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胸腔引流管接负压球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引流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26 00:59张永聪张帮辉许振东李旭连珞宇吴健
医疗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胸管肋间肺叶

张永聪,张帮辉,许振东,李旭,连珞宇,吴健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胸外科 (福建泉州 362000)

随着胸腔镜肺癌手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单操作孔、单孔胸腔镜已在很多医院成熟开展。而患者对于手术应更加微创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切口的减小,而是要求手术更加精准、并发症更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疼痛更轻、康复更快。有研究表明,术后胸腔引流管的放置与术后疼痛的发生有关[1-2],引流管的粗细、材质、放置深度都可能影响术后疼痛程度。本研究对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采取两种不同内径的下胸腔引流管,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对引流效果、引流管切口相关情况及术后疼痛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胸外科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56.72±4.75)岁;病理类型,微浸润性腺癌6例,浸润性腺癌30例,鳞状细胞癌10例,腺鳞癌4例;切除肺叶,右上肺叶10例,右中肺叶5例,右下肺叶14例,左上肺叶11例,左下肺叶10例;病理分期,ⅠA期19例,ⅠB期6例,ⅡA期5例,ⅡB期15例,ⅢA期5例。试验组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6.96±5.33)岁;病理类型,微浸润性腺癌5例,浸润性腺癌31例,鳞状细胞癌8例,腺鳞癌6例;切除肺叶,右上肺叶7例,右中肺叶7例,右下肺叶16例,左上肺叶9例,左下肺叶11例;病理分期,ⅠA期15例,ⅠB期10例,ⅡA期3例,ⅡB期19例,ⅢA期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系统性采样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程顺利,无膈神经、支气管、大血管等损伤,无明显肺漏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联合肺叶切除或未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系统性采样术;同期双侧胸腔镜手术;胸腔广泛致密粘连致整个胸膜剥离创面较大;术中转为开放手术;术后出现脓胸、乳糜胸、支气管胸膜瘘等。

1.2 方法

两组均为双腔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取健侧90°卧位,于腋前线第4肋间做一长约4 cm 的切口为操作孔,于腋中线第7肋间做一长约1.5 cm 的切口为腔镜观察孔,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系统性采样术,关胸前仔细止血,修补缝合较明显的漏气点,术后于腋前线第4肋间操作孔置入上胸腔引流管,于腋中线第7肋间腔镜孔置入下胸腔引流管(对照组术后放置28F 传统硅胶下胸腔引流管接水封瓶,试验组术后放置15F 螺旋十字形硅胶软质下胸腔引流管接负压球)。

术后挤压、冲洗胸腔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术后第3天行胸片检查,如肺部膨胀良好、上胸管无漏气,则拔除上胸管,如下胸管引流量<100 ml、引流液清澈,则拔除下胸管,且拔除下胸管前后需复查胸部CT,观察有无肺部炎症及因下胸管引流不畅而导致的包裹性积液,结合胸腔B超,如积液深度>3 cm、范围超过3个肋间,则给予胸腔B 超定位行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

两组术后均使用持续性外周静脉泵入式镇痛泵,药物种类一致,48 h 匀速微注泵泵入,48 h 后不再给予镇痛,如患者疼痛剧烈再给予临时止痛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胸腔总引流量、下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再次胸腔置管率、拔管后气胸发生率、下胸腔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及术后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于术后第1、4、7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0分代表无痛,1~2分代表偶有轻微疼痛,3~4分代表经常有轻微疼痛,5~6分代表偶有明显疼痛但可以忍受,7~8分代表经常有明显疼痛但仍可忍受,9~10分为剧痛无法忍受[3]。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两组胸腔总引流量、下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再次胸腔置管率、拔管后气胸发生率及术后第1、7天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胸腔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及术后第4天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随着肺部CT 检查的普及,肺癌的早期检出率逐渐增高,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行胸腔镜手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4]。近年来,三孔、单操作孔、单孔胸腔镜等技术日益成熟,同时,手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快速康复等方面的内容日益受到重视。术后胸腔引流的主要目的是通畅引流、观察病情变化,如果能够在保证同样引流效果的基础上,减轻疼痛、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则该引流方式将得到推广。然而,目前临床对于肺癌术后留置粗胸管还是细胸管,留置单胸管还是双胸管仍未形成统一的意见[5-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胸腔总引流量、下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再次胸腔置管率、拔管后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胸腔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细胸腔引流管接负压球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引流中安全、有效,且不会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再次胸腔置管风险。其原因为,细胸腔引流管虽然内径较小,但是在胸腔内的有效引流长度较长,因此有效引流面积较大,同时负压球的负压吸引促进了引流通畅、减少了不必要的胸腔积液蓄积[7];此外,细胸腔引流管质地较软,不会对切口局部组织造成压迫,从而避免红肿、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易愈合。

胸部手术疼痛主要包括胸壁手术切口疼痛、胸腔引流管导致的疼痛和内脏疼痛。而胸腔引流管引起的疼痛主要源于引流管对切口肋间神经的压迫和对膈肌、胸腔内壁层胸膜、肺及脏层胸膜的刺激[8-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第1天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此时的疼痛主要为手术引起的急性胸壁疼痛。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持续的漏气现象,术后第3天复查胸片提示肺膨胀良好后,于当天拔除上胸管。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第4天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试验组细胸腔引流管内径较小,对切口肋间压迫较少,同时引流管的质地软,对壁层胸膜、膈肌等刺激均较小。在符合拔管的条件下,两组于术后第5~7天拔除下胸管。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第7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面反映了细胸腔引流管是试验组术后第4天疼痛明显较轻的主要原因。而术后疼痛较轻有助于减少患者对临时止痛药物的需求,促使其主动进行咳嗽锻炼,预防肺部感染,从而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细胸腔引流管接负压球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引流中安全、有效,且能减少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猜你喜欢
胸管肋间肺叶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自制胸管固定带在肺癌术后患者胸管管理中的应用
肺上叶切除手术单根胸管引流与两根胸管引流对比
肺癌患者胸管注入化疗药物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
肺楔形切除术后不留置胸管患者快速康复护理策略研究
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效果对比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