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需求的高校殡葬数字博物馆内容构建

2021-03-24 01:36伍建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教育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其教育功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高校充分发挥各学科各专业的学术优势,在校内建设起专业或学科数字博物馆。殡葬数字博物馆也成为了高校数字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专业影响,为广大民众科普殡葬文化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庞大的资源背景中如何遵循博物馆的特点,应用数字媒体的优势,构建服务于教育的内容成为了殡葬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殡葬,数字博物馆,教育,内容构建

博物馆就如学校一样,通过文物的展示,使受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文物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传承。博物馆是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证”为基础的教育机构 ,为了激发受众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构建展品意义,在选择展品时应该注重展品的真实性、典型性、关联性和结构性等原则。

真实性要求展品来源真实性,数字博物馆则要求数字展品来源真实可考,其信息是对真实文物的数字化客观反映;典型性的展品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内容,让受众获得更多的直接信息;关联性的展品内容可以引导受众产生联想,自我构建情境以及展品之间的相互意义,使受众浸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结构性是通过已有的展品进行展品组织,使展品之间能形成一种引导性的内涵,给予受众以意义的引导,形成思维方向而达到教育功能的实现。

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手段已进入了全面的数字化时代。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迅猛。在教育需求的前提下,许多高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学校资源,也纷纷以数字化手段建起了各种专业性很强的数字博物馆。使之成为形象生动、信息内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和文化科学传承之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自从有了人类的开始,就有了死亡的存在,有了死亡,人们自然就有了对待死亡的态度,从而产生了殡葬文化。殡葬文化是人类历史独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殡葬文化。这种文化是人类对生命认知的体现,是不同时代社会制度、文化、科技、民族、地理、宗教等方面的重要体现,展现好殡葬相关文物有助民众对生命的认知与尊重,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殡葬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成为了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其内容的独特性,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殡葬专业育人要求,充分发挥教育部认定的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现代殡葬服务专业的资源优势,展开了殡葬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殡葬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人类有多长的历史,殡葬文化就有多长的历史,与殡葬相关的文物在现有的博物馆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存的文物在各博物馆也十分丰富,对于数字博物馆建设来说是一笔极为丰厚的资源。由于数字博物馆对文物具有不受博物馆场地限制的特点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使展品资源得到了保证,也为如何选择文物展品,构建博物馆展示内容带来了困难。即使是无限制的数字博物馆也不能无限制建设和展示殡葬数字文物展品,对展品如何归类,形成展示框架也成为了构建殡葬数字博物馆的难题,因此,博物馆展品的内容构建成为了建设好殡葬数字博物馆的首要任务。

根据博物馆内容真实性要求,在构建殡葬数字博物馆内容时,要考虑到能否找到合适并真实可考的展品。尽管很多博物馆的文物大多與殡葬有一定关联,但因建设时间的约束,学校不是文物单位,本身并没有积累相关文物。在短时间内要获得真实的文物素材,适合于从本土出发,挖掘本土能反映殡葬文化的文物,构建数字文物展品资源,以数字形式传递殡葬文化内涵。

高校的殡葬数字博物馆,是殡葬领域的专业博物馆,除了向普通受众科普殡葬文化之外,因学校的属性,还有专业教学的要求。驱动学校建设博物馆,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学校沉淀了相关领域深厚的文物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学校的数字博物馆大多是基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是根据专业的基础和资源建设的博物馆。殡葬数字博物馆的主要目标是服务殡葬专业人才培养,其受众人群是学校殡葬专业的学生。根据这一目标和目标所针对的受众人群的需求,要求在建设内容中是通过博物馆的文物信息,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在构建展品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真实性之外,更需要考虑展品的典型性,学术性的特点,选择本土典型的殡葬文物和殡葬文化的典型。高校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和思想的升华。高校的数字博物馆在通过展品向受众传递它所承载的信息同时,也承担了启迪受众思考和创新的功能。数字博物馆不存在展厅,不存在展架,也不存在实体展品,所以更加便捷自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体展览方式的不足 。殡葬数字博物馆,在于数字展示的灵活性,可复原性的特点,它可以采用三维虚拟的方式,把无法搬迁甚至复制的对象复原,应用互联网的传播,使受众不受时空的限制观看展品。应用数字技术复原实体博物馆中不可为、难实现的地宫墓穴,使之以三维虚拟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以虚拟现实沉浸性的特征,可以复原和重现殡葬博物馆中地宫墓穴的环境氛围,打破时空限制,增强受众的体验感,帮助受众构建知识牵连,把各展品和受众自身的知识沉积形成有机的连接,让受众的知识构成在观看展品时自然提升。

殡葬数字博物馆除了需要展示殡葬静态展品外,在殡葬文化中,更多是殡葬过程之中所应用到的器具,这不仅需要场景的还原,更需要情境动态的展示。因此,在殡葬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建设中,更是可以结合静态文物的展示,以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的方式,应用声响、动画、影视、语音和动态文字构建动态数字情境,把殡葬过程的不同情境展现出来,使受众能直观感受到文物意义和内涵。同时根据数字化的特点,更可以使文物与情境一一链接,使信息传递更为准确。

由此看来,殡葬数字博物馆内容的构建虽然庞大,但也并不是无边界的。为了达到殡葬数字博物馆在教育中最大的应用效果,根据真实性原则,在构建殡葬数字博物馆展品时,可以从本土资源切入,突出本土特点;根据典型性原则和数字博物馆的特点,可以根据殡葬专业领域的特点,找出殡葬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内容和实体博物馆展示困难的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使之形成虚实互补,最大化地显现数字博物馆的特色,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根据关联性原则和结构性原则,在构建内容时,应把展示与情境构建融合,把展示内容划分成为不同的主题,通过主题使各展示对象形成有机的关联,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给展品赋予生命的内涵,并通过各种数字媒体形式,把展品所能承载的信息以不同的角度释放,使受众获得知识并得到启示,拓展其思维而得到全方位的教育。

殡葬数字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相比,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有其特别的意义。殡葬与死亡紧密关联在一起,每一个人对它既有一定的认识,又有一定的心理回避。它既能给受众带来恐惧,也会带给受众好奇和神秘。高校可以应用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组织好内容,消除殡葬中消极的因素,最大化传递积极阳光的内容,使之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是殡葬博物馆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兰维.建构主义及其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02):144-148.

[2]吴迪珂.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的比较研究[J].人文之友.2021(05):179-180.

简介:伍建平(1970年4月---),男,汉族,湖南新化人,教授,工程硕士,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虚拟现实,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虚拟现实展示应用。

项目基金:本文系 2020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育需求的殡葬数字博物馆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C0104)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伍建平。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