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2021-03-23 20:34王东
成功营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风险控制

基金项目:吉林工商学院2021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项目“吉林省农村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21]第040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东,(1991.2-),男,汉族,山东省安丘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之下,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口号,并推出了包括“家电下乡”在内的一系列促进国内消费的政策。我国于2009年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批准设立了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至今,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不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进入消费金融市场,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开始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公司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过短,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存在一些风险违规行为,这些由高速发展导致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消费金融公司运营及风险控制等相关问题,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由银行主导,缺乏金融渗透的深度和广度。不但从宏观层面,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在微观经济层面,居民部门能够得到的金融服务也很有限并且在覆盖层次上极其不平衡。由于我国长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数万家中小企业的倒闭更是使得外界不看好我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长期健康增长。在传统节约思想和过去社保覆盖率低的影响之下,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一直没能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比重大于60%的情况具有显著差别。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疲软的今天,探索经济结构转型方式以及合理增加国内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国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而是以美国的银行信用卡和日韩的百货商场信用卡为主要形式发展了居民的消费信贷业务。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直都忽略了消费的重要性,金融体系和商业体系发展落后使得我国没能够自然演进出消费金融的业务形态。因此,国家顶层设计消费金融公司这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来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提到了要实施消费金融发展战略,这使得消费金融第一次上升成为国家规划的战略目标。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及消费金融:“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1]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消费金融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截至2018年5月,已经有24家通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消费金融公司,加上正在筹备中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总数已经超过30家。

1 消费金融相关概念

消费金融(Consumer Finance),即消费者金融,也就是针对金融消费者提供用于消费的金融贷款的服务形态,但是不同国家对于消费金融的定义有所差异和区别。在美国,与消费金融类似的概念被称为另类金融服务(Alternative Financial Services)。另类金融服务(AFS)是在传统银行机构之外提供的金融服务,许多低收入人群依赖金融服务,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服务通常采取小额信贷的形式。到目前为止,国内消费金融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理论或实践上对消费金融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不同的政策机构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在统计消费金融数据时对其所涵盖的范围也会有所差异。由于本文主要侧重于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业务风险控制研究,所以,在本文中消费金融的概念为:以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主要金融机构为主,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的具有无抵押、无担保、小额、分散为主要特点的一般消费贷款(不包括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用以帮助消费者实现消费计划并刺激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我国的消费金融即是面向中下阶层消费群体,为其提供短期、小额的信用服务以帮助该群体实现跨期消费的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形式[2-3]。

2 当前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状况

2.1 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助力消费金融行业发展

不论是扩大内需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的促进经济稳健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方式。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对GPD的贡献中,可以看出中国从2015年开始就已经由传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这与消费金融行业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也是有关系的。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6到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连续4年超过50%,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说明消费在中国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还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拉动消费和重视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为消费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着6%以上的增长率,能维持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着实不易,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重要条件。在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的条件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2020年度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27438元人民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也逐渐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到提升生活品质的阶段。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借款人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高,当前进行借款消费的动力就更足,这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4]

2.3 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大幅增加,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截至2019年3月,我国的居民消费贷款余额达到39.23万亿元,其中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30.53万亿元,短期贷款余额8.7万亿元,分别占据居民消费贷款余额的77.82%和22.18%。纵向看,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占家庭消费贷款比例的比例从2004年的93.69%降至2018年9月的77.82%。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占居民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6.31%上升到2018年9月的22.18%。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以居民的房屋按揭贷款,因此可以看出,除房屋贷款以外的消费贷款开始逐渐增长,并且增长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此外,根据中国个人融资四十年发展与创新报告的数据表明,中国狭义消费信贷(剔除按揭)2007-2017这十年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0.58万亿元到2017年的9.67万亿元,这表明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3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现状

3.1 运用银行信用卡“白名单”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以降低业务风险

在2010年开设的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中,除捷信外,其他三家都是银行控股。在消费金融公司开业初期,由于存在公司组织架构不完备、人才体系不完善、风控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容易导致后续资产清收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会选择依托银行股东背景,使用银行的信用卡白名单客户。所谓信用卡白名单客户,指的是由商业银行风控部门经过审核并且下发了信用卡的用户,且持卡人在用卡期间正常消费还款,没有逾期或坏账。消费金融公司在拿到白名单客户之后,由电销部门对此类客户进行电话销售,并且对有贷款意向的用户发放贷款。由于此类客户已经由商业银行进行过一轮风控筛选,所以信用卡白名单客户的风险较低,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在营业初期积累数据和经验。

3.2 线下经营多与支行网点和中介机构合作,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线下业务上,采取相对传统的经营策略,这与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还不发达是密切相关的,在当时采取线下的营业方式虽然传统,但是却合理。在与支行网点合作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多是将业务分配给支行的客户经理,由于沟通不畅、佣金较低等原因,银行客户经理并没有强烈的动机来推广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同时,由于监管问题,由银行进行消费信贷产品的销售本身存在違规操作风险,所以支行网点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5]

