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与传统价值阐释

2021-03-24 09:36殷开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现代化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中,选择合适实践案例,将”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理想与使命担当结合传统的“横渠四句”旨趣加以融合,强化使命与担当的课程思政目的,是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凸显国家治理的民本精髓与对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期许。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传承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美丽中国;现代化;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中国”是大学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研究生课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章的重要内容组成。结合地方实践和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中国” 内容和意义的深入分析与解读,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对该建设的认知和投身该服务的热情,因此,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题,也是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的中的重要结合点。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

第一,在案例选择上要凸显美的价值和与之匹配自然观。浙江安吉的天荒坪镇是该专题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代表。天荒坪是安吉非常纯粹的一个山区镇,“八山一水一分田”,但这个镇也是安吉历史上最强的工业经济强镇:一个镇有三家水泥厂,利用山上的石灰石烧水泥,产生很大污染,也破坏了山体。同时还有石料场,企业从山上挖下来花岗岩,切割、磨光,这都是污染很大的产业。在“建设美丽中国”的选择下,他们关掉了污染企业,复绿复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天荒坪镇的余村,历史上是天荒坪镇的经济强村,也是生态破坏非常严重的村。在政府和群众取得共识后,我们关掉了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建成了一个全生态的村庄,大力发展旅游业。在生态得到大力改善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余村村口的大石头上刻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尺度,受到习近平同志的肯定,并在全国各地引发了学习的热潮。近年来以安吉天荒坪镇余村为代表的诸多地方,他们在发展路径选择上的成功转型,凸显了敬天悯人的传统价值取向,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普通民众,从而成为我们在课内教学中选用的典型实践案例。

第二,在案例整理中重视服务于民生福祉的价值取向。在结合案例进行“建设美丽中国”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在一地实践的基础上,重视从惠及一部分人的先富到惠及广大基层民众的共富,应强调价值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次,教学中要强调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使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领域能够带来重要的战略指引效果。再次要择优地讲好其对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创新,阐明其要义——看似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又有一定的底层历史必然性,“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价值引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明最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选择。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身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和责任担当仍然停留在大学生的心底,从其价值视角出发,适度阐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朴素价值意蕴,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当代中国人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勇敢担当和殷切期望,更能引发全民的共情与认同。

第三,重视案例中体现的“美丽中国”的底层价值与传统底蕴的结合。结合教学层次的提升,我们要从深入挖掘并创新使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在本专题中我们将是“关学”代表人物张载的“横渠四句教”配合“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诉求进行适当的阐释与发展。当个体形成积极的生态价值导向,不贪婪索取,不靠透支自然承受能力的发展来获得一时的富足,人和其所在的环境就会在天地之间保持一种良性发展和循环的关系,真正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追求“幸福生活”助力,凸显“天地之心”和“生民之命”。

二、课堂教学实施中对传统价值的侧重

首先,要在教学中讲好“天地”本色之美,形成尊重天道自然价值认同。才有可能实现“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生态文明图谱,要保证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提升民众福祉,从而使更多的民众从这种良性的生态关系中普遍感受到“自然之美”及其帶来的实惠。

其次,教学中对民生与保护自然关系的解释要妥当。我们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不能以牺牲生态的代价寻求一时的满足,而是要寻找现代化与生态美的结合点,在二者的共生中建设美丽中国。内容讲授中必须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

再次,教学中应突出强调以创新发展推动仁民爱物之实,落实所“立”之“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依循自然规律的发展,不是以“天地”之名否定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离不开创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充分的发展才能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客观条件,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让中国人民摆脱了一穷二白,实现了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而让广大中国人民获得了生存的尊严,这本身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只不过是早期阶段的“美丽中国”之心。

最后,强调人性的 “复归”。“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初心”式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发展对西方“工具理性”发展模式的学习、规模扩张和持续加速,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凸显。人们对“绿水青山”的渴求构成了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规划中的主要前提构件,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得到进一步的推进。生态的美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所依赖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之美是美丽中国的生态家园,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为天地立心”的努力,回归到最初,就是要教育学生以敬畏之心面对自然、面对发展,服务社会,方能推进“建设美丽中国”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宏伟目标,达成“为天地立心”的奋斗初衷。

三、重视其案例选择与传统价值阐释结合的意义

如此讲解“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意蕴,凝练并契合了“为天地立心”的文化精髓,将中国传统的世界大同理想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汇集于一堂专题课,从而为当下中国解决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和确保在到世纪中叶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提供了智慧源泉和模式参考,以供当代供大学生斟酌,同时,通过其对民生福祉及人类解放的深层次解读,为广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和自身解放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可资借鉴的育人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借传统的“横渠四句教”,并与之相契合地讲解“建设美丽中国”一课,在讲好理论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践行课程思政的使命,使传统理论教学和当代实践探索的需要进一步匹配,是教学中的深入探索,也为当今世界解决发展中所遇问题提供了探索与示范,必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长足进步和美好生活追求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人民出版社,2016-05.

[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3).

[3] 习近平. 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J].学习活页文选,2017,(第30期).

[4]张宏杰.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55.

[5]杨蒋超,贾璇,牛绮思.外国朋友,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东西带回家[J]. 中国经济周刊. 2017(Z2): 144-145.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从十九大看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EB/OL].[2017-10-25]. http://news.hexun.com/2017-10-25/191358381.html.

基金项目:浙江省十三五教改项目(jg20180112);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6JDGH133)

作者简介:殷开达(1977—),男,博士,讲师,技术创新伦理与创新品格研究。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