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021-03-24 09:51红梅
民生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苗绣苗族技艺

红梅

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在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特色小饰品等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它既能够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又能用产业来扶贫,用产业来振兴乡村,可以作出贡献。”

传统与时尚,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历史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用刺绣的方式在服饰上记录和书写自己的历史。

苗族女性从七八岁开始,便与绣针、绣线和绣布做伴。她们对美的领悟力与创造力,一方面是天赋,另一方面来自日积月累的精益求精。

除去动物、植物纹样,苗绣很少表现具象的生活场景,更多着眼于本民族精神世界的表达。苗族人关于生活的体验和世界的感悟,在绣娘的指尖凝聚成永恒的记忆,幻化成精美的绣品。

改革开放以来,苗绣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通过各种渠道,频频绽放在国际舞台,广受好评。

近十几年来,苗绣作品先后亮相美国时代广场、国内外时装周等,推动苗绣被更多人认知。古老苗绣在时尚界大放异彩,触动了更多国内外服装品牌设计师主动到苗乡苗寨采风,探寻苗绣这一传统工艺,将苗绣元素植入时尚并推向市场,受到消费者追捧。

苗绣这部“无字史书”,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含蓄地向世界分享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使者,增进了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在使命和担当中形成产业

2006年,苗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苗绣焕发了新生。

各級政府在苗乡苗寨开启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苗绣文化发掘。通过命名非遗苗绣传承人、开设非遗苗绣传习所等政策措施,实现对苗绣保护、传承与发展,让苗绣这个濒临灭绝的古老技艺走出深山,成为更多人拥有的一技之长。

进入新时代,苗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肩负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担当。

苗绣作为传统技艺,在精准扶贫中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在贵州,不仅化屋村通过苗绣扶贫车间实现完全脱贫,在雷山县“蝴蝶妈妈的世界”扶贫车间,绣娘们通过培训上岗,坐在家里就可以接到订单。还有松桃苗绣,以鸽子花为载体,带动4000名绣娘在家门口创业。

苗绣产品销往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目前,苗绣产业在贵州已经带动大约50万乡村妇女就业。

在湖南、重庆、云南等地,苗绣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个苗族自治县都努力培养和命名非遗苗绣传承人,都开设有苗绣培训课堂。

进入新时代,苗绣在乡村苗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技艺、人才数量、市场需求来看,具备了产业化的潜力。

苗绣的根在乡村,绣娘们也在乡村,苗绣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保护好苗绣文化、传承好苗绣技艺、发展好苗绣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苗绣就必将大有可为。

打造苗绣生态产业链

苗绣不是独立存在的,与银饰、蜡染、土布、苗药等共同组成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多彩生活。苗绣的产业化,只有与这些产业共同开发,才能形成更大合力。

在保证传统苗绣手工艺原生态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提升苗绣的实用功能,扩大苗绣产品的适用范围来提高产品的活力和韧性。

如把苗绣和蜡染结合,制作抱枕、工艺包、桌布、丝巾等工艺品;将苗绣、蜡染和银饰结合,制作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将苗绣、土布和苗药结合,制作成颈枕、香包、香囊等特色产品,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市场经济中立稳脚跟。

推动“苗绣+设计”融合发展,搭建企业间合作平台,促进苗绣传统工艺与服装品牌、文娱品牌合作,吸引优质工艺美术产业项目合作和社会资本投入。

推动“苗绣+科技”融合发展,吸引相关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兴科技类载体和苗绣企业合作。

推动“苗绣+旅游”融合发展,开发苗绣文化研学游,创新乡村体验旅游项目,在民宿或知名品牌酒店中增加苗绣元素的展示,打造苗绣网红打卡地。

深入挖掘苗绣文化艺术资源,拍摄制作苗绣纪录片,创作一批包括音乐、舞蹈、文学等在内的反映苗绣的作品,围绕艺术品、工艺品、衍生品等多种产品业态,持续发力,做大做强苗绣产业。

加强苗绣的宣传力度,让其文化价值深入人心,提升苗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苗绣文化价值的变现,进一步巩固在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产业规模,加强苗绣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

猜你喜欢
苗绣苗族技艺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苗绣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贵州苗绣中的鱼形象与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