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针药结合治疗慢喉喑探讨

2021-03-27 04:56姚卫杰张治成柳普照谢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旴江喉科气阴

★ 姚卫杰 张治成 柳普照 谢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慢喉喑是耳鼻喉常见及难治性疾病之一,以长时间的声音嘶哑为主要临床特征[1],西医学中的慢性咽喉炎、声带肥厚、息肉和小结、声带麻痹、癔症性失音等症皆属本病范畴。目前,西医主要采取在休声、纠正发声的同时,结合药物以及手术等治疗方法。尤其是声带息肉小结,术后并没有完全改善声音嘶哑,发声困难等症状,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健康。谢强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旴江医学谢氏喉科流派第六代传人[2],深入挖掘旴江医学源流,集众家之长,在临床中形成了独特的针灸技法,用药独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学术和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得幸跟随谢强教授学习,在临床中运用针药结合治疗慢喉喑,发现疗效显著且患者易接受。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于下。

1 从“虚”论慢喉喑病因病机

古时论述实证喉喑为多,至明代始论述虚证喉喑逐渐增多,尤以江西旴江医学涂绅、龚廷贤对虚证喉喑论述为深刻且辨治最具特色。涂绅《百代医宗·卷一·失声哑声不同论》记载:“其失血真阴咳嗽,肺气散而不收,故人之声哑。”龚廷贤《红炉点雪·岩·火病失音》记载:“夫失音之证非一……水涸火炎,熏灼肺窍,金为火炼而损,由是而声嚷声嘶见焉。”《世医得效方·喉病》曰:“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音,久喑。”指出该病脏腑虚损、阴阳气血亏虚为根本病机[1]。谢强教授作为旴江喉科传承人,在继承古人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不断地创新,认为心、肺、脾、肾脏腑虚损,气虚阴亏为本,痰凝、浊湿、血瘀等病理产物蒙蔽喉窍可致脉络不疏、经气不畅,影响喉部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导致是喉喑病的关键病机所在。并将该病细分为心气血虚、脾气虚弱、气阴不足、肺气亏虚、肾气虚弱等,发展和完善了慢喉喑的病因病机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理法方药,强调针灸应作为治疗慢喉喑的首选,可通过辨证施针,结合相应手法,刺激与咽喉相关经脉的腧穴以治疗慢喉喑病。

2 旴江谢氏针药治疗慢喉喑

2.1 转移兴奋灶喉针法旴江谢氏喉针法是老师临床治疗慢喉喑的首选方法,局部以开音2号为主,配合远端辨证取穴。心气血虚证:取神门、阳交;脾气虚弱证:取太白、冲阳;气阴不足:取足三里、太渊;肺气亏虚:取太渊、三阴交;肾气虚弱:取腰阳关、涌泉。

采取毫针针刺,针刺顺序,先针刺下部远端腧穴,针尖朝向心方,以提插为主并结合捻转,较强刺激,行平补平泻法,留针期间行针三次,每侧行针1 min,以催气导气;再针刺咽喉部周围腧穴,弱刺激,行补法。咽喉部周围腧穴首选开音2号,留针2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远端腧穴在留针期间,用艾条,在所取腧穴周围寻找热敏点,按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的顺序,各1 min,以温热局部气血、激发经气,最后施以温和灸以发动感传、开通经络。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

2.1.2 开音2号取穴法该穴紧贴甲状软骨下缘外侧处,颈正中线向外旁开1寸处,距水突穴0.5寸。针尖向喉结部(甲状软骨下部边缘)斜刺0.5-0.7寸[3]。

2.1.3 转移兴奋灶针法机理谢老结合现代神经发射学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即为局部病灶兴奋性异常,是外部环境刺激和人体异常代谢对神经系统影响的结果,所以病灶局部会出现疼痛、充血、水肿、增生等炎性神经兴奋的病理反应,治疗上可远端取穴,采取强刺激手法,使新的兴奋灶强度远远高于上部病灶的兴奋度,以便抑制上部病灶的病理性兴奋所产生的疼痛、充血、水肿,使其得以缓解或增生消散,促进炎症吸收和增生组织软化、消散,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4]。此法,综合了“上病下取”针法,比较适合治疗人体上部的五官疾病,尤其适用于治疗咽喉处疾患,疗效显著。

2.2 穴位注射疗法

2.2.1 取开音3号穴位注射位于开音2号下1寸,颈正中线第二环状软骨下缘向外旁开1寸处。直刺0.5寸[5]。

2.2.2 操作方法嘱患者坐位,使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舒血宁注射液(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0795)2 mL,换一次性无菌注射针(0.45 ×12 RWLB)。75 %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后,针头与颈部皮肤呈90°垂直方向刺入0.5寸,回抽无回血方可缓慢推注,拔针后用棉棒压迫止血片刻即可。

2.2.3 穴位注射疗法开音3号为谢强教授临床经验用穴,该穴具有活血通络、益气开音的作用。主治声音嘶哑、失音。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制剂,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过对穴注射该药物,不仅能够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还能够提高局部血药浓度,发挥腧穴特异性与药物药理的协同作用[6]。

2.3 耳穴贴压《灵枢》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耳甲部血管神经比较丰富,较多神经的体外分支汇聚于此,刺激脏腑相对应的耳穴,可加强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联系,激发相应的免疫应答,方法:取咽喉、气管、肺、肾、脾、胃、肝、心、神门、皮质下等耳穴。埋针或用生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贴一耳,隔日1次,交替取双侧耳穴[7]。

2.4 推拿在颈部作“井”字状按摩,先在双侧人迎、水突两条竖线上,做自上而下往返推揉,持续约10 min,后在双侧人迎、水突两条横线上,做自左而右往返推揉,持续约10 min,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临床多以推、揉、点、按等手法为主,手法要求轻快,持久柔和有渗透力。每日早晚各1次。

