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1-03-24 14:12陈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陈莹

摘要:近年来,上海在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基于上海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体系不够成熟、思想认识不足,以及政府、企业、高校缺乏联动等问题,从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政府引导与企业合作等方面给出完善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向于求稳,热衷于进入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没有对自身的创业能力进行充分培养和挖掘。因此,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国人传统的求稳就业观念,充分地培养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上海市逐渐成为国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高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的重中之重,在上海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下,多所在沪高校逐步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上海高校获得13项金奖,11项银奖的好成绩,上海市继续蝉联省市优秀组织奖。因此,本文结合沪上4所头部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提出一些思考,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二、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上海政府与高校密切合作,为高校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依托各类政府、高校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基金资助,涌现出“饿了么”“泰坦科技”等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同时,集中各高校优势资源,共同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上海的大学生开设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就业指导等精品课程,让“互联网+创业”真正惠及到大多数的上海大学生。

同时,各个沪上头部高校也在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方式与方法。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通过科学精准的三重辅导模式与亲身实地的创业见习锻炼,让大学生真正学习到创新的真技能,创业的真本领[2];复旦大学充分构建了满足不同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育链,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合作资源,汲取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方式与理念;同济大学将同创谷打造成覆盖校内校外的品牌项目,成为联系校地合作的桥梁,既为高校创业教育搭建了更大的舞台,也为地方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创新活力;华东理工大学充分探索师生共创模式,完善双创课程,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3]。

三、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够成熟

上海几所头部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全局来看,上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上升空间。创业教育更多是流于表面的理论和活动,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和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多缺乏长期规划,实际成果较少。不能将创业教育真正的融入人才培养和学业教育过程中,很难真正的挖掘和培养大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4]。同时,匹配创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能够适应创业教育课程开展的教师依旧缺乏,很多高校被迫让非专业人员担任创业教育教师,造成课程教学内容因循守旧,单向讲述的传统教学模式也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需求。

(二)大学生群体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自幼接受的传统就业观念,相较于创业,大学毕业生更愿意通过校招、选调等途径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大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单薄,仅认为资金是创业的决定性因素,而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学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也不置可否,参与度较低。

同时大学生对创业环境与政策缺乏了解信息渠道,对创业过程与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或盲目悲观,认为创业仅是个别创新能力特别强的或家庭经济基础特别良好的学生所适合的途径,对自身的能力自我否定;或盲目乐观,对创业难度与创业风险的认识不足。因此,上海高校亟需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认识方面专业、正确的引导,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惠及面。

(三)缺乏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联动

目前的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高校层面,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尚有欠缺,亟需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目前,上海高校与上海和其他地区的政府都在这一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建设了大量的创业基地、创业政策帮扶平台等,但仍然存在创业教育项目理论化、片面化,与社会需求与企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契合度不高,无法对大学生创业起到切实的指导和推动作用[5]。

四、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坚持育人为本,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变的核心,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今后愈来愈重要的一環,更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不能流于表面,停留于理论研究,要将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让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让创业的需求成为学习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在实战中淬炼创新思维,再反馈于科研之中,进而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进而带动就业。

(二)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师创业教育能力和素养培训

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增加创新创业素养培训势在必行,同时还要配套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指标。引导教师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方式与方法。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进入企业交流学习,真正了解创业需求。同时吸引校外专家走进来,引进创业校友,企业家、专业投资人,研究者等担任创业教育导师、顾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构建校内教师、创业导师、创投导师三导师制,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三)发挥政府职能,保障创业帮扶施策精准有效

上海高校能取得良好的成果,离不开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精准施政,上海市政府应当继续坚持,其他地区也应该学习上海经验,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指定对策,同时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协调合作,保障创新创业帮扶政策的有效落实[6]。通过优化创业环境,保障金融政策支持,及时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与落地。要积极完善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样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发掘机制,实现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推進协同联动,构建“政-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坚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联动,搭建高效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创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沟通合作,厚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土壤[7]。创业教育如果行之有效,则社会收益,学校收益,企业收益。因此需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资源共享沟通平台,政府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利用创新优势与人才聚集优势,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产生和孵化,而企业可以提供创业机会与创业指导老师,帮助大学生了解行业和市场动向等信息。

五、结语

高校创业教育是解决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上海市在探索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培养、校企校地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其他高校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实现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渐完善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成长渠道与发展机会,让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覆盖每一个大学生,实现想创者敢创,敢创者能创的良好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21.10.12.

[2]侯士兵, 冯霞, 玄雪梅. 双创视角下优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2):27-31.

[3]秦添, 张正清, 胡欣敏, 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16, 33(04): 19-23+27.

[4]宋晓宇, 王成科.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 2017(10): 31–33.

[5]王锦丽. 高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南方农机, 2017, 48(12): 183+194.

[6]卓婷婷, 苏彤. 基于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7(11): 122–123.

[7]吴彦宁, 赵士海, 罗远渊. 江苏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 2013(06): 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编号:C2008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