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最吃劲”时,想起“最给劲”的那首诗

2021-03-24 11:02冀小兰
档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瘟神血吸虫病七律

冀小兰

2021年初,新冠疫情袭击河北。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启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统领防控斗争。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险阻、再度逆行出征。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志愿者也挺身而出,加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队伍中。他们坚守岗位,日夜鏖战,彰显自己的责任与担当。防控斗争到了“最吃劲”的时候。

目睹此情此景,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出自六十多年前一部诗作。其中的诸多信息,也再次给我们传递着战胜疫情“最给劲”的精神力量。

一首着意民生的诗篇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这两首诗的题目沿用了古代民间一种通俗的说法,将烈性传染病称之为“瘟神”,因而消灭血吸虫病则称之为“送瘟神”。在毛泽东诗词中,关注民生疾苦始终是一个主旋律。透过《七律二首·送瘟神》这首以医疗卫生这一民生问题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触摸到诗人在伤时之弊、忧民之苦之时,又欣慰于人民的胜利与伟大。

一生“为人民”的作者

诗篇的作者是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早在战争年代的民歌《东方红》中的歌词,成为了人们对他的最基本评价。

毛泽东熟知中国历史,切身感受过旧中国疫病丛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危害。在毛泽东心目中,卫生防疫始终是群众关切、生命攸关的大事,更决定着人心向背、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关心人民疾苦,情系百姓安危,是毛泽东一贯的政治理念和深厚情怀。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就有了“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等关乎群众生命健康的论述;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强调:“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卫生防疫事业极为关注,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卫生防疫事业的重要方针,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民消灭疾病的举措

在中国,曾经有一种流传久远的灾难。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中,就发现有血吸虫卵。1949年,渡江战役时,许多北方籍战士感染血吸虫病,导致大规模非战斗性减员。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南部和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患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妇女不能生育。毛泽东对此忧心如焚。

1953年,毛主席在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反映江南一带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来信上作了重要批示,并批转时任政务院秘书长习仲勋负责处理。1955年,毛主席亲自提议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6年2月17日,毛澤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

毛泽东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一系列讲话和指示,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特别是毛泽东提出的自上而下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防治机构的举措,开创了中国防治传染性疾病的独特领导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这对于当下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诗中“余江”的巨变

余江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它曾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仅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间,患病死亡达2.9万余人,毁灭村庄42个,2万多亩良田变成荒野,竟成为“头年人种田,二年人肥田”的“棺材田”。

1951年3月,毛泽东派血防人员到余江县调查,首次确认余江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县。1953年4月,他又派医务人员驻余江县进行血防的重点实验研究。1956年,他指示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和卫生部两次派专家考察组到余江县考察血防工作。从1955年冬至1958年春,余江县共发动人民群众3.6万多人,基本上完成了大面积的灭螺任务。1958年5月10日,《江西日报》发表余江县委书记李俊九的《我们是怎样根除血吸虫病的?》文章。6月1日《根除血吸虫病鉴定书》在《江西日报》刊发,宣告余江在全国率先消灭了血吸虫病,创造了世界血吸虫病防治史上的奇迹。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

诗词创作的前前后后

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读到关于“棺材田”变丰产田、“寡妇村”变幸福村、枯木又逢春、百姓得新生的报道后,兴奋不已。7月1日清晨,他激情赋诗《七律二首·送瘟神》。并特作诗引:“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写完之后,毛泽东当即致信胡乔木,表达了希望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想法。此后,毛泽东还专门写了一段后记,其中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了他治理血吸虫病的坚定信念。并号召“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毛泽东为《七律二首·送瘟神》又是写小引,又是写后记,这是他自注和解释得比较多的一个作品。从历史记载上看,毛泽东急于发表,无非是想给血吸虫消灭战鼓劲助威,只是因为毛泽东反复修改,迟至10月3日才在《人民日报》发表。所有这一切,充分表明毛泽东消灭血吸虫病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感情是多么投入、决心是多么坚定!

穿越时空的巨大借鉴

六十多年前,毛泽东为庆祝江西余江县根治血吸虫病创作了以医疗卫生为主题的叙事诗歌《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在诗中感叹人民群众惨遭的血吸虫病迫害之苦,同时描绘了党和人民齐心协力送走“瘟神”的宏伟场景,赞扬了人民群众干劲冲天,誓与“瘟神”殊死搏斗的英雄气概,表明了消灭血吸虫病坚定的信心与决心。

“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在当今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之际,重温毛泽东《送瘟神》伟大诗篇,坚定党的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坚信科研攻关是战胜疫情的关键环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战胜疫情的力量源泉,这些都将成为人们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历史借鉴和“最给劲”的力量。

猜你喜欢
瘟神血吸虫病七律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战瘟神
赞抗疫工作者
大疫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