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促进策略

2021-03-25 16:36王腾詹建国张金玲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考核评价

王腾 詹建国 张金玲

摘 要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法从特级教师评审、理论研究、誉后发展及管理三个维度对体育特级教师面临的现状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北京市特级教师的评选标准过于模糊,体育特级教师理论研究匮乏,誉后发展面临瓶颈期难突破、琐事多分散精力、职位调动大的境况,以及誉后管理存在资源整合不佳、考评考核不明确等问题。因此,从细化评审考核机制、多方搭建发展平台、整合区域整体资源三个方面提出改进完善策略,旨在发挥体育特级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区域学校体育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体育特级教师 评审标准 专业发展 评价 考核

1978年《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下称《规定》)的正式颁布,标志着特级教师制度正式实施,在特级教师评选的指导性、约束性、规范性、程序性上有了保障,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具有鞭策、激励作用[1],《规定》实施40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优异、育人突出的优秀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累积了宝贵财富。2016年5月10日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颁发《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通知,指出在职特级教师总数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一点五,以一线教师为主。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基础教育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北京市拥有特级教师总数为1 521(包含从外省市区县调入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362人),在职教师接近1 000人;2005、2009、2014、2017年新评选的北京市体育特级教师人数(百分比)分别是7人(4.86%)、5人(4.71%)、10人(4.01%)、11人(4.95%),共计33人(4.58%),其中一线教师27人(3.74%),教科研人员6人(0.84%);外省市引进的227名特级教师中无一人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总体比较而言,体育特级教师总人数并不多,所占比例并不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宝贵资源实现评选一个带动一批、评选一批带动整体的蝴蝶效应,以获得最大的收益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关于体育特级教师的理论研究匮乏

在中国知网(CNKI)以“体育特级教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出74篇文献,期刊论文68篇,56篇来自《中国学校体育》(38篇)、《体育教学》(18篇)这两本杂志,主要以体育特级教师的人物介绍、活动简介及总结、看课感受为主,尚无以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纯理论研究。经查阅筛选,关于体育特级教师理论研究的论文共9篇,其中2篇论文刊登于体育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体育学研究》,硕士论文5篇,博士论文1篇。以“体育特级教师”为关键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检索,共搜索出10本著作,论著内容并不是以“体育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特指身份为体育特级教师的研究成果。

无论是从期刊论文还是专著的研究内容来看,以体育特级教师活动宣传介绍、活动总结、看课、做课感受为主,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体育特级教师的相关活动信息,树立榜样,给予一线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启发,但以体育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的内容匮乏。首先,缺乏个体单位的体育特级教师经验研究。教师的经验来源于实践而又有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可用于体育教师培训,也是体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其次,缺乏群体单位的理论研究。经验经过总结提炼后上升为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目前仅有9篇研究是以“体育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体育特级教师包含高中、初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以及教科研人员,尚未有分层研究。对获得特级教师称号的教研员来说,如果能够对其成长成才规律进行研究,可为全国各省市教研员提供针对性的借鉴和学习,发挥更大辐射作用。最后,研究的视角过于狭窄。体育特级教师的成长与个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机遇等关系密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角度、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2],可以跨学科借鉴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更广阔的视野透视体育特级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特级教师评审标准过于模糊

《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是评选北京市特级教师的依据,直接决定候选人的标准,应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特级教师兼具先进性和专业性,代表着最优秀的极少部分特殊群体,先进性更多的指“德”的层面,专业性更多指“艺”的层面,是“德艺双馨”的代表。然而从评审标准中我们发现师德层面的评述较为笼统模糊,不利于操作;专业层面选拔標准过低,无法量化进行整体衡量比较。

关于评选条件第一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表述就缺乏具体可行的二级或三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是普通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虽然在后面增加了偏远地区支教、获得相关荣誉称号等评价指标,也仅仅只是优先考虑,没有赋值的量化处理,因此关于师德层面的评审区分度不大。对教研员参评特级教师的标准有待商榷。教研员引领着这个地区教育教学的发展,其科研水平应该是衡量的重要尺度,对期刊、专著、课题、教材编写的要求能否达到特级的要求需要再斟酌,因为对大多数普通期刊的论文发表、专著的出版几乎有资金的支持都可以发表、出版,关于市级课题的申请,教研员拥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势,难度不大。对学校领导(正职)参评特级教师的要求则更过于笼统,没有衡量的尺度,非常容易造成名校、大校优先评选的现象,这对农村学校、规模小的学校而言非常不公平。最近特级教师的评审开始向农村学校、特殊教育、幼儿园倾斜,但文件的执行仍存在主观意识强的弊端,例如“农村专项可适当放宽评审条件”,试问“适当”如何解释?

