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非遗手工艺缠花的传承与创新

2021-03-24 21:20王瑾赵晨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王瑾 赵晨希

摘要:非遗文化融入生活是新时代的要求,保护和传承非遗手工艺品是必然趋势。河西缠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技艺新异,但近年来,非遗缠花却面临无法传承的危机,研究发现非遗缠花与时偕行是对河西缠花进行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措施。本文通过模拟法、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利用地域优势,结合河西特色,如张掖等地,制作出潮流化、市场化、生活化的手工艺品,对传统非遗手工艺品进行转型升级,进而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创新非遗手工艺品,带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非遗缠花;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河西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道,也是古代中国汉地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河西走廊地域特色鲜明,因此,通过分析河西非遗手工艺缠花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我们利用了地域优势,有效的宣传了非遗缠花和培养了河西缠花的传承人,做到了传承与创新河西缠花。

一、河西地区非遗手工艺缠花现状分析

缠花是源于宋朝时期,在当时一度成为潮流,盛行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用色彩艳丽的丝线和铜线缠绕裁剪的卡纸,用一片片的卡纸拼接而成的立体款型的手工艺品。目前,国内主要研究的是英山缠花、闽南缠花、中国台湾缠花在制作工艺、材料和色彩等方面具有其艺术特质,而存在与中国内陆的河西走廊地区的非遗缠花却面临着时代的危机。

河西地区非遗缠花存在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年轻一代的思想文化紧跟时代潮流,具有高尚的审美追求,且缠花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设计;二是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手工艺品并不“感冒”,缺乏大量专业且具有设计美感理念的手工艺传承人;三是河西非遗缠花制做材料昂贵,工艺繁琐制作花费大量时间,成本高效率低;四是河西缠花脱离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国内知名度低。

非遗文化曾经鲜活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却面临无法传承问题。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中指出: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1]政府发布的文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对河西缠花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已经刻不容缓。

二、明确河西地区非遗手工缠花发展方向

在河西走廊一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丹霞,研究分析通过将非遗缠花与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依靠张掖景区的知名度来提高了河西缠花等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的知名度,以此支持河西走廊地域特色文化和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发展。因此,我们树立了创新的理念、坚定的信念以及当代审美的角度,用独特的制作技艺,将缠花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

“传统工艺,就是要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2]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了一副色彩奇丽的七彩丹霞文创产品,真正做到了从保护、传承和创新这三个方面的探究研究,使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结合了现代审美角度,提高了河西缠花的知名度,最终使得非遗缠花焕发出了属于河西地区的时代光彩。

三、河西地区非遗手工缠花传承与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非遗手工艺缠花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对于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创新发展,可以借助于现代设计理念,对具体的传统工艺产品进行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外观和功能的重新设计,以激发消费者使用和消费传统工艺产品的愿望。”[3]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从缠花的造型、材料、技艺和色彩等方面研究分析,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独特的审美来实现对非遗缠花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一)造型的创新

传统缠花民间色彩浓厚,且款式繁琐,导致不被人们关注。“缠花融合了绘画、纸艺、编织等多种工艺,是空间的艺术,有着‘立体绣花’的美称。”[4]当代人更追求简约大方的设计且喜爱小众化产品,所以我们在设计理念中进行了分解,立足于传统的工艺手法结合现代美学设计进行再次制作,制作出了生活化、时尚化的精巧的作品,例如:胸针、首饰、校标等文创产品。

(二)培养传承人

我们通过与资深的非遗文化研习者和美术设计老师合作,利用了高校资源,在河西学院开设了非遗手工艺品培训班,培养部分非遗手工艺缠花的传承人,通过基本功裁剪练习、染色等专业培训让更多的喜爱传统手工艺品的大学生了解河西缠花并掌握了其制作工艺,制作了具有当代审美价值的手工艺品,将中华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三)质料方面的创新

由于缠花所需的桑蚕丝线和天蚕丝线,虽其色泽柔和鲜艳但丝线色彩较少且为昂贵,成本会大大增加。“缠花材料简单平实,都是生活中比较易得的材料,是一项非常平民化的民间手工艺。最主要的传统材料是蚕丝绣线,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棉线、涤纶线等也在缠花中有所应用,呈现出更加多样的质感。”[5]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七彩斑斓。为了将缠花与七彩丹霞结合起来,提高缠花的保存时长,我们将白色棉线进行了染色、固色,在缠绕时结合了蚕丝和棉线,使得缠花彰显出了七彩丹霞的自然之美,增加了其作品的质感和美感,在审美角度上,整个缠花作品简约而精致,从而提高了缠花等一系列非遗产品的知名度。

(四)宣传与推广方面进行创新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发挥了“互联网+”模式,利用直播多元化,借助抖音、快手、B站等常态化宣传平台,让非遗产品进行转型升级,以线上直播教学、直播带货等方式吸引广大群众对它的了解和热爱,从网络上提高了河西缠花的知名度。并且我们将新一代的文创产品投入市场,与其发生了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带动了非遗文化的发展,提升了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的附加值,对河西地区非遗手工艺缠花起到保护、传承和创新的作用,使得河西缠花在新时代焕发经济价值。

四、结语

河西地区非遗缠花的传承与创新在打破以往将缠花局限于民間红白喜事、婚嫁服饰、鞋帽等方面的应用,从新世纪年轻一代的审美角度来制作出了更具河西特色的文创作品,大力支持了河西走廊地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6]“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7]本文通过了结合河西走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设传承人培训班、创新制作材料、利用抖音、微博等方式,制作出了胸针、手链、发夹等首饰,或抽纸盒、纪念品装裱壁画等日常用品,推动了传统非遗手工艺品的活态传承。但河西缠花在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路径,我们将继续进行探索其路径,让河西缠花在新时代焕发了经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2011年2月25日

[2]陈岸瑛.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目标和标准[J].民艺,2018(05):52-56.

[3]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J].文化遗产,2020(01):147-153.

[4]胡晓洁.英山缠花的艺术特色[J].装饰,2012(06):99-100.

[5]张慧娟.非遗“缠花”的艺术特质与创意转化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8):355-360.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7]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党的文献》2018年第5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西学院第十一批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河西地区非遗手工艺缠花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为21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