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03-24 10:36王一茗杨双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王一茗 杨双

摘要:当前全球化的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播形式难以适应当前急剧变化的环境,所以必须要创新传承方法与传播路径。高校既要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又要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零距离对接相关职业岗位及就学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引言

传承是非遗得以延续的唯一手段,它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而传承是要靠人来实现和完成的,非遗的承载者是“人”,而非物。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了传承人,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很多优秀的非遗项目都是“因人而存”,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困境。在此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地方课程教学结合,能够使课程设置更加多元,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彰显特色,自主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开展自主学习。本文旨在分析探究在高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

民族自信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属于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應当正确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范围广泛,应鼓励社会的各行各业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队伍中。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创新,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生必须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过程中,应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当前的主流教育阶段。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步密切,中西方文化交流趋势加大,而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崇尚西方风尚,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等,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不足。所以,将高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合,逐步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地发扬和保护,这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优途径。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创新

(一)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结构体系

职业院校协同合作,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据了解,全国已经有不少院校开始寻求多方合作,探索非遗类传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例如,目前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与北京联合大学积极磋商文物保护专业的“3+4”中职和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得到了国家故宫博物院的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专业筹备过程的积极指导。“3+4”模式是非遗类专业建设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有益创新,也是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各层级职业院校应加强相互沟通合作,做好中职与高职,甚至应用技术本科的非遗类专业的衔接培养工作,为非遗传承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性虽已被普遍认识,但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尚不成熟、不完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系统、分类系统、价值系统、保护体系等的研究,还很不够。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学科的科学性实质,即客观真实性、专业独特性和有机系统性特征,把偏实用、非专业和松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设成为有学理、有专业和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因此,有学者建议,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独立性的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方法与体系,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基础教育、中职高职教育、大学教育与研究生及以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设与政府决策、人才培养等相结合,以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实训室,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功能

有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只能发挥简单的局部功能,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硬件设施落后,还停留在“认识型实训”阶段,仅仅是从听觉、视觉上有一个感性认识,因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实训室(其中包括文物鉴定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陶艺实训室、文物修复实训室、古籍修复实训室、博物馆展示制作实训室和岁时与风俗实训室)建设根据专业教学要求,适当增加实训室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实践教学办学条件,引进配套的基础设备。例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结合多媒体展示制作技术,以“图文结合”与“实物真假标本”识别等形式展开教学,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认识。

(四)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建设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为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应采用“双师型”模式。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实行“请进来”的师资建设模式,邀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讲学与举办各类讲座,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目前,形成由本系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注重实践教学,凸显专业实训特色

实训活动的开展是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结合《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开展“女红收藏品(流动)博物馆——走进高校”的活动,我们以建设“女红收藏品(流动)博物馆”的形式来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此外,我们还陆续开展中国“岁时节令”实训活动和中国7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的文化活动展示。这种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训活动能有效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培育出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高校必须要明确自身发展位置,创新出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使专业化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成欣欣.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以和林格尔剪纸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4):40-44.

[2]胡秋华,何楚玉,黄嘉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研究——以广绣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4):96-97.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Y5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