北京市多数区县都没有根据《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评审细则或评审办法,没有统一衡量的尺度就容易造成不公开、不透明、不服众的弊端,使得特级教师的评选极易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丧失了其引领示范的作用。

三、体育特级教师誉后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专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缺乏针对性指导

休伯曼(Huberman,M.)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从教26~33年,教师就进入平静和保守期,其教学热情和动力开始丧失。由于我国特级教师评审对职称和教学年限要求较高,通过调查大部分已经评上体育特级教师的教师,年龄已接近甚至超过50,从教时间超过30年,教学和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突破,进入瓶颈期。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的特级教师占据优势,科研资源丰富,可以借助众多大学的教科研平台帮助提升。对北京市远郊区县的体育特级教师而言,其誉后发展缺少针对性的指导,虽然也有机会参加培训,但是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因为不同体育特级教师的需求不同,需要高端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尤其对一线体育教师而言,囿于本职工作,缺少走出去的机会,缺少专家帮助其提炼,使其教育教学思想不能形成体系。同时,部分体育特级教师再攀高峰的进取之心较弱,缺少由体育特级教师向教育家迈进的理想,安于现状,想退守二线,做协调辅助工作,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对他们来说更像是“锦上添花”。

2.繁琐事务过多,难以认真履行本职工作

众多的体育特级教师都表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自我要求高和社会对其“高大全”高期望使得压力陡增。评上特级教师之后,需要应对各种繁琐之事,超过一半的教师表示在社会拥有兼职。虽然一线体育特级教师在课时工作量上有所减少,但是却承担更多的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任务,需要频繁地参加教改活动,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担任评委,出席各种活动,包括非体育学科的活动。体育特级教师要完成承担课题、期刊发表论文、写专著、上公开课等各项任务。一线教师要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还要处理一些其他琐事。教研员还要经常去全国各地进行经验交流、讲座,这对接近或超过50岁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体育特级教师需要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这需要他们集中精力于本职工作,而并非其他事情,否则将难以认真履行本职工作。

3.职务调动频繁,特级辐射作用发挥有限

“教而优则仕”在学校中是常见现象。经调查得知许多体育特级教师在誉后被提拔,或是担任教学主任、副校长,或是调往研修中心当教研员或者兼职教研员,也有退休的体育特级教师被调往其他区县担任相应职务。许多体育特级教师老龄化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评选后即将退休的现象较为常见,真正能够在一线坚持体育教学的并不多,再加上对其不够重视,如此奇缺的优质人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体育特级教师誉后从官无可厚非,因为“教育家办学”才能更大的发挥其自身的专业的优势[3],引领带动更多的体育教师;从教亦无可厚非,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总结经验提升理论超越自己,这种边教学边研究的模式可以弥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的缺陷,“名由实生,故久而益大”指的就是这一类教师,惟愿专心从教,无关权力分封与利益分配。无论是从仕还是从教都可行,关键是能否实现既发挥其作用,同时又有利于专业发展。将擅长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置于领导岗位,教师可能会疲于应付,找不准教育定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待商榷。

4.体育特级教师资源整合不佳,缺少共同体联盟

北京市的体育特级教师资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并不占优势,维持在特级教师总评选人数的4%~5%之间,尤其是在职的体育特级教师就更为紧缺。如何有效地利用如此宝贵的人力资源,激发其教育生产力,进而推动整个北京区域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市还没有成立专门的体育特级教师组织团体,体育特级教师或是依附于各个区县的特级教师工作室或是“单打独斗”呈现自由发展状态,缺少彼此之间的教育合作。虽然北京市也有体育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例如马凌特级教师工作室、陈凌燕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但都是以某个特级教师牵头的教师联盟。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行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体育特级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既是个体的自发主动行为,也需要与他人沟通交流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有同等水平的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才能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共同体联盟的成立不仅能够在精神层面激励体育特级教师,也能在专业发展上提供帮助,有利于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克服“文人相轻”的弊端。

5.体育特级教师誉后考评不明确,督促作用不明显

《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修订)》文件中特级教师考核中可以量化的指标主要是“4课1文”,就文章而言并没有要求是在核心期刊发表,没有对一线教师、教研员、校领导等提出分层考核的要求。对体育特级教师来说这种考核并不难,市区级骨干教师都能够完成,为了完成考核,各区县会给其创造各种评优课、研究课的机会。北京市各区县也没有没针对各科教师提出具体的、详细的考核要求,而是根据北京市的管理办法执行,针对性比较弱,对不同类型的体育特级教师的督促作用不明显,多数区县没有形成定期的体育特级教师汇报制度,没有建立或建全特级教师成长档案,管理上的松懈容易造成其懈怠的危险,在民主和谐的人文底蕴的关怀下,严慈并济也是管理体育特级教师的不二法门,这样才能强化其专业发展,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体育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促进策略

