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热潮背后的资本逻辑

2021-03-23 17:06石倩
成功营销 2021年8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乡村振兴

石倩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各方面因素作用下,当前中国正掀起一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热潮,城乡资源要素转为双向流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通过结合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卫·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分析了资本由城入乡的运动逻辑,剖析了新形势下资本的本质、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当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和可能的潜在危机。

关键词: 乡村振兴;资本逻辑;时空修复

1 研究背景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强市场配置城乡资源决定作用的进程中,资本下乡参与乡村建设越来越普遍,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同时资本运动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运动特点。因而,如何分析新形势下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的内在逻辑,正确评价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

2 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原因

2.1 城市资本积累过剩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相对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  [1]资本追求增值的逻辑驱使其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空间,这是因为资本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实现更加有效的资本积累。尽管城市空间一度是资本积累的温床,但是资本积累并非没有物质和社会的界限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基础设施的僵化、交通拥堵、空间缺少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超过经济集聚的规模效益。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历经30余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城市许多部门、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资本过剩的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过度积累。2018年,中国50座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均值为13.9,最高的深圳达到34.2,远高于国际上通行的合理区间3-6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卫·哈维认为,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在“为积累而积累”法则作用下,城市资本在三级循环中积累过度的结果。

2.2 过剩资本开启“时空修复”

资本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地理分布。为了缓解资本过剩危机,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对高利润的期望吸引资本多方向搜寻开发,将资本分散投资于各个有利可图的空间中。因而在城市积累过度的资本,采取了所谓“空间修复”策略,将资本投入广阔的乡村即“资本下乡”,实现资本循环的空间转移。如同经营城市,资本下乡建设经营出大大小小的乡村空间。空间生产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主要表现为以固定资本形式存在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建造。  [2]间生产既是资本追求利润,实现资本积累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本不断扩大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在乡村里,通过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重构乡村产业等方式构建出新的生产性和消费性空间,开启乡村空间的资本三级循环,正是通过重新塑造这样一个不同于城市的地理环境,资本试图缓解在城市空间遭遇的积累危机,进行“时空修复”,实现新一轮资本积累,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

3 资本下乡的结果:机遇还是新的危机

3.1 资本下乡带来的新机遇

3.1.1 推动经济转型

首先乡村可以承接城市传统行业的转移。城市里生产要素的过度集中导致企业各方面成本过高。城市里的传统行业和大量中小型企业。它们本身利润薄弱、资金不足、抵抗风险能力低,难以负担起城市空间如此高昂的经营成本,只有通过转移到乡村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由此,可促进城市空间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空间配置,推动经济发展。除了中小型企业和传统行业,在我国经济转型、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并非已经在城市难以生存,被迫转移到乡村,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眼光,主动向乡村扩散,推动乡村产业的重构。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政策取向逐渐由城市发展优先、向由城带乡、城乡融合转变,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资本下乡可以有较好的政策预期。于是社会资本从扩大经营范围、分散经营风险、完善产业链、承担社会责任等不同具体角度出发,主动向乡村扩散,这说明当代实践中资本面对危机更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3.1.2增加农民收入

一直以来,农村土地只能在征地制度下转变为国有土地实现增值,但是征地行为具有行政强制力,政府作为主导出于控制征地成本导致被征地农民所获补偿远低于土地增值收益。与政府征地相比较,社会资本并不具有行政强制力,因而资本进入的乡村建设带有更多市场经济的色彩,农民及其集体可以积极响应,也可以消极旁观,甚至有权宁死不从。就是这一选择的自由,在收入分配上就见到颜色了,农民在资本主导项目中所获得的收益必然是大于征地项目收益的,否则农民便不会和企业合作,而是等待被划入征地范围,未来征地收入的现值便是当前农民考虑是否与资本合作的机会成本。在距离城市比较远的乡村,农民土地财产权利通过“增减挂钩”来实现。这样一来,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被置换到土地租金更高的城市,级差地租的实现保证了农民的建新房资金。而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更多会采取“小挂钩”政策,因为随着城市化推进,区位优势显著的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会越来越旺盛,集体所有权的保留会使农民更好发展自身产业,分享城市化红利。对于部分本身集中连片或是处于产业布局图斑上的建设用地,则通过宅基地“原拆原建”的方式来实现。综上,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得到合理表达。

