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

2021-03-24 15:34李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教学改革

李双

摘要: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思政课覆盖面广,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和关键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共享的便利,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教学改革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位置,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有力保障,混合式教学则是改进思政课创新模式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多元化融合的路径以系统、信息、控制、突变等为基础,以多维空间理论为重点突破口,使教学信息个性化、课程学习动态化、资源使用便捷化、管理科学透明化的具體特征,在实现创新教学改革、促进资源共建与学科交融,提升人才素质培养、保障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引领作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依托,构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融合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推动大学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新发展。

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

1)秉承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命运联系的品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集中表现在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的重中之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前沿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减少枯燥的理论传授,在教学中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2)常怀崇高的责任担当精神担当精神要求有原则、工作负责、传播正能量,勇于面对矛盾,正确处理危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责任担当精神表现为个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对党和人民忠诚尽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持续奋斗,尤其是需要广大青年勇挑重担、身体力行。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应该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新时代高校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常怀一颗担当之心。

2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

2.1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贯穿学校办学治校和事业发展始终

要以培根铸魂为核心点,通过主题党日、微党课、第二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强化价值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攻坚点,结合实际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着力点,构建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交融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优化总体布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点,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夯实人才基础。

2.2联合与突破:借助新媒体重塑线上线下“三全育人”智慧课堂

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需坚持系统化与体系化育人,坚持“三全育人”的教学机制。2020年4月颁布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在政策号召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智慧课堂”,运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新媒体+思政”模式的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政课堂。教师可以使用智慧树、超星学习通、尔雅等高等教育平台辅助教学,充分借助这些平台中的签到、抢答、小组讨论等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借助钉钉、学习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教学软件,结合PPT课件、思想政治学习视频,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精品课程。

2.3增强“理”“例”互补融合效果

“理”和“例”是思政课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理为例之体,例为理之用”。“摆事实,讲道理”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策略,把教学中所体现出的观点、重点、难点,采取科学的方式予以解答,成为主流形式。发挥“理”的育人作用,“理”体现出两个必备条件,分别是事实充分和说辞令人信服。当然,在学术界这种方式相对合理受用,在尊重事实和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得到普遍认同。在舆论界掺杂个人情绪和利益,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立场论说,强大的舆论导向在权威面前显得不对等。鉴于“理”的客观性,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课前导课、课中授课、课后结课、课外延课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同时,增强“例”的科学价值。“例”来源于文献和教学实践,是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有力依据,将相对封闭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互动的具体方式,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精神动力,从而达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当理论需要消化时,可通过案例的重点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从不同层面分析、不同角度理解,形成客观理性认知。在注重教学互动方面,案例展示相对直观,运用方法灵活,学生理解透彻,便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还可以通过现代教学平台巩固学习。总之,有机融合“理”“例”,有助于破除思政教学内容“散、浅、泛”的陈旧问题,引导教师挖掘能塑造学生人格的教学内容,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动力,实现思政课教学体系科学严谨的创新性转化。

2.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

高校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領域,使各方面、各层次的工作平台紧密衔接、有效运作。在网络时代,高校尤其要坚守网络阵地,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高校对网络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颇为重视,但仍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由于缺乏专门的沟通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不如同预想般顺畅,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寻求同辈的帮助。同时,学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需要沟通平台来表达自身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与学习通、智慧树等相关企业合作,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充分利用数据整合与智能推送等网络技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及时化解网络负面事件对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亦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转变惯性思维,突破认知局限,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主体意识、主体责任,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积极面对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网络时代的话语方式转换极为明显,虚拟空间下的信息共享方式取代了信息的单向交流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掌握网络流行概念,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用“听得懂”的话与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实现二者的有效沟通。

2.5掌握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尺度

必须注意,在思政课教学中,信息技术始终应从属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用心的教学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教师的地位始终是主动的,信息技术始终是服务于教师合理的教学理念和策略,运用信息技术是让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更加完美,并有效实现。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如果只是过多地关注平台或者注重技术的使用,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比如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课堂中流于形式的图片、视频、教学软件的播放和使用,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或审美疲劳。因此,教师要拿捏好“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合理分配线上线下时间,课堂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2.6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支撑

首先是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对党团组织的工作指导。在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比学生有更丰富的工作经验、更深的理论功底,教师是党团组织的主心骨。高校要提高教师指导党团工作的积极性,让党团组织的运作更加富有成效。其次是创新党团组织工作方式。党团组织要切实将自身的功能定位由发展学生入团入党转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学生党组织的思想核心定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模范作用,营造积极上进的政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作用,拓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最后,适当放宽入团入党限制,有效扩大党团组织基础,吸收更多的党团先进分子,有利于减轻学生为加入党团组织的学习压力。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改变,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没有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遵循的规律没有改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找准时代特点,体现问题导向,追踪、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设、环境建设、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方法建设、队伍建设,充分调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忠政.信息技术与地方高校本科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3]赵庆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18(5):162-167.

[4]叶三俊,管新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63-65.

[5]李红勃,杨灵.政治与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9.

[6]秦宣,肖贵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2-19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