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主任医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举隅

2021-03-27 12:02贺志力
光明中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龙骨牡蛎黄芩

贺志力 熊 燕

熊燕主任医师是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40年,擅长中医诊治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及内伤杂病等,笔者长期跟师学习,颇有心得体会,获益良多。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07条[1],主治邪入半表半里,症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全方即小柴胡汤去炙甘草,加铅丹、龙骨、桂枝、牡蛎、茯苓、大黄组成。因铅丹有毒,且临床少见,熊主任每用磁石替代,磁石[2]咸寒无毒,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之功,还可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现代药理证明:其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及抗惊厥作用,炮制品作用更强,因此熊主任运用该方时常以煅磁石代替铅丹。炙甘草在小柴胡汤中为佐使药,既助人参、大枣补虚,又可调和诸药,且炙甘草[3]还有益气养心、复脉宁心之功,故熊主任在用该方时,常不去炙甘草。该方为小柴胡汤变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故其主治仍是半表半里之证,但熊主任认为该方所治之少阳病病在胸腹腔间,因治疗不当致脾胃内虚,邪热客气乘虚入里阻于中焦,中焦气机不利,故胸满、胃气不和,邪热上攻、胃中燥则谵语烦惊;气机不畅则水道不利,故见小便不利、身重不可转侧。故该方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降逆安神,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桂枝平冲降逆,大黄清内热,全方透散清泄、升清降浊并施,扶正与驱邪共用,并重在和解与重镇降逆,故对目前临床常见病如心悸、不寐、头痛、癫狂、痫证、郁证等均可辨证使用该方。现将熊燕教授使用该方的临证经典医案举隅如下。

1 心悸(频发室性早搏)

陈某,女,48岁。因反复心悸10年,伴胸骨后梗阻感1年,加重1个月于2020年5月5日就诊。患者诉1年来已辗转多个医院诊治,查胃镜等均无明显异常,已明确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并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依据。长期服用稳心颗粒、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但疗效不显。因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24 h室性早搏个数已超过1万,故西医要求其行射频消融术,但患者考虑术后易复发并恐惧手术并发症,拒绝手术治疗,并于半年前至北京某知名医院就诊,给予黄杨宁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24 h室性早搏个数降至1968个,患者心悸症状也明显减轻,胸骨后梗阻感基本缓解,一直遵嘱规范用药,但1个月前因工作不顺心后心悸及胸骨后梗阻感明显加重,尤以夜间平躺后明显,睡眠差,梦多。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2次/min,频发室性早搏伴室性早搏三联律(12 080次),全天房性早搏270次。心脏彩超:心律失常。刻下诊见: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苔白微腻,脉结缓。诊断:中医:心悸(气虚血瘀),西医: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考虑患者心率较慢,嘱患者将比索洛尔减半使用,同时给予炙甘草汤加减,黄杨宁片已无明显疗效,暂停用。10 d后复诊患者诉症状改善不甚明显,查体心率55次/min,仍频闻早搏。考虑患者心悸及胸骨后梗阻感,躺后明显,呃逆,口臭,心烦梦多,睡眠差,大便不畅,舌质暗红、胖嫩,舌底络脉稍迂曲,苔白微腻,脉结缓。诊断为:心悸(肝胃郁热、心阳不足)。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黄芩15 g,珍珠母30 g,党参15 g,龙骨30 g,牡蛎30 g,桂枝12 g,大黄8 g,郁金10 g,黄连6 g,炙甘草9 g,丹参 15 g,川芎10 g,地龙10 g。14剂,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服用,药后复诊,患者诉上症均明显减轻,查体早搏明显减少,效不更方,守方再进21剂,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24 h室性早搏个数已减少至697个,为巩固疗效,嘱其守方做成丸剂长期服用半年左右。

