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1-03-26 22:56张羽凌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图书图书馆信息化

张羽凌

(武昌工学院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62)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让大数据和各行各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融合性越来越强。其中图书馆的变化非常显著,其不仅代表着我国文化事业,还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还对高校、科研机构等以文化和科研为主的机构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既要积极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同时也要紧抓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如今以何种方式让图书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如何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其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

1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和必要性

1.1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在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含义就是:加强先进数据技术和图书管理、服务工作的融合性,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从而强化图书馆资源配置,构建先进的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模式。其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就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数据技术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如云技术等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据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促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工作。其次就是具有智能化特征,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事业中时,主要功能就是收集、整合、检索以及分析等等,可以让图书馆业务逐渐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既能提高服务质量,也能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1]。

1.2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需求必然朝着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因此传统的图书管理和服务模式不仅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甚至还会阻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限制我国社会文化事业进步,所以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趋势。

1.2.1 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是图书馆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合理应用数据技术以及相应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节省人工管理成本,还能消除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管理弊端,满足新时代下图书馆发展要求[2]。

1.2.2 提高服务水平

图书馆运行的核心目标不仅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也要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所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是其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不同时代,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收集读者阅读习惯、图书种类等信息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加符合阅读喜好和要求的图书,甚至还可以让服务朝着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纸质阅读朝着电子阅读发展,还能为图书馆后续发展奠定优秀基础[3]。

1.2.3 符合数据时代特征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了,并且与人们的生活、事业关系密切,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对数据信息的重视程度并用数据信息改变管理和服务模式。而运用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还不能符合管理要求。因此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为图书馆事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图书馆其实兼具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属性,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能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现实物质场所。但是由于图书馆发展历史悠久,所以面对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需要长期发展和建设[4]。

2.1 资源信息缺乏优势

如今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开展和加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但是却忽视了其资源信息的特色优势。一方面其实体图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没有差别,读者自然会认为纸质图书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充分发挥电子图书资源的广阔性和综合性特点,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电子图书资源更加乏味无用。

2.2 图书馆管理缺乏专业性

虽然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图书馆图书资源缺乏现实利用性、自动化水平不高,并且其管理缺乏专业性。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面对图书馆急需转型的需求,如何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非常重要[5]。

2.3 图书馆服务质量较低

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图书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会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具有及时性,还要求其具有高质、高效性。加强技术和读者需求的融合是提高服务水平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方向。但是在实际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图书馆只重视提高工作人员对读者在态度、举止方面的服务水平,忽视了图书馆检索、分析和引导功能的服务质量。同时由于图书筛选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图书馆内电子设备和电子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和功效。

2.4 忽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如今在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时,我国非常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也提高了对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却没有结合时代发展完善图书馆事业。例如只是增加投资,扩充图书资源数量和种类和加强人力资源,但是却不能看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此过程中不能做好图书馆监督、管控工作,让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事业中一颗闪亮而耀眼的明星[6]。

2.5 忽视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如今,部分图书馆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忽视了读者需求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了数字图书采购以及服务工作。首先就是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数据支撑。一方面其服务手段如借书证等等未实现电子化,无法收集读者的阅读信息。另一方面没有合理应用电子调查问卷等工具对读者进行阅读调查,不能切实了解读者的阅读的需求。其次就是忽视了读者阅读信息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工作,在这种情况,不能购买和提供符合读者喜好和习惯的数字图书资源,让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失去吸引力。

3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3.1 充分收集读者阅读信息,明确读者阅读需求和定位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的优势,做好分析工作,和挖掘、利用数据信息工作。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合理应用数据设备,利用电子化借书证等工具,收集、分析读者的阅读痕迹,了解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还能根据需求调整服务和管理内容。其次通过数据技术可以形成信息表格,以此为图书资源采购工作提供数据信息支撑。最后就是建设读者档案,充分了解读者信息,对读者进行统一管理。

3.2 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和完善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

想要让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必须看到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让其成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首先要通过数据技术合理整合、分析图书资源,以此为后续采购、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将数据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管理方面,从图书资源、读者信息到整体图书馆管理工作,都要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最后就是利用数据技术提高图书馆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数据泄漏。同时数据技术还能帮助图书馆创立数字图书专题,以此满足读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查找某种图书时会自动弹出相关图书,以此减少检索压力[7]。

3.3 建设人才队伍,革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始终是其工作人员,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知识、素养和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稳定进行。首先图书馆要加强数据培训活动,开展知识性、技术性课程,以此提高工作人员对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利用理论知识拓宽工作人员视野,让其更具有主观性和创新性,也要通过案例分析、实践讲解增强技术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讲解,建立人才队伍,队伍中既要有管理者,也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员工,要保证建设工作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8]。

4 结论

图书馆是我国社会文化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朝着信息化方向不断建设和发展。其工作人员必须看到信息化建设和数据技术的价值,承担起建设责任,激发建设热情。不仅要加强数据技术和图书馆管理、服务之间关系的紧密性,还要看到读者个性化、多元化和先进化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减轻图书馆和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管理和服务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最终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做贡献。

猜你喜欢
图书图书馆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