3.1.3 转变政府职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城乡要素互融互通机制更加完善,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从过去的管制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改变过去政府权利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政府征地权使用将收缩至公益用地的范围,而工业、商服、住宅等非公益性用地则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真正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同地、同权、同价”。这意味着首先政府要还权于民。还的正是农民土地的完整产权尤其是转让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确权”,此逻辑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属集体所有,农民个体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得到正规制度表达,一旦直接放开流转的口子,必然出現大量侵权现象。因此首先要对农村土地全方位确权颁证登记。然后要帮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完善价格发现机制,真正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其次,政府要改革土地税费制度,以物业(财产)税为核心整合土地房产租税体系。

3.2 资本下乡的潜在危机

3.2.1 农民主体性削弱

所谓农民的主体性,就是农民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主导权、参与权、表达权、受益权和消费权等。  [3]但是资本的增值逻辑与农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是存在一定矛盾的。首先在经济上,资本来到农村是有规划、有目的的投资建设,土地如何流转?新居怎么建设?产业如何发展?资本都将主导权牢牢握在手中以确保成本回收及盈利。二是在社会治理上,资本是外来要素,根本不熟悉当地农村复杂的人居关系网络,必须凭借村组织和村中乡贤方能顺利与农民开展沟通合作,尤其是要与村干部打好交道。于是,资本借助和村干部、地方政府的关系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成了公司的二级下属机构。  [4]削弱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三是文化方面,来自城市的资本带着城市文化的烙印,对于农民来说,城市文化的入侵甚至剥夺了他们最后的精神阵地,农民被裹挟着接受现代文化、现代文明,而没有对其进行批判吸收,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符合生活实践的文化。

3.2.2 耕地非农化突出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我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然而资本的增值是建立在无止境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无止境地向自然界投放垃圾的基础之上的  [5],伴随着资本下乡热潮的就有大量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企业打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幌子实则变更耕地用途,违法违规使用土地。其内在原因便是资本的逐利性趋之使然,开发商不用办理任何农转非手续,只需以耕地流转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耕地,建好大棚和配套设施后,就可向购买者高价出售,甚至以农业项目名义申请国家农业政策补贴。这样的乱象一方面严重违背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极大的冲击,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另一方面也损害了市场的公正公平性,严重打击了其余社会资本按规用地、合法经营的信心,不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投资环境。

3.2.3 乡村生产功能弱化

空间生产不仅包括直接用于生产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包括对消费基金项目的投资。当前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符号也更多地成为各个阶层划分自己等级的标志。而中国人的“乡愁”情结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资本大肆渲染宣传下,“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引发起人们越来越旺盛的消费欲望。因而资本投资乡村空间更侧重于对消费性建成环境的投入,忽视乡村空间的生产功能,主要指大量乡村主题公园、高端别墅、私人会馆的修建。资本对消费性建成环境的生产并未真正生产出理想的乡愁文化产品,在实践中,许多资本所建设的乡村地理景观风格与当地本土文化明显错位和割裂。比如江浙等地涌现的“地中海风格”、“普罗旺斯风情”的高端民宿  [6],只是刻板复制欧洲文化,与江浙地区自身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其次,这些高等消费环境的修建尤其是私人会馆、别墅大院让乡村仅仅成为城市高端消费者的驿站,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这样的乡村失去了内生发展动力,当地居民与城市消费者无法融合,乡村空间缙绅化。

4 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当前中国涌现一股乡村振兴热潮,这是资本逻辑作用的结果。由于资本在城市集聚有规模经济作用,因而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城市的资本三级循环已经发展地比较充分。但是由于规模经济是有边界的,产能过剩、城市病的出现说明城市内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过度积累。资本遵循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采取了“时空修复”策略,转而向乡村扩张。资本逻辑具有两面性,因而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结果也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本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为推动经济转型、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政府职能。另一方面,资本的无限扩张会产生削弱农民主体性、破坏生态环境、削弱乡村生产功能等不良后果。笔者认为在制度上应该构建起一套完整健全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规制资本张力,激发各主体活力,让资本能在乡村获益、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社会经济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还权赋能——成都土地制度改革探索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6(09):2-15.

[2] 陈婧.进入与退出:“资本下乡”为何逃离种植环节——基于皖北黄村的考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31-37.

[3] 陈旭,赵民.经济增长、城镇化的机制及“新常态”下的转型策略——理论解析与实证推论[J].城市规划,2016(01):9-24.

[4] 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23.

[5] 邓国营,贾理君,姚树荣.以“小挂钩”助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18-05-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7] 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1.

[8] 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社会发展研究》2018年第1期

[9] 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01期

[10]  陈学明.資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23.

[11] 张京祥,姜克芳.解析中国当前乡建热潮背后的资本逻辑[J].现代城市研究,2018(05):117-125.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论资本逻辑
“星座”的哲学探究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