2.5 用药特点

2.5.1 补而不滞慢喉喑虽由脏腑虚损所致为本,但用补药时不宜厚腻雍滞,咽喉属清窍,喜润利而恶滋腻,滋补太过则会腻碍气机。《素问·血气形志》云“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体现了喉科用药特色,即甘利咽喉、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多用性味甘平的沙参、玄参、党参来养阴益气生津。临床应用滋而不腻。少选或慎用生地、熟地、龟甲、鳖甲等性味过于厚腻之品。

2.5.2 攻而不伐就是指在祛邪同时,不耗伤人体阳气。慢喉喑多本虚标实,虽有火热之象,却不宜纯用寒凉,须防火热未除,中寒复起,讲究中病即止,甚至服药头煎火势大减,二煎即减量或撤去苦寒之品。正如《尤氏喉科秘书》所说:须防“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气乘虚入腹……七日后,全不进食,口如鱼口者死”。所以在清热利咽同时,不宜选用黄芩、黄连、黄柏、射干、山豆根等太过苦寒的之品。过于苦寒容易败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受到损伤则生化无源,会造成清窍失于煦养,反而加重病情。宜用知母、玄参、肿节风、紫金牛、白花蛇舌草、金荞麦等这些微苦寒的药物,清热的同时又可滋阴润燥,甘寒而不损阳气,

2.5.3 化痰散瘀而不燥“声嘶日久,气滞痰凝血瘀,聚结于咽喉,附着于声带,形成小结,或导致咽喉不爽,痰黏着感,故宜行气活血,化痰开音。”[8]对于小结、息肉等有形之物,多采用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痰气交阻所导致的病证。但喉科之痰多有火热灼伤津液所致,半夏、陈皮虽化痰,但味辛燥,辛则耗气,燥易伤津,故应慎用。多用味甘,微寒的药物,如瓜萎、竹茹等,清热不伤气,化痰且不伤津,最利于咽喉,是喉科的常用化痰之品。擅长选用清芬清扬之引经药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相配,如薄荷与肿节风、桃仁、红花或海藻、昆布、生牡蛎相配,使活血、散结药力上达清窍。

3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33岁,小学音乐教师。2020年5月10日初诊。主诉:声带小结术后半年,持续存在发音费力,声音嘶哑。

自述:术后半年,一直坚持声休,难以坚持整节课时,自觉声带易疲惫,发音费力。平素易疲倦乏力,咽喉干燥,食欲不振,四肢发凉,喜热饮,月经量少,痛经明显,二便调。

检查:喉黏膜慢性充血,声带闭合不全,舌质淡苔白,脉沉而无力。诊断:慢喉喑;证属气阴不足。治法:补益气阴,益肺开音。

治疗:先针刺足三里、太渊,较强刺激:再针刺开音2号、廉泉、百会,弱刺激,补法。留针期间,用艾条在足三里、肺俞、脾俞及周围行热敏灸,隔日1次。

配合埋针耳穴咽喉、肺、脾、胃、肾、神门每次贴1耳,隔日1次,交替取双侧耳穴。

内服药方给予抚疲宏声汤(谢氏经验方)加减:党参10 g、玉竹12 g、五味子10 g、地骨皮10 g、黄精10 g、青果8 g、茯苓15 g、诃子6 g、炙甘草6 g,14剂。

调护:忌发物、冷饮及辛燥食品,忌郁怒,调情志。在颈前部做“井”字状按摩,早晚1次。

2020年5月26日复诊。主诉:上课时久仍会疲乏,但发音较前自觉轻松,咽喉干燥缓解。检查:喉黏膜慢性充血,声带闭合改善。针灸治疗同前,上方加覆盆子15 g、女贞子10 g,14剂。

2020年6月15日复诊。主诉:语音亮,讲话能持久,余症微。检查:喉黏膜无明显充血,声带活动正常,闭合尚可。治疗:继续耳穴贴压治疗;守上方20剂,以善其后。3个月后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声音出于肺而源于脾。患者平素用嗓频繁,致肺气亏耗太甚,日久累及脾,子病犯母,气化不足,气不上达,咽喉失于温煦,导致声门鼓动无力,声带松弛、闭合不全,则自觉声嘶、声带易疲惫,发音费力,虽行手术治疗但效果欠佳。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故诊断为慢喉喑,证属气阴不足之证。

党参归肺、脾经,具有益气生津之功,《本草正义》:“健脾而不燥;润肺而不犯寒凉”;黄精、玉竹归肺、脾经,具有养阴生津之功,五味子、诃子归肺经,具有敛肺止咳、利咽开音之效;青果归肺、脾经,具有清热利咽生津之效;茯苓归脾经,具有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可利各种水湿痰饮;炙甘草归肺、脾经,具有益气调和药性之效,诸药合用,可达到补益气阴,益肺开音。

4 小结

谢强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喉临床40余载,笔耕不辍,致力于旴江医学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转移兴奋灶针法”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自创经验穴“开音2穴”“开音3穴”,相对于人迎、水突穴更安全,具有重要的创新、开拓意义。针刺开音穴可调整喉返神经的功能,改善声带的紧张度,协调喉部肌肉张力,有效治疗喉喑病[5]。在临床治疗中,先施以针灸,力求即刻缓解症状,再结合中药、穴位注射、耳穴贴压、局部推拿以调理脏腑、益气养阴、化痰消肿,极大的提高了慢喉喑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旴江喉科气阴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喉科擎拿术随想
妙用丹栀逍遥散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验案举隅
赣鄱中医文化之旴江医学电子资源的应用研究*
基于旴江医学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
更正:
更正启示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糖网1号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22例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