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到信 由信到行

2021-03-22 02:30周燕萍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鼻子绘本道德

周燕萍

摘    要

借鉴“教育即生长”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形式丰富的绘本教学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然的道德生长。教学中,学生道德生长需要在意识层面建立正确道德认识,通过道德情感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最终将道德观念内化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道德人格养成过程。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道德生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1-00-02

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学生观察力强,善于摹仿。但他们由于难以对事物独立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很可能会因无差别的摹仿而导致道德认知的混乱。在此情形下,教师应当如何把握时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道德生长?

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活动的重要根源是儿童本能和带有冲力的态度及活动,而不在于叙述和应用外来材料。[1]教育需要顺应儿童心理认知的规律和天性,经由儿童自身的经验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抽象的道德概念,如果以和学科知识同等简明扼要的方式输出,将复杂的情境归纳在简短的生活材料和题目里,难免显得生硬和难以理解。一旦产生成人“训话”的印象,儿童的对抗心理便随之而来。因此,教师需要在自由、平等、放松的对话氛围下,恰如其分地引发其注意,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情感转化、道德内化的后续过程。近年来频繁被引入小学英语课堂实践的绘本教学,能够通过讲述“流动的故事”,创造自然、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无形中与学生德育的需求呼应。笔者试以一节三年级的英语绘本教学课为例,分析绘本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生长。

一、情境中引发,认识道德

《学与教的心理学》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教师在讲台上讲课,他发出的声音作用于儿童的听觉接收器。假如儿童在做小动作,思想分心,老师突然把他叫起来,问他老师在讲什么,他会什么也答不上来。这说明在没有注意的前提条件下,信息不能进入意识。如果老师突然宣布“我现在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儿童会立即集中注意力,在聚精会神的情况下会发生选择性知觉,即只对故事情节进行知觉,而对外界出现的某些干扰刺激,儿童会充耳不闻。[2]

可见,儿童的注意力是流动的,课堂上长时间、一定密度的知识输出难以将其定格,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出现一个新颖、差异化的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便会马上被唤醒,注意力随之集中。绘本情节的惊奇、复杂,起伏的叙事节奏正可以提供这样的刺激,并且在儿童熟悉的“讲故事”的情境下,以具体丰富的细节、易于阅读的图文结构持续引发儿童的注意,使其跟随情节自然地接受知识。教师通过适时地引导学生互动、挖掘细节,更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冲淡刻板说教的印象。

绘本教学由浅入深的层次布局也赋予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展开教学的自由。比如在《没鼻子先生》一课中,主角想要拥有鼻子,他的朋友们轮番出动,群策群力。没鼻子先生尝试各式各样的鼻子,最终找到了一个满意的鼻子!没想到,这个鼻子却让他受尽苦楚:做饭被胡椒呛到,走路被垃圾桶熏到,更别提打喷嚏、呛水……没鼻子先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没有鼻子才更好!在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教师可以挖掘出层次十分丰富的道德内涵:乐于助人、悦纳自我、勇于尝试、乐观面对困难等等,再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引导其在现有道德水平下进行推理,甚至通过群体讨论和即兴表演,促使儿童在竞争合作中交流看法,引导其道德生长。

二、情感上引导,认同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喜爱,自觉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道德观念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仅仅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产生情感变化,对其进行接纳和共鸣,进而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做到真正的认同、相信、喜爱、愿意去践行道德。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儿童道德生长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而这个问题在绘本教学中得到了直观的解决方案:人格化的故事主角,让学生在关心情节发展之余,有具体的形象能够进行自我代入,自发地探索和想象人物的遭遇。如在“没鼻子先生”的故事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扮演没鼻子先生和他的朋友时,讨论如何为没鼻子先生排忧解难。甚至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和需求,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衔接,让同学们相互给予反馈。绘本故事对于道德观念在语义和具体形象上的双重编码,使得学生不仅能在逻辑上理解,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共情和表演获得实际操作经验,这也更利于学生对于习得观念持久的记忆。

在讨论绘本故事情节时,学生们还可能出现差异化的观点,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有的学生认为没鼻子先生应当接受自己的生理特点,选择放弃;有的学生则会提出主角不应该被挫折打败,要继续努力直到找到理想中的鼻子。这些观点之间虽然存在冲突,但是教师如果能创造一种直白开放的交流和对话氛围,通过热烈的辩论推动学生继续深入地思考道德问题,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存在很多层次,打破道德“说一不二”的固有印象。在绘本教学场景中,集体讨论往往会激发大量意想不到、天马行空的观点涌流,此时教师也可以适时鼓励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要接受包容和接纳,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3]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落,教师仅仅作为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帮助学生自行体悟,树立对道德的信念,建构起道德上的主体性。

三、行动中深化,践行道德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4]行为出现变化,才能够最终证明学习的发生。即只有最终在学生的道德行为层面观察到变化,才能体现德育的生长。然而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对于课堂上所接收的知识,(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生难以在当下就进行吸收和内化。因此,课内对故事文本循环式的复习,以及课后布置向其他同学和家长复述故事情节、重温演绎的环节不可或缺,并且绘本教学知识密度稍弱的缺点能够在重复中进行补足。

此外,绘本教学丰富的故事性,使其可以在每节课之间形成连贯逻辑,教师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持续观察,对教学策略加以动态调整,呵护道德的种子在儿童心目中生根发芽。

在绘本教学的场景内,儿童能自然地“知”,主动地“信”,持续地“行”,这三个环节对于儿童道德人格的养成缺一不可,环环相扣,与互动式课堂共同形成有机整体。绘本教学具有的将不同观念融会贯通的功能,给予了教師更多延展的空间,从而能够随机应变地调控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圆融、完满地实现从道德认知到情感的转化,最终获得道德人格的自然生长。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儿童[A]//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C].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1992:274.

[2][3][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89,29.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华康小学广东广州  51062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鼻子绘本道德
绘本
绘本
绘本
你的鼻子超级棒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鼻子和嘴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