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

2021-03-24 06:05潘昌龙刘琦屠新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机械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潘昌龙 刘琦 屠新豪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向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资源,将基础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实践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机械的传统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企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教学改革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必须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协同和引领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授课过程中。随着机械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机械制造工艺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制造目前正向着高度自动化、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校企合作理念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与企业建立的一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留住企业资源,提高就业率,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与企业一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型人才。校企合作是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大中专院校的新的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是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提供实战化的演练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学校则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等内容的培养,以此实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双重培养,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二、“机械”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需要精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课程思政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完美融合。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专业任课教师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不足,没有清晰、完整的思政育人计划,或者不知道需要将什么样的思政教育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找到专业课知识点和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结合点。如果不能把课程思政按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上课内容随意穿插一些思政内容,或者在上课时随意发挥一些思政内容。这样的课程思政方式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没有有效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导致这些思政内容听起来比较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无法把专业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相联系,教学效果往往不好。

三、校企合作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素质培养流程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它由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部分构成。在中国制造2025和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按照合作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吉通工程师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落脚点主要侧重于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校企双引擎”工程师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成员由指导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组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活动计划,将企业的项目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不断发现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重构知识体系,团队合作开展问题讨论,定期举办创新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循环的闭环系统,坚持持续改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螺旋式提升。

(二)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基于企业需求的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在于以“多层项目、能力推进”为原则,研究基于“产-学-研-用”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利用平台项目,即企业实际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分三年制,实现分阶段、分层次、能力推进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师生共创平台、校企共建研究院等平台等。在研究生培养第一年强调学生基础能力,以高校教师为主导,强化学生学业基础为抓手;第二年引入企业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为主;第三年强调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创新思想引领,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机械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等,积极研究企业需求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通过完善高校与企业项目联合创新培养机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开放式可持续获得知识能力。因此,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与企业实际创新需求的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三)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订单组班,学徒培养,校企共同成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校企师资混编团队,共同制订学徒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准员工培训环境创造,建成与企业培训中心一致的校园分中心。以初级服务工程师岗位职责和标准进行能力分解,重塑课程体系和内容,遵循“工学交替”“能力进阶”的培养原则,将能力单元的培养与初级服务工程师的实践技能单元相统一。以任务驱动,模块教学的方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人才精准供给和质量提升为主线,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刺激和调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强化专业内涵和外延同步建设,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在师资培养、人才质量、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建成了企业培训中心2个,搭建协同创新平台1个,师资混编队伍2支,混编教材6部,开放企业培训资源账号5个等,有效支撑了专业高质量发展。机械专业陆续建成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的国家级骨干专业,交通工程机械省级实训基地,获得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立项等。

结束语

机械这门课程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教育资源及实训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课程中的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小盼,马丽,潘玉荣.关于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课程改革项目研究[J].数码世界,2019(12):195.

[2]户春影,董晓威,金中波.基于“机床数控技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0):38-39.

[3]周枫林,余江鸿,廖海洋,王雪.“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277-278.DOI:10.19475/j.cnki.issn1674- 957x.2019.17.146.

[4]胡安水.职业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06):232.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6.209.

[5]刘晓明,曲鹏.基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浅议[J].价值工程,2018,37(07):176-177.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8.07.071.

猜你喜欢
机械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调试机械臂
简单机械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