按: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相当于西医心律失常范畴,为临床难治病证,病情轻重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出现猝死,目前西医所用之抗心律失常药不良作用较多,且均可致心律失常,因此临床西医保守治疗疗效大多欠佳。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在西医中盛行,但该手术术后复发率高,并且如果术中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心脏传导阻滞而需长期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更为痛苦。熊主任中医治疗该病只要辨证准确,常可获得满意疗效。该患者阳虚为本,郁热为标,而炙甘草汤重在养阴益气以复脉,显然不能奏效,治当以清解心肝郁热之柴胡、黄芩、珍珠母、郁金、黄连、丹参等,同时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本以补心阳,大黄清热通便,久病入络,以川芎、地龙活血通络,全方直中病机,故能应手起效。

2 心悸(阵发性心房颤动)

万某某,男,66岁。血压高5年余,反复心悸3个月,加重1周。患者5年余前发现血压升高,1年前起,规律使用降压药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片,每天1次,控制血压,近1年来血压控制尚可,3个月前出现反复心悸,发作时门诊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因患者基础心率慢,西医给予参松养心胶囊、麝香保心丸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近1周感心悸发作频繁,每日发作3~5次,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不等,西医建议其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拒绝,遂求治于熊主任。刻下诊见:口苦口黏,反复心悸,发作时感有气上冲,食纳可,夜寐时好时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体偏硬,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心悸(肝郁血瘀兼有痰湿),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5 g,法半夏12 g,陈皮10 g,桂枝15 g,龙骨35 g,牡蛎35 g,党参15 g,炙甘草6 g,川芎10 g,丹参20 g,地龙10 g,全蝎3 g,茯苓15 g,黄芩15 g,大黄3 g。14剂,用法:取免煎颗粒,每日1剂,分2次用开水冲泡后服。药后患者诉症状大减,2周来心悸发作仅3次,且均数分钟后即自行缓解,效不更方,守方再进30剂,2个月后电话随访诉无复发。

按:该患者阵发性房颤进行性加重,随着病情发展,很有可能转变成持续性房颤,届时治疗更为棘手。患者肝郁则口苦,痰湿则口黏,痰郁扰心则心悸、夜寐不安,痰湿气郁日久化热,痰气夹热上攻则有气上冲感,舌质暗红、舌体偏硬为血瘀肝郁有化风之象,故以柴胡疏肝,黄芩清肝经郁热,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桂枝平冲降逆,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党参、茯苓健脾渗湿,川芎、丹参活血和血,地龙、全蝎通络祛风,稍佐大黄清内热,炙甘草调和诸药。药证相对,疗效斐然。

3 汗证

刘某某,男,38岁,外科医生。自汗、盗汗6年余,加重1年。患者诉6年来动则汗出,情绪紧张时更为明显,间有盗汗,伴头胀痛昏沉,睡眠差,多梦,心烦易怒,排便不爽,大便黏溏,因汗出过多影响工作,辗转多年就医,中医曾先后给予知柏地黄丸加减、当归六黄汤加减、栀子豉汤加减均未奏效,西医考虑其有神经衰弱并伴焦虑,给予相关治疗,亦未奏效。刻下诊见:形体较胖,汗出湿背,头汗明显,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微黄腻,脉弦滑。诊断为:汗证(脾虚肝郁、内有痰热),治法:健脾疏肝、化痰清热、宁心安神敛汗。处方:煅龙骨35 g,煅磁石35 g,煅牡蛎30 g,浮小麦30 g,柴胡15 g,白芍20 g,法半夏12 g,党参15 g,黄芩15 g,生姜3 g,桂枝10 g,大枣6 g,炙甘草6 g,桑叶30 g,茯苓20 g,木香6 g,枳壳10 g。14剂,药后复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守方加丹参15 g,再进30剂,药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病情已好转八成,患者病程长,效不更方,嘱其守方再进1个月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中年男性,正值盛年,形体壮实,但平素贪凉,加之工作繁忙,压力大,致脾胃虚弱,肝气不舒,寒饮内生,日久化生痰热,痰热扰心,心在液为汗,故见自汗、盗汗,故以柴胡疏肝,白芍柔肝,浮小麦益气除热、养心敛液,共为君药;煅龙骨、煅牡蛎、煅磁石敛汗镇心,宁心安神,桂枝平冲降逆,并与白芍相合,调和营卫,法半夏、生姜化痰和胃、黄芩清热,共为臣药;党参、茯苓、炙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补脾胃之虚,木香、枳壳醒脾理气均以为佐;炙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桑叶为老师常用之止汗特效药,且每日用量均在30 g以上,《神农本草经》云桑叶能“除寒热、出汗”,《石室秘录》亦云:“桑叶为收汗之妙品”,临床证明[3]:桑叶止汗用量每剂 30 g,起用,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可酌情加减,低于 30 g,则效果欠佳,60 ~ 90 g,效果甚佳,最大剂量可达 120 g。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疏肝、化痰清热、宁心安神敛汗之功,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考虑久病当理血,故加丹参活血和血安神,功效更增。

