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探讨

2021-03-25 04:35常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新时代

摘 要 思政課纵向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衔接问题的基本方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新时代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程融入,坚持党对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政治领导,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具体实践路径方面,则须设立专门的思政课一体化联系机构,构建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学科框架体系,补齐中小学学段思政课教育的发展短板,加强师资培训及各学段教师的合作交流等。

关键词 思政课 新时代 课程一体化 教学规律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下中国共产党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针政策,既包括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一体化衔接,也涵盖同一学段不同思政课程之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横向一体化整合。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衔接主要通过小、中、大学三个不同层次学段之间思政课程的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与无缝衔接,实现学生从情感认知到理性认同,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学习,从表面了解到深刻体会,进而实现“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的基本目标。本文试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管窥之见,以期投砾引珠。

一、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价值意义凸显,是时代思想导向性需求、国家教育发展性需求与课程建设科学性需求的有效统一。

1.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行动

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作极端重要的工作,他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要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通过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可以充分把握学校的阶段性特征,合理、科学统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意识形态教育,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最终实现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牢牢掌握。

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以往的学校思政课建设,偏重于高等教育,严重忽视了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育。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即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强调从基础学段入手,前移和后延,补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进而形成系统化体系。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

立德树人乃百年大计,教育之本。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有才而无德,则不能视为人才。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是萦绕教育者心头的重要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如何实现树人立德的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通过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最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含阶段特殊性,又具有长期连续性,是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正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解决立德树人阶段性与整体性辩证统一问题的良药妙方。通过规划统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循序渐进,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转化、内化、深化为立德树人的基本养分,进而整体推动立德树人工程的系统化进程。同时,在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各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尊重特殊性,分层施教,因材施教,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分段、系统、有效地入脑、入心。

3.实现思政课课程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存在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教育条块分割,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各个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以完成各自学段的教育任务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相互间的衔接与过渡。由于缺乏上层的整体构架,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重叠,甚至相互矛盾,以致于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是中学相关课程的简单重复,无需再次开设。其次,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各守畛域,缺乏交流合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对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接受能力的准确把握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若不能齐聚一堂展开论道,低学段教师对本学段课程教学目标便可能出现偏差,而高学段教师对所授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判断则可能产生误差。

上述问题是制约思政课课程发展的障碍,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正是扫清障碍的重要途径。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整合,可以从课程内容、学科建设、教师能力等多方面推动思政课课程完善创新,对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二、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现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目标,必须强化“五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程融入,坚持党对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政治领导,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

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首要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指导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纵向一体化建设,二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具体思想养分有机融入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从点滴之中和循序渐进之中领会、弄懂马克思主义。

2.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程融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并且写进党章,载入宪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强大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要积极融入进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体系之中,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整体覆盖。

3.坚持党对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政治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成长,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必须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前提。如果放松党对学校思政教育纵向一体化建设的领导,思政教育很有可能偏离社会主义轨道。近年来,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重要会议,诸如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全面贯彻这些重要精神和教育方针,是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政治保障,是实现中国共产领导的途径方式。

4.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就是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目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与漏洞,原因之一便是对规律的忽视和漠视。若要保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过渡,既要遵循学生心理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代际表征,也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利用大数据有效开展工作,还要认识课程教育的创新规律,以创新来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5.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本驱动。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显然,面对全球化深入与互联网普及的全新背景,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授课内容、教学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教育良性发展。当然,改革创新必须以坚持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为前提,先约而后创,否则所谓的“创新”仅是形式的“新”而已。

三、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具体实践路径方面,强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学科体系、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改革创新。

1.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课一体化联系机构

思政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首先则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涵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联系机构。20世纪90年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的呼吁已经出现,但目前依旧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都略显单薄。有学者对近年来德育纵向一体化研究梳理后指出:“在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持作用还相对欠缺,有待进一步加强。”[4]造成如此局面,原因之一即是缺乏统一的联系机构。这样的联系机构既是一个职能部门,负责统领、协调和服务学校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还应是一个研究部门,能够针对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现的问题科学地展开调研和学术研究。教育部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司,但该司的职能仅仅涉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未实现全学段、全业务性覆盖。

