,语义整体构成隐喻特点的有“摆局,踩雷,掺水,钓鱼,翻篇儿,推杯换盏,刷屏,拉黑,跑路,走心,开房,下套”等12个。这部分动宾词语的共同特点在于,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些词,但显然在字面意义下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隐喻词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时,就说明它们已经成为通用词,并在反复使用中丧失其“张力感”,喻义凝固,由隐喻逐渐蜕变为常规词汇。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构筑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即要经过解释才能被人所识别。

一种情况是整体语义存在隐喻,有“摆局”“踩雷”“掺水”“钓鱼”“翻篇儿”“推杯换盏”“跑路”“开房”“下套”“走心”10个。如“踩雷”,整个词在语义关系上搭配恰当,但单从语素义的结合上看与整体词义不符,这是因为人们通过联想踩雷时的境况、后果映射到认知域中形成情景图式,进而将这个行为隐喻为“做违法或风险很大的事”。如:“不是发现价值被低估的个股,反倒屡屡在相对高位接货,是个别基金偏爱‘踩雷’的主因。”(《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2月01日)“翻篇儿”,字面是说翻看文章的具体篇章,隐喻为“事情已经过去或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计较”。如:“朋友圈拨云见日了,事情是否可以就此翻篇儿了呢?”(《人民日报》2016年07月21日)还有“钉钉子”,“钉子”因其在人脑中有“牢固”的图式,因此被抽象化为对某种精神的代称,从具体物品演变为抽象事物的过程也是隐喻化的过程。如:“把谋划大事和制定具体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责任分工,一锤一锤钉钉子,直到产生实际效果。”(《人民日报》人海外版2017年03月01日)“下套”同理,“套”从作用和外形都能让人自然联想到“陷阱”,进而类推“陷害”,“下套”也就由简单的动作抽象为带有贬义色彩的行为词语。如:“这些短信中,无论是给人下套诈骗,还是卖假文凭的文凭贩子,冒充‘专家医生’的游医,他们只要发一个简短信息,便可大功告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5月25日)“掺水”其隐喻“假的、不实在的东西”,“掺水”一词从动宾构成来看语义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但更深层次的隐喻使他产生不和谐感,促使认知去注意及平衡,进而达到暗示、讽刺的效果。如:“对选举中‘掺水’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1日)“开房”既可指单纯的在旅馆投宿,也可以婉曲地隐喻情侣或夫妻将行亲热之事,主要是用事情的部分隐喻事情的整体。如:“‘包奶’、‘开房’之风的盛行,强化党和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企业必须接受市场规则,不但造成企业行为的错乱和经理人的角色混乱,而且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真实的经济效益。”(出自“微博”)“跑路”中不及物动词后跟随宾语造成语义上的不协调感,宾语“路”强调了“跑”的认知图示中的发生空间,形成诙谐幽默的隐喻义。如:“考试作弊、欠债跑路、电信诈骗……人民群众对失信行为深恶痛绝。”(《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7日)另一种情况是动词和宾语语义分别存在隐喻合为整体,有“刷屏”“拉黑” 2个。如“刷屏”,“刷”以动词本义的图式隐喻“相同的事物多而迅速的出现”的概念,“屏”由具体所指的“屏幕”隐喻抽象的“目光所及之处”,因此整个词的词义是“相同事物多而迅速的出现在目光所及之处”。如:“在连日阴雨绵绵之后,这样的天气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7月27日)

整体语义存在隐喻的词语隐喻的张力已经趋于消失,隐喻义将成为它们的比喻义之一,这是因为人脑认知中对于语境赋予这些词的新概念已经熟悉掌握,不需要再有意将不同义域的事物投射到头脑中进行认知。而动词和宾语语义分别存在隐喻而成的词语的变异性和冲突性将会持续较久,因为这部分词多来自网络和生活习语,有特定的义域并被某一类人群使用,使得不熟悉该类义域存在的语境的人群难以轻易理解词语涉及的概念,无法从字面上直接理解词义,解释后也只是产生陌生的图式而很难内化,因此动词和宾语分别具有不同隐喻意义而组合为整体的词的隐喻特点将更鲜明,存在时间将更久。

三、认知隐喻动宾式新增词的使用情况、产生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于2016年9月出版,与2012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出版相隔仅四年,在全书421个新收入词中就有80个动宾结构词语,占比19%,其中认知隐喻范畴下的动宾结构词语就有38个,占动宾新增词的47.5%,占全部新增词的9%。由于在新增词中占比较大,且《现代汉语词典》是反映国家和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权威书籍,因此我们在此讨论该范畴新增词对于社会的意义和影响是有必要的。

(一)认知隐喻动宾式新增词的的使用情况

根据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1)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本文统计了符合认知隐喻范畴的38个动宾式新增词《人民日报》(1994至2018年1月)、微博、科技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表1)。