3.3 普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风控和自动评审系统相结合

与传统金融公司相比,互联网金融公司增加了新的通道——互联网。无论是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部门还是P2P,其实质都是建立技术平台,以增加金融通道,促进资本融资。金融互联网化是大趋势,因为技术的迭代升级会使得交易成本更加低廉,资金的沟通和人与人的沟通都变得更加顺畅。无论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都在同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同样的事情,就是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业务全流程的自动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审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4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管理的问题

4.1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中介渠道风险问题频发

在第一批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之初,部分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重视显现的合作渠道的发展。通过与中介渠道合作,消费金融公司可以突破物理网点少的局限性,并且不需要大量的聘用客户经理,有利于节约公司运营成本。但是问题也是显著的。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也暴露出了渠道管理问题。消费金融公司在面对风险坏账的时候,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把贷款余额量做大以通过增加分母的形式降低逾期率、不良率等风险指标,然而这种举措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坏账问题。一旦公司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风险问题就会集中暴露出来。

在2018年,很多消费金融公司跌落神坛,面临贷款余额下降和利润由盈转亏的问题。根据某消费金融公司内部数据,截至2017年底,其贷款余额为402.91亿元。截至2018年7月底,贷款余额为408.74亿元,比年初仅增加1.45%。截至2018年12月底,公司贷款余额仅为360.79亿元,同比减少10.45%。贷款余额的减少说明公司业务在2018年陷入了缓慢增长甚至停止。

4.2 征信系统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于发达国家

目前,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以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和公安部个人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主并结合申请人提交的个人信息资料来审核贷款额度。使用人行征信报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行征信报告本身具有迟滞性,不能及时的反映申请人当前的资产负债状况;第二,有资格介入人行征信系统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其中大多数是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和汽车金融公司,没有将民间借贷机构、大多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业务数据纳入其中,不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申请人的负债情况。使用公安部个人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只能审查出借款申请人的身份证信息是否准确有效,但是现在很多人的身份证住址和实际住址并不相同,实际住址信息也很容易造假,一旦借款人违约,将对后续催收造成障碍。[6]

从互联网征信来说,目前广为人知的是嵌套在支付宝生态系统内的芝麻信用分,这也成为了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进行审批的信用核查来源之一。目前,民间征信体系正处于发展之中,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内还无法出现一个能够全方位提供借款人个人信用信息的报告系统,这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中国消费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对策和建议

5.1 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外聘高管团队,优化组织架构

从组织架构来说,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问题是没能将各部门的分离和联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风险控制来说,保证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信审部门的相对隔离是有助于业务发展的。通过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消费金融公司经营不合规的问题可以看到,一旦公司的业务和风控都处在同一个部门的管理之下,就很可能会造成风控部门形同虚设,也可能会导致业务部门为了提高自身业绩,在向借款申请人违规收取手续费的同时,也向信审及风险部门员工进行利益输送的问题。向借款申请人收取手续费的行为会提高消费信贷的价格,使得真正的优质客户和价格敏感型客户不来申请借款,而申请借款的都是一些信用不好的人,从而导致了逆向选择。对于消费金融公司的贷后管理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不宜直接由大股东派出高管团队,而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的形式来规避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问题。

5.2 全面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

人行征信报告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在做个人信贷业务的时候最主要的信用审查报告。但是由于人行征信报告起步比较晚、涵盖的人群数量不广、自身信息更新不全并具有时滞性等问题,消费金融公司不太可能通过人行征信全面衡量用户的个人信用状况。由于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解决重复授信的有效途径。所谓重复授信,指的是借款申请人在不同的平台申请借款并获得信用额度的情况。导致重复授信产生的最主要问题在于多数互联网借贷平台没有被纳入到人行征信管理系统,公司在审核客户个人信息的时候看不到客户在其他平台的贷款信用额度的使用情况和违约情况,从而仅根据客户的个人资料给予了信用额度。因此,需要将不同类别的金融贷款机构广泛的纳入到征信体系中,以便为金融机构审核借款人信息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Peter Tufano. Consumer finance[J]. Annual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1.

[2] 刘洋.消费金融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55-58.

[3] 陈琼 杨胜刚. 消费金融公司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对策. 中国金融, 2009年第20期:60-63.

[4] 互联网信息依赖度与异质性家庭消费:金融资产配置的视角[J]. 王智茂,任碧云,王鹏.管理学刊.2020(02).

[5] 基于软投票融合模型的消费信贷违约风险评估研究[J]. 任师攀,彭一宁.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4).

[6] 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赵保国,盖念.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03).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风险控制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
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