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下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研究

2021-03-24 23:43雷伟
成功营销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

摘要: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理队伍,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不仅是国家对于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繁荣发展,促进科技事业的腾飞的重要力量。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从技术经理人面臨的人才、意识、环境阻力三方面剖析,提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应当从优化政策激励环境、建立多元主体信任关系、加强实践培训、打通沟通交流渠道进行创新,让技术经理人队伍持续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注入崭新的活力。

关键词:技术经理人;科技成果转化;互动仪式链;队伍建设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指出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科技新常态,以往通过要素与投资驱动的产业发展方式跟随时代特点向创新驱动转移,对于科学技术来说,在实验室内的“闭门”研究并不能满足当今科技的原始创新要求,科技资源要素亟需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成果转化已然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主题。

2018年12月在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指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引入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成果转化”。[1]与传统认知上的技术中介不同,技术经理人旨在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知识以及实务经验,为原始创新研究技术攻关提供服务保障,为企业挖掘需求、问诊把脉并进行精准匹配,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持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技术经理人已然在新型科技成果研发与科技成果应用之间搭建一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2]技术经理人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中优势作用发挥愈发显著,逐渐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器,因此,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息息相关。

1 阻力横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1.1 人才阻力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经理人职业从本质上来看是高层次人才之间的相互博弈。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成本的投入,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周期非常长,流程也较为复杂,需要专业性、复合型、高质量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3]而目前高质量的技术经理人行业人才资源较为缺乏,并且有刚开始从事技术经理人职业由于科技成果成交量较低、速度较慢而转向其他工作,使得强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优质群体力量被大大削弱,技术经理人队伍真正的技术优势并不能完全发挥。

1.2 认知阻力

作为新兴职业,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对于技术经理人存在部分认知偏差现象,对技术经理人能够发挥的作用优势熟知度不高,进而导致技术经理人并不能被大众所接受。从人类的主观认知上来说,“中介”服务从人们的主观认知上来讲有着抵触的心理,人们在长期以来被传统中介服务观点的影响下,对于技术经理人这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产生存在怀疑的心理。不信任情感的存在使得技术经理人执行工作时较难推进。并且科技服务相关机构对于技术经理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真正了解技术经理人能为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带来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促进作用。

1.3 技术阻力

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将拥有技术的科研产品转化为实质性经济效益的过程,但这其中涉及到包括科研产品开发、市场评估、战略分析、风险分析、财务金融等技术的全流程化跟进。因此技术经理人需要对科技成果相关的技术层面和市场层面都相当熟悉,对新研发出产品的优势、作用和可交易量、市场需求程度都有着明确的判断和认知,而当前广泛存在技术经理人与科学技术先进性不相匹配的现象,技术经理人往往会由于技术专业性过强、技术认知不到位而使得工作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出现科技成果优势发挥较弱、产业化进度缓慢等问题,影响了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

1.4 环境阻力

从政策角度来分析,目前针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的技术经理人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弱,职业的风险机制尚未健全,资金融资机制较为艰难,另外从培训角度来分析,技术经理人培训体系机制尚未完善,现有的培训课程设置较多的偏向于理论知识,而未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实践教学,导致被培训者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出的技术经理人尚未能成为能够完全发挥技术经理人专业优势力量的工作群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群体力量被大大削弱,真正的技术优势无用武之地。

2 互动仪式链理论:多元交流的互动关系

基于多种社会交流活动的实践探究,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式下,社会的最小构成单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该交流和互动作为一个基本的仪式来奠定人际关系。[4]社会结构是复杂和多变的,而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便是一个个互动交错相连的链式结构,即无数发生于特定“际遇”中的互动仪式联结而成的链状结构。[5]互动仪式的产生是互动双方以交换的方式包括资本、感情等而进行的常态化、固有的活动,而当双方所处境遇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也就是境遇发生流动,当境遇发生变化时就会形成另外一种互动仪式。互动是具有多元化属性的,由于个体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加入这个链式结构,互动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还包括是人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互动中产生出的情感能量逐渐成为链状社会结构的黏合纽带,保证链式结构的稳固运行。因此互动仪式链中存在着多元的主体和情境,而在多元中交流和互动才构成稳定的链式关系。

2.1 多元协同渠道是技术经理人工作推动的前提

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来说时是多元群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技术经理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面临多种群体,[6]处理科学家、市场、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之间的关系,而技术经理人工作的难点也是在多元主体之间达成一种契合的默契,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小单元扩大成社会结构时需要多元化作为前提,人与人到人与情境之间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得社会结构组建成一个整体,发挥社会功能,这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协同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互动仪式链理论要求技术经理人需要秉承“多元协同”原则,处理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让多方主体都加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事业中,扩大技术经理人群体的认知度,推动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激发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最大创新创业活力,助力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的汇聚之地、成长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2.2 互动境遇是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

