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外课堂的探究

2021-03-24 10:11张晶张广健漆聪陈雅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思维

张晶 张广健 漆聪 陈雅丽

摘 要:根据教育部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课标》),将科学教育的开展时间提前至小学一年级,要求低年级(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科学课,从此看出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已经大幅重视科学学科。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多元化学科,对学生的综合基础要求也比较高,除了室内教学以外,课外课堂上同样要求小学生观察理解自然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响应教育教学要求,本文简述了达州东辰小学从校园、家庭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课堂的课外研究。

關键词:科学课标; 课外课堂; 科学素养;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037-002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课的开设让孩子亲历“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保证科学素养的奠基。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式学习法在课内课堂得到了一致好评,就此,我们达州东辰小学更加深入地将其应用至课外课堂。根据科学课标[1],科学课程本身对于教学环境要求极高,除教具之外,校园环境条件与科学课的有机结合就是达州东辰小学科学课的研究一大方向,充分利用校园所处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优势,让科学课与大自然紧密联系是科学课的持续发展方向;同时,基于家校结合和时间适度管理,将科学课与家庭实验室相结合,成就了达州东辰小学科学课研究的第二大方向,这就是使学生得到了将课内课堂知识再传递与再探讨,与家人进行思维碰撞,进而深化课堂。课内外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知识渗透,得到实用科学,进而发挥不同领域的教育功能与思维培养功能,在实验中认知世界的整体性,提高科学能力。

1.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建立科学课外课堂

1.1校园环境植物为课外指认植物课堂提供基础

当代科学课课内课堂只有40分钟,一般科学老师会这样分配课堂时间,15分钟授课,15分钟实验操作,10分钟讨论总结,所以科学课大部分时间是留给学生的,科学老师一直都在担任引导的工作,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意他们最初的想法,最终从不同角度获得最合适的答案。同样在科学课的课外课堂,以我校为例,将部分科学课堂转移到室外,先从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开始,我校植物种类近百余种。我校科学老师将不同学段孩子带出课堂,指认花草植物,最后随机分配,分小组再次对植物进行名牌整理与制作,包括科名、学名、原产地、用途、花期等。

1.2校园植物为课外育蚕课堂提供了食物来源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中有要求学生养育夏蚕,所以学校的植物——桑树,就成为养蚕课程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我校学生多数来源于城镇,基本没有认识过桑树,更没有养过蚕,根据学生知识需求,合理开设养蚕课程,让他们感悟生命的成长历程,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热爱生活。从采桑养蚕中,逐渐习得科学养蚕方法,培养生命科学素养。在桑树课外课堂中,我们了解桑树特征、了解古人种桑养蚕、了解桑树种子、了解栽培种植桑树、了解桑园管理、了解桑树经济价值。成果要求各个小组选择某个方面进行手抄报制作,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识桑育蚕实践操作能力也逐渐提升,进而达到科学素养的提升。在这个养蚕活动过程中,对孩子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比如整个活动中也有比较冗杂的事情,如何将它简易化,使得孩子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些新的想法,有可能会创新当前的养蚕工具。科学知识与创新的结缔关系由此阐明,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2]。

1.3校园植物为课外种植、小课题研究课堂提供条件

我校开心农场(校园农场)种植分类繁多,瓜、果、蔬菜、以及凤仙花等。7月校园采摘节专为果林成熟之际开启,依托丰富果树资源,创新校本课程,增强了学生珍爱和保护植物、爱护自然的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分享收获等观念,更加深了学生对我校“感知生长”主题课外课堂的生活体验。从除草、播种、浇水、施肥、搭架、引蔓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具体植培课程以凤仙花为例,出芽过程以学生观察和记录破土时间,通过凤仙迅速的生长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生长速度并以周记录生长过程,在学期后半段3月份时开花并进行课题结束报告,并设置生长截止收取种子任务。以整学期课程感受作为课标中认识植物体的标准植物,种植过程中也能培养植物也能产生后代的认知,进而了解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自行选择校园内感兴趣植物单独做小课题研究,比如关于凤仙花的研究、关于多肉植物的研究等,学生选定研究方向,制定调查报告,分析资料,成果展示。

2.科学家庭的建立与构建课外课堂

2.1家庭环境为课外课堂提供操作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境为科学课外课堂提供了可操作性。比如说,家庭专为孩子设置一个独立的家庭实验室空间,为孩子的家庭课外课堂创造条件,孩子可以在家庭实验室里和父母一起做小实验、做小制作、研究某株植物等。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与父母一起探讨科学,从而发展家庭课外课堂研究。

2.2家庭环境为课外课堂提供研究载体

李娜认为,在家庭环境中,家庭和谐程度,文化背景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3]。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目标这四个方向进行培养。在课外课堂中,我们与家庭联手,搭桥家庭亲子互动制作模型或者手工,建立科学家庭教育气氛。

3.社会环境为课外课堂提供实验基地

通过校方与校外植物园、动物园、科技馆等进行良性合作,建立良好关系,为课外课堂提供实验基地。比如说,我校与云顶动物园的良性合作,为孩子提供认知途径,以及参与每周一次的小导游志愿者活动,从了解到掌握再到实操的过程,重复加深印象,进而提升对生命科学的认知。

4.结语

本文通过对达州东辰小学课外课堂的开展实施进行了分析,分别解释了从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构建课外课堂的意义。不同于传统科学课程的是更加重视课外课堂,更加重视科学课堂与大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将探究延伸至课外,更加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加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进一步进行新型现代课堂的探究和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2)

[2]李娜.家庭环境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关系目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7):40-42

[3]陈明真,白宏锋.浅谈小学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与创新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78-79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创新思维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科学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