1.细化评审考核机制,因地而异更加科学

各区县根据《规定》,结合自身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区县特级教师评选细则,兼顾量化和质化的标准,增加评比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4]。对偏远地区,应注意向农村学校或者基层小学校偏移,使得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够看到希望,不过分拘泥于教龄的限制,防止体育特级教师成为某些大学校的“专利”。制定综合达标评比的办法,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的评选指标实行差异化评审,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制定“必备指标+加分指标”的灵活评价指标体系,激发体育教师全面化发展的动力。提高一线体育教师教学,教研员培养青年体育教师与科研的赋分力度,注重师德考核的合理性,通過委托第三方对参评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以及其他可测量指标的测试进行监督。在评审时要严格防止短时间内堆积材料的现象,实现公平公正,防止造假。对提名体育教师的区县初审可以通过“第三方+本方”匿名评分方式对其答辩及其他专业能力进行现场考核,防止“事先打招呼”的不正之风或“官本位”的压制现象发生。在任职期内要制定体育特级教师的针对性考核标准,例如一线教师要重点考核其任期内完成公开课、普通论文写作、帮扶片区级青年教师成长的任务;教研员要完成市区级课题、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市区级讲座的任务。

2.多方搭建发展平台,因人而异促进提升

体育特级教师虽优秀,但也存在各种短板和弱势,尤其是针对一线体育教师,其科研能力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要因人而异地关注特级教师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其后续发展提高。区教委或者市教委等相关机构首先要定期举办体育特级教师培训班,通过与大学教授的合作,实行“点对点”的辅导模式,这样便于一线教师从理论高度对其实践经验进行升华,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对大学教授而言也找到了新的研究点,增加以“体育特级教师”的个体或群体的理论研究,通过教授本人或其在读博士、硕士生从理论研究的视角丰富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要为体育特级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加大体育特级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让其能够有施展才能的舞台,积极创建學校领导支持、同伴互助、社会认可的内外部条件才能促进其更好地提升[5,6]。要健全体育特级教师对其他学校的帮助和指导的薪酬制度,通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来激发其热情,而不是让其默默地奉献和付出。

3.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人力优势

努力建构北京市体育特级教师发展联盟,汇集众多优秀人才指导本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体育特级教师在教学、科研、训练的专业优势[7],同时借助其良好的师德感染激励更多的一线体育教师。对本区县内的体育特级教师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尤其是对偏远农村地区,如怀柔、平谷等地,要注重体育特级教师的引领示范,形成区域内或者区域间的特级教师流动机制,以便带动整个北京市的教师队伍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一所学校。青蓝工程的培养要形成制度化,要有正式的文件条例,引起体育特级教师和青年教师的重视,着力将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但是也要防止定向培养的缺陷,让所有青年教师明确,只要努力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督促体育特级教师发挥自身优势,传道授业解惑。“水相荡而生涟漪,石相击而生灵光”,可以借鉴“长三角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活动”,搭建体育特级教师成长的平台,让其更多地展示自己,激发进取之心,加强北京市与其他省市的体育特级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三地体育特级教师的协同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拥有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才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8]。体育特级教师是北京市宝贵的财富,是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在尊重人才的基础上,更大限度的促进其发展,才能够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尤其是体育名师的指引,这样才能够培养更多优秀体育教师,才能够提升区域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方丹.专家型教师与特级教师之比较[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31-33.

[2] 李红惠.中小学特级教师的培训需求调查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0,3(01):71-74.

[3] 许婷婷,郑友训.特级教师“誉后”发展:从“专家型教师”走向“教育家型教师”[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0):9-12.

[4] 曾建兴.特级教师推荐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的探索与思考——以福建省X县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5(07):11-14.

[5] 夏心军.关注我国“特级教师”的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08):31-34.

[6] 何小忠.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现状及其改善[J].教学与管理,2018(19):13-16.

[7] 魏德样,王健,董国永.我国体育特级教师成长动力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67-72.

[8] 邬跃,金殿中.做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积极行动者[J].江西教育,2010(28):1.

[作者:王腾(1989-),男,山东枣庄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博士生;通讯作者,詹建国(1960-),男,云南泸西人,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张金玲(1964-),女,北京人,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考核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家庭年终考核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