技术经理人主要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这其中便会面临许多由环境因素产生的问题包括技术经理人受重视程度不高、人才群体缺乏、资金风险机制不健全、新兴职业激励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内外社会环境因素也影响着优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目标的完成。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提出互動仪式的建立与互动过程中的环境息息相关,不同的互动境遇将会产生不同的较为稳定的互动仪式。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到市场从而实现政治的产业化落地需要面临诸多环境的变化,技术经理人所需要面临的社会环境从实验室转变到市场环境,而本身经历沟通者、交接者、服务者、市场推广者等多种身份的变化,技术经理人应当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身份的转变,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环境变成本身较为习惯的互动境遇,在工作环境、互动境遇中完善工作效率,并努力优化现有的社会环境,稳固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3 情感能量是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

作为复杂人,技术经理人所面临的沟通群体均具备经济与社会双重性质,社会主观意识是影响一支优秀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关键阻力。技术经理人仍被社会群体所认知成为“技术中介”,接受度不高,不被信任是工作开展的难点所在,亟需引起关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强调互动中需要着重关注情感能量。作为一种交往的关系纽带,情感能量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多重互动而产生无条件支持对方的心理回应会形成强大的情感能量,而该能量则是稳定关系的强力支撑。因此互动仪式链理论要求技术经理人应关注到社会群体间的情感能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仅仅只是工作角度的科技成果转化,这其中发生的双方情感能量的交互也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科学家、企业对技术经理人的信任将会给予技术经理人极大的工作热情,并且情感能量不仅在技术经理人本身,也在于环境给予技术经理人的力量和支持,政府、市场对技术经理人的信任,也能加速增强技术经理人对于本身职业的自信程度。

3 激励、信任、实践、交流: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

3.1 优化政策激励环境,夯实技术经理人组织建设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升中,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始终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相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也是将创新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的有力联结点。高层次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强有力的智力资源,技术经理人队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与科技成果转化从资源投入、发展及最终产出的全过程密切相关。

将“激励”作为夯实技术经理人组织建设的主要原则,优化现有对技术经理人的政策环境,以“丰富激励内容-强化激励性质-加强激励引导-完善政策功能”的思维模式,综合施策精准布局技术经理人的政策激励体系,出台适合激励技术经理人整体队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福利措施和保障制度,处理好科技成果供给方、需求方、技术经理人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的政策激励环境更具体、更具可操性、更具人性化,全方位、多角度激发技术经理人的服务热情,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中来,全面发挥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让人才资源优势在科技成果转化事业中全面迸发,逐步建立起专属于技术经理人队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链。

3.2 建立认知信任关系,营造技术经理人队伍良好工作氛围

良好认知信任关系的建立是技术经理人开展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一方面大力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事业,厘清技术转移转化的全流程,让社会群体全面认知技术经理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专业性,改变社会群体对技术经理人意识认知偏差,重建技术经理人与科学家、企业家、市场等多元群体之间的认知模式,为技术经理人的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扩大技术经理人工作交流的范围,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增强多元群体间的信任度,让科学家、企业家放心的将科技成果交予技术经理人来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其次,进一步扩大技术经理人的服务体系和范围,鼓励、呼吁、号召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功能区、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积极搭建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吸纳优秀的技术经理人发挥技术优势,为技术经理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3 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提升技术经理人队伍的服务质量

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是保障科技服务质量的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技术经理人培训模式,将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队伍、领军人才和技术经理人,纳入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一方面制定专属于技术经理队伍建设的培训制度,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和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吸引优秀的人才学习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知识,充分激发其对科技服务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扩大技术经理人职业的认知度、广泛度。

另一方面将技术经理人培训作为专业性学科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建设,在高校、职业院校等地开设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广泛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活动,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开展成果转化的相关培训,提升成果转化意识和服务能力,并支持技术转移行业前沿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丰富技术经理人培训课程。在培训定位的选择上是一种创新。并且将技术方向和市场价值的关键要素作为主要关注点,在技术经理人课程设置中加入“三实”-实操、实习及实践,邀请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机构与高校、教育机构联合进行实践能力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人才的联合培养,鼓励并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机构设置技术经理人培训点位,通过采用帮带模式着重培育技术经理人后备人才的实践能力,保障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打通沟通交流渠道,增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内生动力

激发多元科技主体原始创新内生动力是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实现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技术经理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元科技创新主体间的信息资源畅通,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成果中试、创新创业等信息资源汇总,构建资源供需对接、信息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供完善的资源渠道,为技术经理人展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与此同时,推动并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积极引导并鼓励技术经理人与多元科技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不仅将动态的、发展的科学技术价值稳定提高,全面发挥技术经理人队伍与科学家、政府、企业群体之间的协同产生价值,让技术经理人作为鼓励科技主体开展的先进科技原始性、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全方位增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内生动力,为科技成果转化事业贡献服务力量。

参考文献

[1] 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J].河南科技,2019(08):1-3.

[2] 李婳婧,谢秋琪.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03):101-106.

[3] 张明喜,郭戎.从科技成果转化率到转化效率——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3,27(12):85-89+139.

[4] 邓昕.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J].新闻界,2020(08):40-47+95.

[5] 互动仪式链[M]. 商务印书馆 , 兰德尔·柯林斯, 2017.

[6] 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52-157.

[7] 潘建红.以高质量科技政策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4):60-65.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4.005.

作者简介:雷伟,(1984.7.27),男,四川成都, 本科 科技管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服务。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