4 头痛

王某,男,40岁,某公司中层。反复头痛10余年,加重半年。每于工作紧张或压力大时出现,疼痛发作时常持续数天,必须依赖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发作时头痛欲裂,并向同侧眼部放射,严重时伴同侧眼球充血、流泪等不适,西医考虑其为丛集性头痛,近半年来每月发作4~5次,严重影响工作,患者焦虑无比,伴乏力、失眠,纳差口苦,呃逆,便秘,大便3~5 d一次,大便先干后溏,臭秽,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诊断为:头痛(心肝郁热、脾胃不和)。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5 g,龙骨20 g,玄参20 g,大黄8 g,黄芩15 g,牡蛎20 g,煅磁石30 g,法半夏10 g,生姜6 g,旋覆花9 g,党参15 g,炙甘草6 g,全蝎5 g,地龙10 g,延胡索15 g,当归20 g,夏枯草20 g,川芎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成2份,分别于早饭后 2 h 及中饭后2 h服用。药后患者头痛明显少发,且程度亦减,睡眠、大便均有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守方减大黄2 g再进14剂。

按:患者中年男性,病程长,症见焦虑,乏力,失眠,纳差口苦,呃逆,便秘,大便3~5 d一次,大便先干后溏,臭秽,舌暗红,苔微黄腻,脉弦数,为脾胃不和,心肝郁热之象,郁热上攻,故见头痛,治当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清热,夏枯草清肝经郁热,川芎活血止痛,为治头痛之专药,三者共为君药;龙骨、牡蛎、磁石镇心安神,平肝降逆,旋覆花降上冲之胃气,法半夏、生姜化痰和胃,黄芩助柴胡、夏枯草专心肝郁热,大黄泄热通便,共为臣药;党参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血,两者补中焦之虚,久病入络,故加全蝎、地龙搜风通络止痛,延胡索行气止痛,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该方中尚有法半夏、夏枯草药对,其中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 为调和阴阳、治失眠之佳品。诸药合用,使热清胃和,肝郁得解,则头痛自愈,睡眠自安,心烦自除。

熊主任多年来学经方、用经方,每有感悟,她认为《伤寒论》成书年代距今已近2000年,其中人类的进化,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均与两千年前截然不同,故死记硬背以书看病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很多初学者对很多经方不能很好领会其方义,以致运用起来无从下手或者药不对证,因此熊师反复告诫我们学方先学法,学法同时得学药,只有方、药、法均融会贯通,并需切记方药必须为证所服务,临证诊病时方可信手拈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老师认为临床应用时首先当辨明是否有少阳病,如黑龙江的李延教授认为该方的核心在“少阳枢机不利”[4],而后看是否有中焦痞结或客热上冲等,由此而出现的如口苦心烦、不寐多梦,心悸汗出、癫狂抽搐等均为本方治证,且不必拘泥于原文原方,也不必诸症悉具,只要抓住主证、切中病机,均可应手起效。

猜你喜欢
龙骨牡蛎黄芩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架龙骨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识别真假龙骨