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21-03-24 11:42周鸯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培养

周鸯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美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中的重要任务。审美会伴随人的一生,培养审美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美丑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还能够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从感受生活、鉴赏名作、启发想象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詞]美术教育;培养;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03-02

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让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很有必要。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创造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革创新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特点因材施教,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由浅入深、从表及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经验,谈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感受生活,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科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多途径、多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画家吴冠中说过:“美的教育远比绘画技巧的教学重要。”美术教育并非要求学生学习不同画种,练习技法,通过考级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因此,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围绕生活常见事物展开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中的美。以《茂密的花》教学为例,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鲜花,但正因为常见,怎样细致观察、发现它的美便成为教学重点。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一朵花,从观察花朵的姿态,再到花蕊的形状、花瓣的肌理、花朵的色泽,甚至感受它的香味,分辨不同品种花朵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尝试将这些细节之美用自己的语言在画纸上呈现出来;第二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感受随着花朵数量的增加,形成花田、花海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再让学生赏析画家克林姆特的代表作《葵花园》,并与现实生活中的花园进行对比,示范指导如何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将花的茂密表现出来,使学生明白它与单独的一朵花所带来的美感是截然不同的。又如,教学《春天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将美术课堂移至室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春天的色彩。在这样可见、可触、可感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当下的美术教育,教师应善于将生活融入教学之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视野。正如雕塑家罗丹所说的:“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更加主动地观察生活,留心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和美的真情实感。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鉴赏名作,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美术教学,其中欣赏艺术家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学生从小接触大量的名家名作,既可以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感知艺术的多样性,又能拓展艺术视野的范畴,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教授上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低段学生以欣赏、体验为主,高段学生则欣赏与评述并重。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基本的审美能力,但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不足,审美能力有限,不能深刻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美。因此,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色彩、线条、透视、布局、造型等美术知识,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形成更丰富的审美理念、审美思维以及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学《童年》一课时,教材中有中国画作品《考试》、雕塑作品《冬天的阳光》以及年画《欢天喜地》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家如何采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自己的童年时光,认识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如雕塑作品多为大气简洁,将艺术情感寄托于某一形象上;中国画则在画纸上再现童年场景,通过细节的描绘感染他人,传递自身情感。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注意以情感带动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快、更易地感受艺术家传达的情感,这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更加切实有效。

除了在日常课堂上进行鉴赏学习外,在笔者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中,有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活动;在俱乐部社团中,也时常有近距离访问画家、参观画家的画室或工作坊等活动。学校提供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启发想象,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美育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技能的培养上,还应该具有创造属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审美规律,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避免单一讲解的授课模式,通过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知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正如画家吴冠中所倡导的:“美育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培养美感为目标,而不是统一、精确的模仿。”

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美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将眼睛看到的美通过艺术的加工创作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多练笔、多创作,使学生在不断用画笔表达情感中增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接受美的熏陶。

由于受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显,对美的欣赏程度较低。因此,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从多角度品味画家表达的美的意境,不断体会画家传达的情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知识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例如,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八课《奇思妙想》时,教师给学生欣赏画家马格丽特的油画作品《比利牛斯山之城》:一块巨石漂浮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越大海。“这是一幕多么神奇的景观!”赏析作品时,学生感受到艺术家采用超越常规的构思方式,将生活中不同的东西在同一幅画中呈现出来。通过赏析名作,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艺术之美。

另外,如何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绘画创作的美,教师的示范至关重要。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分析画面,在欣赏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的表现方法,再進行创作。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小觑,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深化思想,提升人文底蕴

美学思想观念是我们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先导,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理论先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客观的、艺术的、丰富的审美眼光。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模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教师的审美观以及在教学中给学生欣赏的名家作品等,都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领,使学生对事物能够拥有客观的审美标准,在生活中能对美与丑进行辨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美的熏陶。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美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生要先拥有家国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教师应将民族情感渗透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例如,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中国龙》、六年级下册的《追寻文明的足迹》,通过欣赏前人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艺术并学会保护它们,传承下去。中国是世界上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掌握剪纸技法,认识不同剪纸形象的象征意义。通过一次次的美术课学习,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传统艺术文化教育,除了研究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可以通过区域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艺术。如笔者所在的地区有苏州的“水八仙”文化、“苏州园林”艺术、“吴门书画”等,能让学生感受到“瑶池天竺聚苏州,方寸沧浪自古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这样以美育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家乡荣誉感。

总之,美术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懂得欣赏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更能将这些美以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文底蕴,使学生形成客观的、艺术的审美眼光。

[ 参 考 文 献 ]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