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探究

2021-03-25 23:04王希杰
江西农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出血病鱼病肝胆

王希杰

(娄底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 417000)

要想提高水产养殖质量,就要加强鱼病预防力度。水产养殖人员应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外界气候特点,采取良好的鱼病预防措施,在提升水产养殖效果的同时,不断改善水产养殖环境,促进鱼类正常生长。

1 研究背景

随着鱼类集约化养殖范围逐年扩大,鱼类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鱼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提升。加强鱼病防治力度,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稳步发展,避免鱼病大规模暴发。根据当前我国水产养殖特点可知,养殖人员需要了解常见鱼病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成效。

此外,加强鱼病防治,可以满足鱼类健康生长发育要求,不断扩大鱼类养殖规模。对于鱼类养殖人员来讲,要密切观察鱼类生长发育特点,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解决。

2 常见鱼病的类型

2.1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各类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三代虫、中华鳋等)寄生在鱼类表层皮肤及鱼鳃上,会破坏鳃组织,引发细菌性疾病,常见的有烂鳃病、赤皮病等。发生此类疾病,鱼类的头部与嘴巴全部变成白色,随着疾病恶化,鱼类身体不断变黑,鱼类躁动不安直到死亡。指环虫与三代虫易产生较多的黏液,使鱼类呼吸系统发生疾病,鱼苗和比较瘦弱的鱼类受到该类型疾病的长时间影响易出现窒息死亡现象[1]。

2.2 强化投喂引起的疾病 强化投喂引起的疾病主要指肝胆综合症。该病常见于草鱼、鲫鱼、鳊鱼、黄颡鱼等吃食性鱼类,尤以草鱼多见。发病鱼常在食台周围呈现上蹿现象,且鳍条末端发白,解剖病鱼可见肝胆发生明显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明显肿大,表面被脂肪组织块覆盖,颜色为白色、花斑或有出血点,甚至可能为绿色,肝脏易碎或产生豆腐渣样病变,胆囊明显肿大或萎缩。引发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原因很多,一是配合饲料的强化投喂加重了鱼体肝胆负荷;二是许多养殖户为防治鱼病滥用或乱用药物,抗生素以及某些药物的过量使用加重了鱼体肝胆的解毒负荷;三是养殖池塘老化,淤泥过深,盲目提高放养密度,增加饲料投喂量,使得养殖池塘负荷过重,环境恶化,降低了鱼体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诱发肝胆疾病。

2.3 病毒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 病毒寄生于鱼体细胞内会引起病毒性出血病,常暴发于夏秋季,主要原因是水质经过数月投饵养鱼,水体中积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水温又忽高忽低,导致水质变化过快,引发病害。因水温及有机质富集而引起水面的变化常会导致鱼类应急和抵抗力下降,易患病毒性出血病。出血病表现为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与肠炎型。

除上述鱼类疾病之外,在饲养过程中经常使用化学药剂也会严重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易引发中毒现象。此种现象和车轮虫引发的疾病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鱼类会快速游动,腮帮部位出现黑色斑点,随病情逐渐加重,鱼类逐步死亡。

3 常见鱼病的防治措施

3.1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根据水产养殖特点得知,通过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可以为鱼类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提升水产养殖质量。水源是病原体生物进入鱼体内的核心途径,养殖人员要严格按照水产养殖规范标准,加大日常管控力度,加强水源质量控制,能够为鱼类的健康发育提供稳定环境[2]。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向养殖池塘内不断注入清水,并定期清理池塘内部的有害物质,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节,要定期清理池塘内部的有害物质,并向池塘内部投入适量的水质改良剂,合理安装增氧设备,进一步改善水质环境,为鱼类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针对养殖鱼类定期进行免疫检验,要加强日常检查力度,快速找到鱼类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防控措施,避免鱼类传染病扩散[3]。

3.2 寄生虫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高发期应做好杀虫防病工作,中华鳋肉眼可见,可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配合硫酸铜、硫酸亚铁进行杀灭;对于指环虫,可选用甲苯咪唑溶液配合硫酸亚铁进行杀灭;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等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普通的杀虫剂很难杀灭,需选择专用驱虫药物。

3.3 烂鳃病防治对策 为了有效防治鱼类烂腮病,水产养殖人员需要在鱼饲料中掺杂适量的土霉素与氟哌酸,饲养时间要超过7 d,然后使用009 速康灵与杀菌消毒灵进行综合处理,快速消灭病原体。浓度为6%的盐水可以快速消除细菌,减少病原体出现,水产养殖人员可以有效提升水环境的含盐量,确保病原体得到有效控制,满足鱼类健康生长发育要求[4]。

3.4 肝胆综合症防治对策 肝胆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病,对其进行防治重在调理,与其他疾病并发时首先应治疗其他疾病。预防此病应定时定量投喂,切勿盲目加大饲料投喂量,定期内服保肝护肝制剂+复合水产多维。治疗过程中应禁止使用强制激性药物及对鱼类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如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等。

3.5 病毒性出血病防治对策 出血病的病因是病毒寄生于细胞内,一般的药物难以治愈,加强预防、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出血病最好的办法。若养殖鱼类发生病毒性出血病并发其他疾病时,以治疗病毒性出血病为主,然后再进行其他疾病治疗。通常情况下,可采用注射免疫疫苗、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定期内服药物进行预防。要预防出血病,在养殖前期,就要视水质变化情况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 菌等微生态制剂,而在养殖后期则要加强底质改变,促使鱼类定期内服药物进行预防。

4 水产养殖注意事项

根据水产养殖特点得知,鱼病应以防为主。在放养鱼苗前,需对鱼塘进行全面消毒,避免养殖受到外界细菌与病毒侵扰。同时,在鱼塘换水过程中,要保证水质干净、健康,满足鱼类生长发育需求。春季气温不断回升,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鱼类发病率不断增加。为了提升鱼类的抵抗能力,养殖人员需加大对疾病的防控力度,密切关注鱼类的实际生长发育情况,采取良好的防控措施,提升疾病防治效果,确保水产养殖工作可以顺利开展[5]。

5 结语

综上所述,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寄生虫防治、烂鳃病防治、出血病防治等方面对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水产养殖注意事项,以促进鱼类健康生长与发育,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出血病鱼病肝胆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防治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草鱼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易捕鲤出血病的防治技术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