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2021-03-24 03:05苏红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劳动教育高校学生

苏红艳

摘要: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缺少劳动教育,导致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知识与技能水平有限。学生在接受高校教育过程中,无法通过自身的劳动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限制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形势较为紧迫。在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需要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在此种形势下,需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明确劳动教育现状,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把控好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高校教育

目前社会经济进入常态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的改进与创新,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由于高校劳动教育较为薄弱,使得高校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知识与技能等存在不足,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高校针对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以探寻和摸索出劳动教育的新方法与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1.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担负着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在社會、经济、文化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高校纷纷开展劳动实践课,并设立了实训基地,希望通过劳动知识与技能教学,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劳动,切身体验劳动,完成学生劳动素养的良好培养。劳动教育政策已经在高校开始实施,在政策的督促下,确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设立终生发展目标,成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新方向。

劳动是人们依靠双手换取劳动的报酬,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人们从中可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劳动教育可让人更加深入的去认识劳动,了解劳动的本质和内涵,以此才可完成个体劳动素养的升华。高校劳动教育政策经过几次的改革,形成了当下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于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逐步健全学生的人格。高校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像邀请劳模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劳模的思想带动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或是以大国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将劳动思想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借助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在实际的劳动中,获取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完成劳动技能的培养;三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方向,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夯实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力基础。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以新的姿态、新的理念,开辟新的劳动教育模式,赋予高校劳动教育深厚的时代内涵。

从高校教育本身来看侧重于智育与德育,相对忽略了劳育,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劳动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甚至是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按照高校的要求,完成宿舍内务的整理。部分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怕热、怕冷、怕苦、怕累,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此外,在高校实践类专业课程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技术熟练度不够,以及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就业较为迷茫,在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即使完成就业,由于敬业精神不够、害怕吃苦受累而选择离职,成为啃老中的一员。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强化劳动教育的力度,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接受高校德育、智育的同时,接受到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

2.新时代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加强劳动课程开发工作

劳动课程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着高校劳动教育的质效。课程是学生接触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前提,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实践操作的劳动教育迁移至课堂教学之中,以此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教学方案等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各项要求,一是在劳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应从观念、知识、技能入手,保证教育内容与当代学生的适应性;二是课堂形式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形式显然不适用于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在保留专业课程教学优势的同时,结合实际学情,还需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节奏、教学活动等进行优化调整,达到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效的目标。总而言之,劳动课程内容设计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当延伸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教学活动要具备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以为学生打造一个精妙、全面、有趣的劳动课程。

2.2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使用校园文化环境感染学生,将劳动素质培养理念传输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学习校史、校训,了解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高校领导、教师、学长们的辛勤付出,引导学生学习前辈吃苦耐劳精神,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劳动素养。或者是借助劳动节、国庆节、建军节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参与一些公益性质的劳动活动,像打扫公共场所的卫生,宣传维护城市环境、垃圾分类,身体力行、动手实践,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之中,达到增强认识、提升动手能力的目标。此外,鼓励学生成立卫生责任小组,由学生自组织、自管理、自运营,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生管理的融合,服务于高校卫生各项工作,培养学生劳动自觉行为。

2.3凝聚劳动教育合力

高校劳动教育的参与主体有学生、教师、学校本身,以及学生家庭、社会等,各参与主体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力才可实现预期的劳动教育效果。一是高校方面,要深入分析研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需求,摸索总结劳动教育实践经验,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工作中,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充分践行高校教育使命;二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二道防线,其在劳动教育中主要负责基础性的引导,高校为劳动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最大化的支撑;三是社会教育,其为高校教育提供场地、人力、物力等支持。高校作为参与主体中的主导者,需发挥自身教育的职能,转变各参与主体原有的观念,以及为各参与主体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做好后勤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做到每一项劳动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开展,学生无论是在家、在校,还是在社会进行实践锻炼,都可实现劳动技能的培养。

2.4最大化利用第二课堂

劳动教育需要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动手操作并行,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生身边的深度渗透。像在高校学生各项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包括了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进行劳动正方向的引导。或者是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比较常见的有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发明创造、展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劳动,并收获劳动成果,进行劳动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学生劳动教育在学生活动中的融入,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以增强学生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高校通过劳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与精神,将正确的劳动观念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的劳动理论知识,在课外,进行校园劳动文化的构建,借助环境感染学生,并采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劳动思想与劳动行为,形成对学生劳动素养、劳动精神的培养,充分践行高校的育人使命,回归高校教育的初心与本质。

参考文献:

[1]范祯樱.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育观察,2021,10(18):3.

[2]王强,田备,方正泉.新时代高校后勤的劳动教育功能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

[3]迪吴.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基点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3(16):88.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劳动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