表1 BCC语料库词频统计 单位:次数

“摆局”释义“设局”。而“设局”释义“设置骗局”。“摆局”在BCC语料库中,科技文献、《人民日报》1945-2018年1月、微博等并未涉及。“百度指数”未收录该词。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未收录该词。

“洗底”释义“清除过去的案底或负面信息”。《人民日报》1945-2018年1月(1次),微博(20次),科技(9次)。“百度指数”未收录该词。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未收录该词。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新词的收录,以稳定性为原则,收词较为审慎。但“摆局”“洗底”等有个别词使用频率偏低,缺乏稳定性,应在新版时酌情考虑。

(二)认知隐喻动宾式新增词的产生原因

词典新收入的隐喻范畴动宾词,其产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其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表述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创造的新词,如砸钱、跑路、抓包、托市、翘课、博眼球、走心、催泪、吸金、洗白、光盘。这些词语的隐喻义通俗易懂。如“光盘”来自于热心人发起的“光盘行动”,“光盘”一词也就由原来的名词转变为动宾结构,并富有耐人深思的隐喻意义;再如“砸钱”的大量使用正是由于富裕人口增多,有了投资或消费的资本,对于花大量金钱的行为需要在语义上与普通花销有所区分。其二,社会的改革力度加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更加关注政治生活,部分新增词的隐喻义来自近期的政治生活。如“钉钉子”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用来形容对于干事业应具有的扎实肯干的精神面貌,进而有了“钉钉子精神”(2)习近平在2013年2月28日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第一次提到“钉钉子精神”,后来又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提到。的词组而被广大人民理解。其三,部分俗语词因社会的需要,进入规范化用语行列。如“钓鱼”一词,原是指捕捉鱼类的一种方法,后由于西方“诱导执法”概念的传入使该行为被意译为“钓鱼执法”,“钓鱼”一词拥有了“诱导、引诱”的隐喻义,在人们生活中频繁使用。其四,网络与现实世界关系愈加紧密,部分词网络用语进入现实生活比率提高,渐渐被词典收入。如“躺枪”“中枪”,前者是新造词,后者是旧词新用,二者都是在网络聊天中被赋予隐喻义“无辜受到牵连”,因其生动形象而被广泛使用。再如“洗白”,本是隐喻网络动漫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重大转变,后延伸到社会中形容人物正反面性格的转换。如今,网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场所,隐喻范畴内的动宾词语中有不少网络新词,如点赞、拍砖、刷屏、淘货、躺枪、拉黑、吐槽。这些新词或是由某种网络行为经过抽象加工而运用于现实生活,或是沿袭了网民在网络交谈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情绪表达,透过字面意义理解隐喻义时还能感受到隐喻发出者所要传达的认知图像的情绪特征。其五,有些词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使用的次数减少,甚至曾消失于语言之中,但由于时代的需要,它又回暖,甚至以新的语义出现,如洗底、下套、着调、掺水、逆天、吸睛、开房、亮剑、热场。“咬文嚼字”表示“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汉语大词典》中所收最早的用例是元代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人民日报》1945-2018年1月使用“咬文嚼字”126次,属于旧词语的复苏。“逆天”作为古语词的含义是“谓违背天意或天道”,《汉语大词典》中所收最早的用例是《管子·形势》:“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人民日报》1945-2003年11月使用“逆天”76次,均与古语词含义相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增加新的义项,“形容超出常理或者程度极高的:逆天的想象。”2013年之后《人民日报》收录了“逆天”22例该隐喻义的用例,这属于旧词新用。

此外,有一部分新词是词组的词汇化,即原来作词组使用,如今因两个语素语义结合紧密而当做词语使用。如翻篇儿、顶包、中枪、咬文嚼字、踩雷、出戏、钉钉子、摆局、钓鱼、接地气、破冰。这些词的特点在于,它们作为词组都具有基本义项,但其隐喻义在多次使用中已经成为能够被公众所理解的义项而收入词典。

四、结语

语言必须与时俱进,求新是语言发展的趋势。隐喻构词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从修辞角度,更是从人的思维和理性角度揭示新词的产生机制。词语的隐喻义带有委婉、诙谐等情感特点,人们在接收和使用时理解是关键。时代发展导致新事物层出不穷,而社会总体认知水平的发展为灵活造词提供了条件,在符合认知思维下创造的词语能够较快被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能够更贴合时代特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完善着汉语词汇系统。《现代汉语词典》促进着汉语的规范化,一些俗语、网络用语也进入规范视野,正是汉语具有无限活力的表现。隐喻构词往往更注重形象性和简洁性,因此更需要使用者运用语言能力认知判断,才能使用。所以具有隐喻性的新词往往无法从字面上直接理解,需要接受者从生活经验或是与客体的互动之中才能体会。

猜你喜欢
动宾现代汉语宾语
基于HSK 作文语料库的动宾式离合词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动宾式离合词插入数量短语研究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宾语从句及练习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