在统一机构的指导下,还应加快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顶层内容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顶层内容体系包含价值导向内容和一体化课程内容。价值观导向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体化课程内容包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规律,涵盖各级学校,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思政课知识内容体系。

2.构建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学科框架体系

思政课教学纵向一体化建设,核心在于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学科框架体系。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科框架体系包括教育目标的一体化、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教育评价的一体化等多方面。教育目标的一体化,即分别完成各个学段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是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不同学段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形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與系统连贯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教育评价的一体化,主要指优化传统的评价机制,打破“唯分数”论,结合学生课堂内外、课程内外、学校内外的思想道德表现建构科学合理的崭新评价方式。

思政课纵向一体化的学科框架之下,必须正确处理好统一性与层次性之间的关系。没有层次性的区分,便不能达到统一性的标准。不同学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切入点。在教学方法上,小学应以具体形象为主导,初中应以关系互动为主导,高中应以领域建构为主导,大学应以实践创造为主导。教学切入点上,小学时期主要是“知”的阶段,以启发诱导为主;中学时期主要是“情”的阶段,以熏陶培育为主;大学时期主要是“思”的阶段,以实践研究为主。

3.补齐中小学思政课教育的发展短板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纵向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明显的短板。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一条不可分割的结构性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将造成整体性断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才能在整体上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而且,小学和中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阶段,其效果优劣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

推动中小学思政课建设,首先要提高思政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将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中小学思政课长期被视为“副科”。小学阶段,期末考试前夕思政课常被“语数外”老师占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制度致使某些有志于理科的学生自高一开始便无视政治课教学。这种轻视皆从升学率出发,完全忽视了思政课最重要的价值观培育功能,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学校层面,不仅要保证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经费投入,更应加强思政课教师的配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专”现象亟待解决,东部某县教育局干部曾指出:“在山东省东阿县小学,思政专业对口教师仅占12%,初中为65%。更为严重的是,在小学阶段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思政课现象非常突出,高达80%以上。东阿县某乡镇小学的21名语文教师全部兼任学校思政课。”[5]教师层面,应充分发挥“行为世范”的表率效应,通过言传身教、感染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效,进而引导学生成为心系国家、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层面,进一步统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整合,鼓励建设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加强社会资源对学校思政教育的支持,特别是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

强化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可以借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些经验做法。教育部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不仅可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线上答疑等,还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互动服务。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可参照高校思政课创新平台建设经验,由教育部牵头创建“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等待时机成熟,两个集体备课平台展开资源优化整合,最终形成涵盖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一体化平台”。

4.加强师资培训及各学段教师的合作交流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思政课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师资培训,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顶层价值观内容方面的引导。育人者先育己,教师若对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学习得不够深刻,何谈传道与授业?二是對主体业务的培训,即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学习。只有对本学段课程内容体系精准把握,才能够实现各个学段之间的有序过渡与有效衔接。三是跨学科能力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多个学科,不掌握一定的心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等知识,亦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高效实施。

为了顺利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大中小学教师还应汇聚一堂,针对各自学段教学出现的问题展开平等交流。通过交流探讨,高学段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一个正确认识,低学段教师也可以对本学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有一个整体视野,最终实现真正的纵向贯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尝试大中小学教师利用共同主题开展集体备课。例如,上海大中小学校在“国家宪法日”围绕“宪法与美好生活”主题举办公开课,邀请各学段同行参与观摩,在课堂上“小学讲规则意识、初中讲法律观念、高中讲宪法内容、大学讲法治精神”,实现了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不仅如此,上海还曾推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区教育局结对共建,以“大中小学同上一堂课”的方式加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包含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个方面,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做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横向精准对接,才能够真正实现其纵向贯通衔接,最终推动整个课程一体化的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3.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4] 苗小燕,张冲.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基

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8,218(08):85-90.

[5] 李磊.基层中小学思政教师队伍亟须优化提质[N].人民政协报,2019-4-29(06).

[作者:常城(1987-),男,河南唐河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新时代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