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纳”降临到白银纳

2021-03-24 11:31姜明广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1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白银

姜明广

从山林中走来

1953年,一群穿着狍皮衣服的鄂伦春族孩子被一辆四轮马车送到学校,孟淑卿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的孟淑卿生活在深山密林里,住着“撮罗子”(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穿着兽皮衣,缺衣少食,居无定所。来到学校后,全新的生活让她摆脱了儿时的处境,在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在心里埋下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种子。

1983年,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林管局为使鄂伦春族群众摆脱贫困,鼓励他们进行营林生产。孟淑卿挨家挨户劝大家养黑猪。老人们都不理解,说进山一两天就能打头野猪回来,而养猪一年也才长到二三百斤而已,来钱太慢。孟淑卿便劝导说,山上的野猪早晚有打没的一天,自己养猪却能越养越多。

要让大家信服,只能靠实干示范,孟淑卿带领村里的妇女成立了清林队,发展养猪业,极大改善了白银纳村的生活水平。

自1953年以来,鄂伦春族群众从山林走向田野,由游猎转向农耕,逐渐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融入了现代文明和经济体系。如今的白银纳鄂伦春人,定居在白银纳乡(1984年设立)这片土肥水美的大地上,从事农业生产、食用菌栽培、民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制作、民族传统曲艺表演等,2019年人均年纯收入达10 800元。

白银纳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与时俱进、与日俱新,年已77岁的孟淑卿亲历目睹了全过程。“在我们鄂伦春语中,‘白银纳是幸福富裕的意思。可我小时候的生活,既不幸福,也不富裕。今天,‘白银纳终于降临到了我们白银纳。”对比今昔,白银纳鄂伦春族群众孟淑卿发出由衷的感慨。

住进楼房别墅

2004年,为了帮助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找到稳定的增收路子,呼玛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白银纳乡帮扶计划,号召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经济。黑猪养殖和食用菌栽培逐渐成为白银纳的重要特色产业。

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白银纳乡的林下经济主打绿色品牌和民族特色品牌,很受市场欢迎。2008年建起的白银纳村木耳菌种植基地,如今已拥有3万平方米的木耳生产场地,实现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呼玛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为白银纳乡在市场经济时代实现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开始,孟彩虹、孟淑卿、关金芳等一批继承了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的手艺人,开始义务教授白银纳乡妇女手工艺制作,包括传统服饰、剪纸、桦树皮制品的制作以及“撮罗子”搭建等。白银纳乡鄂伦春族妇女制作的造型别致、花样繁多的工艺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展销;2012年,省妇女联合会还向她们颁发了“巧手兴家”荣誉证书。

进入网络时代,白银纳乡手工艺品的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其中一些收藏级传统狍皮服饰、萨满服饰尤其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些特别珍贵的代表性服饰甚至能卖到十几万元的“天价”。在市场拉动下,2014年,白银纳乡注册成立了阿雅吉雅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拥有五类“阿雅吉雅”专用商标,产品涉及皮制品、桦树皮制品、针织制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等5大类、50余个品种。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2013年,呼玛县为白银纳村137户鄂伦春族原住民集中建设了银河小区1栋、新村楼房6栋和别墅型平房20户。

60多年间,白银纳乡的鄂伦春族群众完成了从“撮罗子”到木刻楞、再到泥瓦房、最后住进别墅楼的大跨越。

歌唱美好生活

2017年3月21日,呼玛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白银纳乡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

今年64岁的关金芳自幼随“乌他西”(鄂伦春语“太爷”)关祝路托一起学习鄂伦春族传统民间舞蹈和山歌。1978年,她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担任音乐教师,从此开始了对鄂伦春族民歌、舞蹈、民间故事、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搜集整理工作。2005年,她演唱的《逃婚》《赞达乌恩》等民歌入选中国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料库”。2006年,她策划编创了“我们从远古走来”鄂伦春民族服饰展。如今,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赞达仁”(山歌)歌曲传承人。

为了扶持鄂伦春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呼玛县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白银纳乡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对传承人,各级党委、政府都给予固定津贴,我省每年给予每人5000元补助金,呼玛县每年再加发4000元。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关金芳说:“拿到这个钱后,很多老人都激动地流下眼泪。党和政府这么重视我们的文化、关怀我们的传承,也激励着我们带着使命感投身文化传承事业。”

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扶持,进一步调动了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群众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多年前,白银纳乡的妇女争相走出去打工挣钱;如今,她们更愿意守在家乡学习民族传统曲艺、手工艺。孟淑卿的女儿关爱民就是“凤鸟还巢”的典型。她原本在外地上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2016年,她和母亲成功复原了鄂伦春族群眾狩猎时的住居“斜仁柱”,在国际人类学大会上获得金奖。

如今的白银纳,已真正成为幸福富裕之乡;如今的白银纳鄂伦春人,生活充满阳光。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白银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鄂伦春的明月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